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识读电报档案

 细雨青衫 2023-09-11

往期精彩文章:

韩李敏:金璋被捕真相

韩李敏:揭开专案组档案的神秘面纱

韩李敏:一张罕见的宁波太平天国历史照片

韩李敏<蒋中正全宗>档案的由来

图片

韩李敏,档案工作者,有《档案数字化攻略》《历史文件如何取标题》《档案的真实不代表历史的真实买什么档案软件好?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档案赝品》等作品。

根据读者要求,将前些年发表的部分旧文,整合后重新发布,以满足阅读。

关于电报档案的阅读,原文较长,曾分两篇发布,现在合并成一篇,篇幅较长,需耐心阅读。

电报是档案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文件,尤其在战争年代,电报是传递文件信息最重要的载体。

清代的电报档案

电报具有信息传递迅速的特点,所以,自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电报就成为清政府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或军事活动时,电报使用尤其频繁。

图片

《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

至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大量的清代电报档案,约有四万余件。清代的电报档案,绝大部分是经过誊录,以簿册形式保存下来的,合计有1459册。时间最早的为光绪十年(1884年)。现存的电报档案原件很少,共计1300多件,时间为1900年至1911年。2005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汇编出版了《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40册)。

图片

1908年2月9日《江苏铁路协会致军机处电》

目前,存世的清代电报原始档案不是很多。如上海电政局形成的“江苏铁路协会上书军机处弹劾盛宣怀卖国”的电报发报底稿,就属于稀有之物了。

一史馆编辑出版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收录了李鸿章的第一份电报,时间为光绪十年三月十四日(1884年4月9日),电报是发给军机处的,全文如下:

“密。顷香港电报云:初八有轮船自海防来,十三抵港,船上人说,起行时东京并无战事,法人所得地方,依然居守,亦无滋扰等事云。鸿。寒。”

与传统的文件不同,电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内容简短精悍,没有标题、事由及一切文件的程式用语;二是,电报开头有密级等信息;三是落款,由两部分组成,即发电人简称和时间。电报的落款日期,不写年月,只记日,有的再增加一个时刻。日一般采用“韵目代日”的方式,但也有个别的则直接写几日。清代电报中的“韵目代日”日期,代表的一律是农历的日期。增加时刻的,时刻一律用“地支代时”法,如落款“皓巳”,代表的就是“十九日巳时”。

清代电报,凡是下级给上级的报告,一般都要写上报告人的发报地简称。以免张冠李戴,贻误大事。

图片

1907年7月14日《绍兴知府贵福要求将秋瑾先行正法致浙江巡抚密电》

绍兴贵福的电报,抬头就有“越密”二字。“越”代表发报人所在地“绍兴”,“密”代表这是一份密电。落款为“福微”,“福”指“贵福”,“微”指“微日”,即五日。

电报的紧急程度,在清代的早期电报中,使用不多。但是宣统以后的电报,需要时都会标上紧急程度。

图片

1911年10月29日《陆军部为山西新军起义致吴鸿昌电》

《陆军部为山西新军起义致吴鸿昌电》,报头为“万万急。保定”,前者表示紧急程度,后者代表收报人地点。

宣统年间,电报的紧急程度,一般分为“急”“加急”“火急”“极急”“万急”“万万急”等不同程度。


民国的电报档案

民国电报的基本常识

民国电报基本继承了清代电报的传统和特点,电报的报头部分,还是由密级等部分所组成,但内容更加简化实用,一般由电报文件编号、紧急程度、密级所组成。

图片
1940年12月6日《顾祝同关于发现日军在浙投放鼠疫杆菌致蒋介石密电》

顾祝同致蒋介石电,是一封急密电报,所以,报头就标识急和密字,编号为A6802,落款日期为“鱼”,即6日,“绒”为发报机位或发报人的简称。

与清代的电报不同,民国发报人的地点,可写可不写。如果写发报人地址的,一律写在电报的落款位置,不再写于报头。比如蒋介石1937年3月25日致电顾祝同,要求令杨虎成、于学忠来杭州,电报落款为“中正。有巳机杭”,意即“蒋中正,有日(25日)巳时(9~11点)机要科杭州发报”。

文件编号是每份电报都有的,紧急程度实际很少使用,而且也不分级别,遇到需要时,标一“急”字;密级也是如此。

图片
1940年12月27日《卫生署关于派容启荣等来浙调查疫情致浙江卫生处电》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及各大机关,通常都是通过电报局发送电报,所发电报一般都用明码。《卫生署关于派容启荣等来浙调查疫情致浙江卫生处电》就是通过交通部电报局发至浙江永康方岩的电报。

图片
1936年11月16日《蒋介石令傅作义进取百灵庙致阎锡山电》

但是,军事机关则有独立的电报传输系统,一般都使用密码发电,有的电报也标明密级。《蒋介石令傅作义进取百灵庙致阎锡山电》就是蒋介石的机要科通过军队的特殊电报传输系统发送的电报。

电报的落款,一般都是发报人简称加日期。日期采用“韵目代日”法,一律使用公历纪日,时间则采用“地支代时”法。较复杂的落款还要标明发报机关和地点。如蒋介石给阎锡山的电报,落款是“中正。铣子机洛”,意为蒋中正铣日(16日)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机要科洛阳发报。蒋介石通过机要科发送的其他电报,落款也基本都是这么一个款式。

《官电纸》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于电报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出台过《拍发电报须知》《关于官电纸管理及使用应注意事项》《军事机关拍发电报之手续及收费办法》《各军事机关部队领用印电纸规程》等一系列的电报管理办法。对于收发电的管理、译电及密码本的管理、官电纸(印电纸)的管理等都作出了极其详细的规范。

就拿《官电纸》来说,凡拍发电报,都必须用固定格式的“官电纸”。

图片
交通部的《官电纸》样式

从交通部的《官电纸》样式可见,落款有“字号”“日期”“时刻”,是电报落款的标准格式要求。“字号”是指发报人的“字号”,“日期”即韵目代日的日期代号,“时刻”即地支代时的“时辰”,许多电报不填“时刻”,不作硬性要求。无论谁起草的电报,都必须填写《官电纸》,才能进入发报流程。

民国政府机关的电报,大部分是明电,一般通过电报局发往各地,所以,《官电纸》上都有收费项目,有的是“全价官电”,有的是“半价官电”。按照字数的多少,确定电报的收费价格。

民国政府对于《官电纸》的管理非常严格,制订了《各党政机关制印及领用官电纸办法》,不仅规定什么机关可以印制《官电纸》,并对领用、编号、有效期、保管、审批都有具体的规范。对于军事机关则有《各军事机关部队领用印电纸规程》严加约束。

兹摘录《官电纸》管理的八项规定:

(一)拍发官电应用定式官电纸,盖有制印机关之印信及主管长官官章。
(二)各机关官电纸应指定人员负责管理及编号,并盖管理员、领用员及译电员私章。
(三)官电纸发给时,管理员应填明领用机关或领用人之职位姓名。
(四)官电纸编号时,管理员应填明起讫有效期限,最长不得逾一年,期满未用之官电纸应即缴回。
(五)官电纸非经主管长官核准,不得发给;管理员如有擅自发给情事,一经查实,应予处分。
(六)官电纸非因公务不得使用。领用人如有擅发私电情事,一经查实,应予处分,出差人员领用官电纸,公毕应即缴销。
(七)机关撤并时,余存之官电纸应即作废,其由上级机关制发者,并应缴回。
(八)过期或失效之官电纸绝对禁止使用。

代电

代电是快邮代电的简称,是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公文形式。内容简明扼要,如同电报文稿,用快邮的方式进行投递。

图片
1941年3月4日《审计署浙江省审计处关于要求派员监督防疫用品到货验收的代电》


图片
1942年11月15日《义乌县佛堂区区长周树萱关于崇山、江湾一带发生鼠疫的代电》

代电不是电报,但具有电报文件的基本特征。

代电采用标准的文件稿纸,文号、事由、发文日期、公章等一应俱全,与普通公文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代电与电报类似,文字普遍都不长,短小精悍是其最大的特点,另一特点就是其文件落款采用电报的落款方式,一般都由发电人、日期等组成,必要时加上发文地点等因素。如“义乌佛堂周树萱代电”的落款是“周树萱戍删叩”,“戍”是代表“戍月”,即11月,“删”是代表“删日”,即15日;“审计署代电”的落款是“审计处寅支印”,“寅”代表的是“地支代月”中的“寅月”,即3月,“支”是韵目代日的“支日”,即4日。“寅支”表示3月4日。

图片
1940年6月26日《浙江省民政厅关于疫情报告的代电》

代电与一般文件最大的区别就是落款,其落款仿电报的形式,但是,内容上由于不受字数的限制,内容比电报落款要多一些。比如,民国电报日期只采用“韵目代日”,但代电可以加上“地支代月”;又比如,电报可以落款发电机关和地点,代电除了发电机关和地点外,还可以增加部门或文件的代字等内容。比如《浙江省民政厅关于疫情报告的代电》落款为“民政厅长阮毅成宥民卫永印”,发文者是“民政厅长阮毅成”,“宥”是宥日,即26日,“民卫”代表“民政卫生”类,“永”代表发文地“永康”。

中国共产党的电报档案

在西柏坡纪念馆有一条特殊的电报长廊,展陈了毛泽东亲笔起草的37封电报底稿,成为纪念馆的一大特色。

图片
毛泽东起草的《中央给胶东区党委的电报》(1945年11月10日)

阅读党和国家的电报档案,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机要通信的历史常识。

电报的等级

电报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以传递速度快而著称。所以,传递速度快慢是衡量一份文件紧急程度的重要标志。

为了确保公文的时效性,现在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按照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电报应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特提”(特急提前的意思)电报需要马上办理;“特急”电报需在8小时内阅办;“加急”电报需在24小时内阅办;“平急”电报阅办不超过48小时。
在战争年代,直至文革之前,党政军的机要电报,均用'A'来表示电报的紧急程度,1A表示平常电报,要求三天内发出并办理;2A表示急电报,要求二天内发出并办理完毕;3A表示加急电报,要求一天内发出并办理完毕;4A表示特急电报,限6小时内发出并办理;5A也是特急电报,限2小时内发出并办理。
图片
宋任穷给中组部的电报(1949年9月7日)


图片

叶剑英给方方同志及华南分局的电报(1951年11月12日)

以上宋任穷和叶剑英的两份电报,全部标明4A级,表示都是特急电报,需要在6小时内发出并办理的。

电报的发文时间

电报的发文时间,一般只写日子。有的还要标明具体的时辰。

解放前的电报,一律采用“韵目代日”“地支代月”表示日期。

《韵目代日表》
图片

宋任穷的电报中,落款日期为“虞”,即代表7日。

毛泽东的电报中,落款为“戍灰”,其中的“戍”代表戌月、即“11月”,“灰”代表“灰日”,即10日。

但解放以后,落款的日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不再采用“韵目代日”,而是直接写日期了,叶剑英的电报就写十二日,还有的甚至标上月份。

电报发文稿纸

电报有专门的电报发文稿纸,电报起草人,有时用电报稿纸起草文件,如宋任穷和叶剑英的电报,都是用电报稿纸起草的文件。

有的起草人直接就用普通纸起草电报稿,如毛泽东给胶东区党委的电报,就用普通白纸起草。对于非电报稿纸起草的电报,秘书或机要部门首先要对电报稿作简单的文书处理,编上电报发文号,如毛泽东电报稿上的“平142”就是该电报的发文号,表示“平急142号”电报。然后,由相关人员将电报誊抄到电报发文稿纸上,并将原稿退还给文件起草者或有关部门。所以在毛泽东电报稿上有“已抄,存”字样,并加盖“已抄存档”章,表示已经誊抄,原件退还存档。机要部门再按照誊抄的电报稿纸,通过相关领导“签发”,再交发报部门按要求发送。

电报发文稿纸格式,有几个栏目是基本固定的,如收电单位、电报等级、电报发文编号、电报类别编号这四个栏目一般比较固定,但不同时期,不同单位,设计的电报稿纸还会有所不同,许多电报稿纸会增加部分新栏目,如“密级”、“签发人”、“时间”、“附注”、“内容”等等。

图片
王震《关于中苏石油公司股金、工价等问题给张邦英、辛兰亭、张希钦的电报》(1951年11月20日)

王震的这份电报稿纸中,“批发'、“附注”、“内容”、“类”等栏目,就属于“自选动作”。

电报的密级

电报是一种特殊的文件,虽然,按照文件规定要求,也需要制订密级,理论上讲也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类密级。

但是,中共党内及机关的电报与国民政府的电报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一律由党内机要部门进行电报传输,直至现在,党内及机关的电报也仍然采用机要传输的方式。

由于电报传输本身就是一项绝密的行动,从事电报工作的都是机要人员,电报文件也很少需要大规模的传达的,标密的实际意义并不很大。我们看到的电报档案,虽也有极个别标上密级字样的,绝大部分电报,则没有任何的密级显示。所以,在电报档案的管理中,不能光凭密级字样来确定文件的密级,许多虽无密级字样的电报,内容却是包含机密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电报需要特别保密的,机要部门则采用特殊密码传输,并指定专人译电。

图片
粟裕给韦国清的电报(1954年5月1日)

粟裕将军给韦国清的电报涉及奠边府作战,就采用了“指人译”的手段,说明当时需要特别的保密。

电报的文件标题

电报追求的是一个“快”字,一般电报稿都很短,不像文件,洋洋洒洒写上数千字。所以,电报通常都是无标题文件。

图片
萧劲光给围城部队的电报(1948年7月1日)

但是,电报发完以后,为了方便电报底稿的管理,一般又会对所发电报内容加以注释,方便登记造册。所以,毛泽东给胶东区党委的电报,最终造册存档时,又添上“平字142  组织渡海当作第一位工作”一条注释,表示平字第142号电报,内容是“组织渡海当作第一位工作”,也可将此当作该电报的文件标题。同样,叶剑英的电报,在电报稿纸的“附注”栏中,也有“核开支经费事”一行字,表示该电报的内容就是明确抗美援朝中审核经费开支的权限,也可看作该电报的标题。

所有的内容注释,均非文件起草者所写,在正式的电报收文中,一般也不会体现该行文字。

关于国共之间的来往电报

图片

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关于赴重庆谈判致蒋介石电》

国共之间的来往电报,由于双方在电报的传输及程式上有所不同,所以,只能采用一种方式交流。现有的电报显示,国共之间的来往电报,中共的电报一律采用国民政府的电报程式。
《毛泽东关于赴重庆谈判致蒋介石电》,抬头用的是“特急”二字,落款为“毛泽东敬”,由于该电报是24日发出的,就采用了“韵目代日”落款方式,写一“敬”字,代表24日

缺乏电报常识,容易以讹传讹

从事历史研究,档案文献编研,学一点电报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正式出版的《新四军参考资料(2)》收录了《蒋介石为表彰蒋家河口战斗胜利致叶挺、项英电(1938年5月16日)》,有人问,此电报到底是真是假?

图片
1938年5月16日《蒋介石致叶挺、项英电》
据查,该电最原始的出处是1940年11月17日的《新民主报》。从形式上看,标题《蒋介石关于新四军第四支队蒋家河口歼敌之嘉慰电》及日期肯定是编者后加的。但细察电文,其中仍存在两个明显差错:一是“隐电”的“隐”,在韵目代日中并无“隐日”;二是落款的“铣日”,韵目代日中“铣”就代表了16日,蒋介石的电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在“铣”字之后,再添一个"日"字,画蛇添足。

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1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蒋家河口取得胜利之后,新四军驻汉办事处给国民政府军令部发过一个电报,报告蒋家河口大捷。蒋介石5月16日的电报应是对14日电报的回应。蒋介石回电一事,在叶挺等人的报告中也有记载。

问题是《新民主报》在事隔两年半后来刊登蒋介石的电报,由于记者在没有看到原始电文的情况下,刊登时,就夹杂了一些人为的东西:比如,5月14日是“寒日”,所以,“隐电悉”应是“寒电悉”之误。再比如:落款日期原是“铣”,刊登时又多添一个“日”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