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手一册】史上最详细的高清头颅MR解剖

 亚菲亚 2023-09-10

首发:影海泛舟  作者:七田小溪 

也许这篇文章能解开你的千年迷惑,就为作者的认真态度,也是值得推荐的;内容真的很棒很棒,相信你会有收获,满满干货,坐在小板凳上,一起学习吧...


阅读前的告知说明
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均为同一患者,扫描基线平行于前联合与后联合的连线,此基线的横断面图像是目前影像科应用最多的,方便大家对照使用;

※ 脑沟的具体命名进行加粗上色处理,后边“()”内为该脑沟的识别特征;

※ 为了保证文章内容的准确性,本文对所有脑沟、脑回的解剖特征进行描述,具体见“解释说明部分”;空白图方便大家对照学习和复习。

图片

图片

   【第一层】
图中最深的那条沟即为中央沟由外向内后方走行,正常情况下连续走行而无中断),今天的文章就从这条中央沟开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层】 

中央沟前后分别为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紧邻的脑沟即中央前沟和中央后沟。其中与中央前沟垂直的一条前后走行的脑沟为额上沟。额上沟左右两侧分别为额上回(黄色虚线)和额中回(红色虚线)。

中央沟前后两侧分别为中央前回(未标注)和中央后回(蓝色虚线);其中上图紫色标注部分为旁中央小叶/央旁小叶

解释说明:

(1)中央旁小叶为中央前、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前方以中央旁沟为界,后方以扣带沟缘支为界,上图未标注,但下图标注了,可对照。中央旁小叶的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

(2)中央前回拥有较多的椎体细胞,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系并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因此中央前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所在(属于额叶)。

(3)中央后回属于顶叶,为躯体感觉中枢所在。

(4)额叶由额上沟、额下沟分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三部分,其中额下回较为特殊,其由外侧裂的前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岛盖部、三角部三部分;除此之外,额下回底部(接近眼球层面)还被嗅沟分为内侧的直回和外侧的眶回两部分。

(5)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额上沟的识别特征已写,不再赘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层】
中央沟中央前沟额上沟与上图位置相同,邻近脑回包括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亦与上图一致,故不再标注。中央旁小叶仍为紫色标注区域。
中央旁小叶前方为中央旁沟(黑色线条),其后方有一深而短的脑沟,为红色标注的扣带沟缘支(与大脑镰垂直;中央后沟与扣带沟缘支的延长线相续);扣带沟缘支后方为楔前叶黄色虚线框)和顶上小叶绿色虚线框),顶上小叶外后侧有一深沟,近似前后走行,为顶内沟/顶间沟
解释说明:

(1)顶叶的构成:内侧面的中央旁小叶后部和楔前叶+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角回,缘上回凹陷处对应外侧裂末端,即后升支;角回对应颞上沟的末端)。

(2)扣带沟缘支:如上图所示,识别出扣带沟缘支就很容易找到中央旁小叶了;

(3)楔前叶:顶叶内侧部分,与高水平认知功能相关。
图片图片
图片
    【第四层】
与上一层面相比,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均变短,半卵圆中心的白质纤维开始逐渐显现;扣带沟缘支与扣带沟之间的扣带回显示(深蓝色虚线框,其实上一层面扣带回也已经显示),扣带沟缘支后方的黄色虚线框仍然为楔前叶,绿色虚线框仍为顶上下叶;同时,位于顶内沟后方的顶下小叶显示,靠后的为角回黄色标注),靠前的为缘上回绿色标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五层】
与上一层面相比,多数解剖细节变化不明显,不再标注。注意后部枕叶显示,以顶枕沟为标志(红色实线条及黄色虚线条),其实顶枕沟在上一层面已经显示,但未标注。
解释说明:

顶枕沟:侧脑室顶部附近层面上,胼胝体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该沟前方为楔前叶,后方为楔叶,同时顶枕沟也是大脑前后动脉皮质支供血区的分界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六层】
此层面,多数脑沟短小而难以识别,为了方便显示,尽可能用脑回进行标注。从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红色区域)、额下回(蓝色区域)、中央沟(粉色线条)、缘上回(绿色区域)、角回(黄色区域)、顶枕沟(黄色线条)、楔叶(黑色区域)。靠前的红色线条为扣带沟,而后方的扣带沟缘支已经模糊不清,故不再标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枕叶解剖】
枕叶主要是依距状沟分为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楔叶在轴位MR上相对容易辨别,主要负责从对侧优势视网膜接受视觉信号,与下视障碍相关;舌回与前方的颞叶缺乏明显分界,辨识相对困难,舌回也是重要的视觉功能区。枕叶的定位主要在于顶枕沟和距状沟的识别,以基底节层面较为容易,靠前的深沟为顶枕沟(红虚线),靠后的深沟常常只能看到一侧(黄虚线)为距状沟,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为楔叶(红色标注区),后方为舌回(紫色标注区)。
图片
图片
    【额叶底部层面】
额叶底部的解剖细节也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从上面的两幅图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额叶底部的解剖细节:嗅神经所在的嗅沟将额叶底部分为内侧的直回(G)和外侧的眶回,而眶沟红色线条标注,呈H形)将眶回分为前、后、内、外四部分。

接下来的图文含有一些英文,为了更丝滑的阅读,有必要先熟悉一下颞叶解剖结构的英文缩写:

英文缩写
中文
英文全称
SF 侧裂sylvian fissure
RS鼻沟rhinalsulcus
CS 侧副沟Collateral sulcus
OTS枕颞沟Occipitotemporal sulcus
ITS 颞下沟Sulcus temporalis inferior
HG颞横回Heschl gyrus
STG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
LOTG枕颞外侧回Later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PHG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i
ITG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

图片

颞叶解剖(侧面观):枕叶、顶叶与颞叶之间由两条虚拟的线分开(黑实线)。


图片
图:外侧颞顶线是顶枕沟上缘与枕前切迹(枕极向前下约4cm处)的连线,颞枕线是外侧裂末端与真颞线中点的连线。这两条虚拟线在这幅模式图上更容易看懂。



图片
颞叶外侧面观:颞上沟(橙色)和颞下沟(黄色)将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分开。颞横回由颞上回内侧突出,表面看不到。


图片
颞叶外侧面观(去掉表面的皮层):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完全暴露出来。


图片
颞叶内侧面观:【图片来源奈特解剖(第3版)】海马旁回与枕叶下部靠内的舌回相邻,这两个相连的脑回一起被称为枕颞内侧回(the medi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枕颞内侧回和枕颞外侧回以侧副沟为界。按这句话的描述,上图标注的枕颞内侧回是错误的!


图片
颞叶解剖(底面观):鼻沟(RS)(浅蓝色)、侧副沟(CS)(紫色)和枕颞沟(LOTS)(绿色)。枕颞沟是沿颞叶基底部分离颞下回和枕颞外侧回的不连续脑沟。鼻沟和枕颞沟在颞叶底部的前端呈前后走行,二者几乎是平行的。侧副沟被认为是几个单独脑沟的复合体,变异较大。颞下沟(ITS)的前端(黄色)有时可以从外侧看到。


图片
颞叶解剖(底面观):【图片来源奈特解剖(第3版)】同样是奈特的图谱,那么这幅图标注的枕颞内侧回和枕颞外侧回是对还是错?不着急,看下边这幅图 ↓


图片
颞叶解剖(底面观):海马旁回与枕叶下部靠内的舌回相邻,这两个相连的脑回一起被称为枕颞内侧回。这幅图是完全符合这句话所描述的,因此是对的,红色问号按道理应该是LOTG枕颞外侧回,是否是这样呢?继续往下看 ↓


图片
图:这幅MR冠状位图像和上一幅图来自同一篇文献,图中标记的“4th”和上一幅图中的“fourth temporal convolution”是一个解剖结构,可以和后边的其它图对照,这个“4th”就是LOTG枕颞外侧回。
至此,可以理清楚:枕颞内侧回是海马旁回后部和紧邻的舌回共同构成的,和外侧的LOTG以侧副沟为界分开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Imaging of  the brain-2012]:这两幅实体解剖图更能说明枕颞外侧回和枕颞内侧回的关系,建议有时间多看看。注:枕颞外侧回=梭状回。

图片
图:事实上,颞叶基底部的脑沟相比于其它脑叶存在着更为显著的变异,要想熟练区分这些脑沟需要花很长时间训练,解剖学起来就是这么枯燥图片


图片
图:两根红线代表下边两幅冠状位MR的切面(颞叶前部和中部),后边黄虚线为顶枕沟。


图片
颞叶前部冠状位:依次为颞上回(STG)、颞上沟(红箭)、颞中回(MTG)、颞下沟(黄箭)、颞下回(ITG)、枕颞沟(绿箭)、枕颞外侧回(LOTG)、鼻沟(蓝箭)、海马旁回(PHG)。注意海马旁回位于海马下方。


图片
颞叶中部冠状位:颞上沟(红箭)、颞下沟(黄箭)、枕颞沟(绿箭)和侧副沟(紫箭)。颞横回(HG)和颞上回(STG)呈帽状外观。颞中回(MTG)、颞下回(ITG)、枕颞外侧回(LOTG)和海马旁回(PHG)由外向内依次排列。


图片
图:这幅图我标注的解剖结构不是很多,但都是非常实用的,不信你可以搜索一下这类讲脑MR解剖的文章,一到颞叶层面好多内容就选择性忽略了。


图片
图片
尖颞上回征:轴位图显示颞上回(棕色)呈尖角样盖在岛叶上。ITG颞下回、LOTG枕颞外侧回、MTG颞中回、PHG海马旁回。


图片
图片
后岛角征(posterior insular corner signs):代表双侧颞横回(棕色)。


图片
图片
鱼叉征:浅蓝色的鼻沟位于内侧,绿色的枕颞沟位于外侧,黄色线条只是为了凑出鱼叉的形状,并非真实存在。由内向外依次为海马旁回(PHG)、枕颞外侧回(LOTG)和颞下回(ITG)。


图片
图片
托腮板征:横断位图像上,两侧侧沟(CS)形成的托腮板样结构(紫线),海马旁回(PHG)位于“托腮板”正前方,再往前是海马(HC)。


作者后记

小生才疏学浅,文章中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路过的大神可以批评指正。

其实这篇文章前前后后写了差不多有半个多月,上一篇脑解剖(一)写得要稍微顺利一些,不过也有个把星期。实话讲,颅脑解剖还是挺难的,经常看解剖看到想吐。不过,这期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整个端脑解剖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说,遇到困难还是要咬牙坚持一下,坚持下来,也就好了。

最后,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影像同道。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认可,你们的关注和推广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厉害了,影像解剖图谱(震撼来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