分享

把弘一法师当神,完全是一个误会

 道就是爱 2023-09-10


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我最喜欢丰子恺的评价:他是一个非常像人的人。

“做人的时候,最初都有一个善良的本心,最初都想成为一个非常像人的人,但是后来,由于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等的阻碍,往往不能做得非常像人。

能做到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非常伟大的。

能做到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人,也是值得称赞的。

就是能做到五分像人的人,在社会中也是非常难得的上层人物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非常像人的人,古往今来,是非常罕见的。”

1911年,31岁的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被杭州和南京的两所师范学校,请去做了老师,教授音乐和美术。

李叔同作为老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未责骂学生,他只是“鞠躬”。

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偷看其他闲书,李叔同也不会说什么。

等到下课后,他会轻轻地叫住那个学生,“某某同学,请等一下。”等其他同学都出去后,他会温柔地对那个学生说:“下次不要看闲书了。”说完便是一个鞠躬。

上课的时候,有人把痰吐到地板上,李叔同也不会责骂。等到下课后,他会轻轻地叫住那个学生,“某某同学,请等一下。”

等其他同学都出去后,他会温柔地对那个学生说:“下次不要随地吐痰了。”说完便是一个鞠躬。

下课之后,有学生砰地关上门,发出很大的声音。李叔同也不会喝斥,等其他同学走开后,他会走上前温柔地说:“下次请轻轻关门。”说完便是一个鞠躬。

李叔同就是这样,他从不骂学生打学生,他只给学生鞠躬。

图片

他没有把学生当作学生,他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因此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顾及学生的面子,呵护他们的自尊。

别看李叔同看起来温和,但学生们非常怕他,也非常尊重他。

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宁受夏丏尊一顿骂,不受叔同一鞠躬。”

学生们不怕任何事情,只怕李叔同温柔地说话,然后再鞠躬。

尤其是最后那个鞠躬,没有哪个学生能够承受,他们都会心颤,感到非常惭愧。

李叔同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他有一个好友叫许幻园。1915年的冬天,许幻园家道中落。

一个下雪的日子,许幻园来到李叔同家道别,到了李家也不进屋里,在门外大声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

说完便转身离去。

李叔同走出门,看着许幻园的背影,愣愣地站了两个小时,仍然情难自已,转身回到屋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有一个学生叫刘质平,刘质平在音乐方面天赋非凡,李叔同非常喜欢他。

刘质平在留学日本的时候,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差一点要自杀。

李叔同得知后,立即决定资助刘质平。

当时他的薪水是105元,他把这105元分成四份:给上海家人40元,给天津家人25元,自己生活费20元,给刘质平20元。

“现在每月收入是105元,上海家用40元,天津家用25元,自己食物费10元,零用费5元,应酬费和购物费5元,每月剩余20元,这20元就可以用来支付你的学费。

未来的薪水可能会减少或者不增加,但是再减去5元也没有大问题,自己的开支可以再节省。如果再多减,可能会觉得困难。

一个老师竟然向弟子详细列举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而更难得的是,他不让刘质平透露他资助的事情: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嘱咐他。

一、这笔钱是我们的友谊之间的礼物,并非借贷,因为我不喜欢向别人借钱。所以你不必还这笔钱。

二、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这笔钱的事情,不要和任何第三个人提起。如果家人询问,可以说是别人给的,但千万不要提我的名字。

而更更难得的是,为了资助刘质平,他推迟了自己出家的时间。

在教书五六年之后,李叔同已经感悟透彻,萌生了出家的意愿,甚至确定了出家的日期。

但是因为刘质平还没有毕业,他只能选择继续在浙江师范学校教书,以确保刘质平能顺利度过最后的考试。

他给刘质平写信说:“如果能借到这笔钱,我就出家,如果不能借到,我将继续工作,直到你毕业为止。

很多人都觉得他过得很苦,但是弘一法师从来没有这样觉得。

弘一法师在白马湖居住期间,有人送了一碗咸菜给他吃。

那咸菜真是咸得够呛,就连夏丐尊都看不过去了:“这咸菜太咸了吧?

弘一法师回答:“还好,咸有咸的味道。吃完斋饭之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

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就喝淡白水啊?弘一法师回答:“还好,淡有淡的味道。

我们觉得弘一法师过得很清苦,但是在弘一法师看来,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好的。

他说:“要珍惜福分。

昔日弟子徐悲鸿,有一次去探望弘一法师,发现寺庙里一棵枯死的老树,竟然发出了新芽,于是他惊叹道:“枯树发芽,一定是因为您在这里修行,让它起死回生了吧?

弘一法师回答:“不是的,是因为我每天给它浇水,它才慢慢地活过来的。

徐悲鸿又看到一只花豹,在法师身边走来走去,但是没有一点威胁的意思,他觉得非常奇怪:“这只野兽在山中很凶猛,为什么在这里不伤人?是被您感化了吗?

弘一法师回答:“不是的。它以前被别人捉住过,而我把它放了,所以它才不会伤害我。

弘一法师就是这样真实,从不心存个人崇拜。

丰子恺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名为《怀李叔同先生》。

文章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来到我家,我请他坐在藤椅上。他轻轻地摇动藤椅,然后慢慢地坐下。

起初我不敢问。后来看到他每次都这样,我才忍不住问。

法师回答我说:“在藤椅里面的两根藤之间,可能有小虫子。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让它们逃走。

1942年,弘一法师病重之时,将他离世后的事交给了妙莲法师。“当呼吸停止、体温散尽时,送去火葬,身上只穿这件破旧的短衣。

遗体放到灵柩时,要在四个角上放上小碗,以免蚂蚁爬上去。

火化时,要避免伤害它们的生命。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所要交代的事情,竟然是在遗体四周放上四碗水,以防止火化时伤害蚂蚁的生命。真是对生命无比怜惜。

弘一法师出家之后,最初修行的是净土宗,但后来选择了律宗。律宗最注重戒律,每一个举动都有律规,是佛门最难修行的宗派之一。

因为戒律非常严苛,常人难以忍受,所以已经中断了700多年。为了弘扬律宗,弘一法师一边研究编写律学,一边四处奔波,传授律学。

数百年来,律宗传承已经中断,但是弘一法师凭借着极大的毅力,成功地使律宗得到复兴,声名不亚于过去。

因此,尽管弘一法师拒绝担任主持,但在佛教界,人们仍然尊奉他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持戒非常严格,只吃简单的食物,严守“过午不食”的戒律,生活非常简朴。

有一次,他受邀到青岛湛山寺,为僧众讲解律学。他到达的第一天上午,主人送给他四个菜,弘一法师没有动筷子。

主人只好换成质量差一些的菜,但他仍然没有动筷子。主人又减去两个菜,但他仍然没有动筷子。

主人最后端来一碗普通僧众吃的饭菜,他才动筷子。

夏丐尊邀请他到白马湖小住。弘一法师到了白马湖,打开随身携带的铺盖卷,将一张破烂的席子铺在床上,摊开旧被褥,再把僧衣叠起来当枕头,然后拿出一块破毛巾洗脸。

那毛巾破得完全不像样子了,夏丐尊说:“给你换条新的吧?弘一法师说:“还可以用,不需要换。

弘一法师的生活用品,大多数都是在出家前带来的,一直缝补使用了十几年,他舍不得扔掉。他的一件袈裟,缝了224个补丁。

很多人都觉得他过得很苦,但是弘一法师从来没有那样认为。

木心在《圆光》中提到了一个故事。他说他的世伯赵翁,也是弘一法师生前的好友。

世伯非常雅致和卓尔不群,既通晓佛教又通晓儒家思想,修行的境界也非常高。

弘一法师圆寂前不久,世伯和他一起登上雁荡山,站在岩石之巅,吹风凛然。

世伯突然发现,弘一法师的眼神有些变化,于是忍不住问:“你在思考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我在思考一些世俗的事情,家中的事情。

弘一法师是一个得道高僧,如果他回答“我没有在思考任何事情”,或者以梵谛玄旨作为回答,这更符合一个高僧的身份。

但是弘一法师并没有这样回答,他坦率地说自己在思考人间的事情和家中的事情。

这才是弘一法师最了不起的地方,他真诚坦率,一片豁达。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1942年10月,弘一法师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于是给很多老友写下了一首遗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躺在木板床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在圆寂之前,他手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

很多人都对弘一法师非常推崇,其中最令我喜欢的是丰子恺的评价:因为我觉得他活得像个真实的人。我最希望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就是活得像个真实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丰子恺、徐悲鸿,还有夏丐尊、郁达夫,还有胡适、鲁迅,很多名人都非常敬佩弘一法师。

即使是自视甚高的张爱玲,都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我是个傲慢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至少在弘一法师的寺庙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很多人把弘一法师当作神一样崇拜,但实际上他从来不是神,他只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而已。

这套《弘一大师文集》(十四卷,其中有4卷大师手书经书选赠送)是弘一大师著作精华选编。最后4套库存,到手只要158元。
这是一套精神修行指导书,他的文字、思想、艺术作品在大师离世七十多年的今天仍然具有无法磨灭的不朽能量。
大师一生传奇而神秘。未出家前,他的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声色犬马之道也雅致称绝。
在人生辉煌时,大师却断然出家为僧,抛却红尘,成为律宗一代祖师。
本套丛书首次系统展示了弘一大师从家前后的日记、书信、演讲、文章、格言、歌词、书法等等,并收集了一百多幅弘一大师各个时期的珍贵影像。
立体地展示了弘一大师的精神世界全貌和人生历程,是系统了解弘一大师的一套经典著作集。  
本书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对国家有什么担当?他的处世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弘一大师选集》将得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