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乃勇:草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朝歌淇水悠悠 2023-09-10

图片

草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王乃勇


一、草书的衍变与传承

书体的衍变与产生,基本有定论。根据有关出土资料研究,也存在有待探寻的余地。特别是草书,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各种简帛书的出土资料很多,笔者在临习过程中体会到,简牍书法在以后发展有三个方向:

一类向东汉的隶书发展,汉各种风格的隶书、碑刻有充分的证明。

一类向古草即章草发展,从史游、皇象、陆机、宋克、赵孟頫以及到近代王蘧常等历代章草大家为证,发展衍生了成熟的章草书法。

另一类向小草和大草书法发展。小草的发展,以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为例,解决了草书识别问题。其后出现诸如唐代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各代小草书家。大草有张芝《冠军帖》为先声(尽管存在争议),后有王献之《大观帖》开创了大草的先河,开创大草的连绵书写。唐代的张旭、怀素发展了大草的高峰。用笔的恣肆与结体的夸张更加充分。宋代黄山谷在用笔速度上有所改变,字间穿插、行间摆动有所增强,结体与布白的安排,是其最大的贡献。明代祝枝山上接二王,改变了黄山谷的曲线与直线,结体与布白有所弱化,但整体章法更加弥漫。徐渭更将此特征向前推进一步,乱石铺街,漫天飞雪。王铎把绘画的涨墨法,运用到行草的创作,是其最大的贡献。

图片

王乃勇 草书中堂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二、草书的情性与自然书写

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其中道出了点画与使转、形质与情性两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真书中使转隐藏在点画之中,草书中点画隐藏在使转内部。与二者相应的是形质与情性,形质为基本点画,情性为精神世界,形质与情性同样地相互依存。古人讲“因物念虑谓之情,自然所感谓之性”。情性即书家的本性。

草书创作讲究情性与激情,散其怀抱,放飞自我,以极纯熟的技法为基础,来表达自我的本性。草书创作中情性的流露,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因势而生险,因险而生危,通过笔势、字势的关联与映带处理,并且在疾与迟的瞬间完成字间与行间的布白处理,以心写形,随形赋意,因势而宜,顺势而为,最终实现自然书写与创作理念的完美结合。

目前草书的创作,通过展览与评审可以看到,一是精心于形制设计,二是作品有赖于纸张的色彩和做旧,三是章法上设计成分偏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弱化了草书创作中的自然书写,使作品偏向于设计,缺乏真情性的流露,从侧面也导致了展览体的风貌雷同。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重要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而且要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

三、草书笔法的碑帖融合

虽文字以实用为主,但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楚篆、秦简、秦篆等古文字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受书写或制作的材质、形制等因素影响,从简与约的过程中,加之点画起伏、轻重变化等书写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新书体的衍变与生成。草书同样受此影响,从简牍书法到章草,从简牍书法到小草,都脱离不了实用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有其结体美与节奏美。

特别是大草的发展,使草书与实用性愈走愈远,纯粹的艺术欣赏氛围更重。唐代旭素是大草书法的巅峰,使大草书法开始走向艺术性,再到明清之际,大幅的大草书法更是在尺幅上向前推进,厅堂效果与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为当代展厅效果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在大幅草书创作中,首先要从笔法解决由小而大的问题,以古人帖学笔法的中侧藏露、八面出锋以及绞转为基础,行笔方法上强化涩行,顶锋杀纸,在行进中根据点画的长短需要,调整笔的倾倒度,同时也要强调笔法的使转与绞转。行笔速度上,浓墨处要体现疾与厉,枯墨处要强化留与慢,使点画具有金石感。大处看点画厚实苍涩且不失流畅,小处看也不失虚灵与雅致,以此探索碑帖结合的方法。二是要在单字上打破原有的结体规律,强化留白与收放的对比,在字组上进行局部的连带。三是在章法上利用墨色枯湿浓淡的变化形成块面对比。前有王铎,后有林散之,都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特别是林散之将金石绘画融合贯通于书法创作当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是自我情性的发挥,情境由心造,付诸情感的再现,徐青藤以天纵之才及传奇的经历为后世创作出传世大作,展现了大草的天真浪漫。

四、草书的美感与意境

书法之美在于人文之美,在于文化之美。费孝通在谈到文化之美时有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草书之美,在于点画、布白、使转、情性,书家情怀流露之中。

一是草书的哲学美。草书创作是对立与统一、矛盾与和谐的集中体现。笔法上的藏与露、轻与重、提与按等,字法上的奇与正、开与合等,章法上的疏与密、虚与实等,墨法上的枯与湿、浓与淡等,充分体现草书肇乎于自然的规律。可以说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当是老庄哲学最完美的体现。

二是草书的时空美,即流动之美,清静之美。书家在创作始起,通过手、眼、心的把握,借助笔、墨、纸的相发,再使之以速度、轻重、虚实之变化,来完成点画的感染,布白的构造,随着时间顺序的推进,字组节奏、行间摆动,再配以墨色的渲染,最终创作出既有时间感,又有空间感的草书作品。

三是草书的意境美。草书是最能代表书家情怀的书体,特别是大草书法,在点与线的纵横牵掣、钩环盘纡中进行空间分割,加上枯湿浓淡的墨色渲染,勾勒出黑白之间的深邃意境。首先是书文交融的意境,书写诗文自身的境界与书写技法的配合。其次是人书合一的意境。清人魏源曾讲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道因技生,技由道存。书法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参悟虚实之处,把握有意无意之间,臻于人书合一的意境。

总而言之,关乎到草书的每幅创作,首先是草书技术的纯熟与使用。创作时,是平时学习古人碑帖的集中体现。其次是字法的准确性,因为草书创作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推进中,配合以疾迟的速度,完成点画的使转与布白的分割,所以点画精准与质量是决定作品水平的关键因素。再次之,是把控草书创作的心态。苏东坡有语,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创作最能代表书家当时与一定时期内的创作思想与书写状态,也是书家的审美流露。故此,平时锤炼临创功夫,创作时要放松自我,自然书写,集中精力于笔墨纸相发,参合以心眼手的配合,完成字里行间的情感宣泄,或散淡逸韵,或激荡厚重,或风规自运,一切皆顺其自然。


编辑 ▏解超晋

供稿 ▏2023年《书法报》第3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