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 在脏腑的五对CP中,脾胃可谓是最顺理成章的一对了。大家都习惯将脾胃放在一起说,好像它们是一体的。 脾胃共处中焦,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并升举内脏;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他俩的配合,特别像一对传统的夫妻,女主内,男主外,胃只需要做好家里的家务,相夫教子,流程简单,脾除了要给予胃足够的动力支持外,还要面对很多外交方面的事务: 比如,要将小肠输送来的精微物质,也就是合格产品,往上输送给心肺部门,制造新鲜的气血供应给身体; 比如要负责长肌肉、充实四肢的力量; 比如要统管血液的流动,不能让它们溢出脉管; 比如要处理停留在中焦的水湿,以防聚湿成痰; 比如还要提供足够的升举之力,让内脏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掉链子(脏器下垂)...... 正是因为脾的工作范围太广,导致它经常力不从心,而脾一旦虚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问题接踵而来...... 所谓能者多劳,脾就是这样一位能者,我们来看看能者是怎样过劳的: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食欲不振、浮肿、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症。 脾病虚证多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 脾病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 本篇我们了解脾之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临床表现】不欲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主运化水谷,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不欲食或纳少,腹胀,便溏; 食后脾气益困,故腹胀愈甚; 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颜面、舌失于充养,故肢体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淡; 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充斥形体,泛溢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或形体肥胖; 脉缓或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脾气虚证的治法为:益气健脾。代表方剂为: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脾虚气陷证又名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泻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久泻,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内脏下垂,或脱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纳少,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主升清,脾气虚,不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见眩晕; 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而下陷,清浊混杂,下注于肠道,则泄泻; 精微不得输布,前走膀胱,则小便混浊如米泔; 脾主升举,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气坠于下,故脘腹重坠作胀; 餐后气被食困,故食后益甚; 中气下陷,内脏失于举托,则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脱肛,或见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则纳少; 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推动乏力,血虚充养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缓或弱。 脾虚气陷证的治法为:益气升提。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少,腹胀,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 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见畏寒肢冷; 脾阳不足,水液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水湿下注,带脉不固,则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生,水湿内停所致。 脾阳虚证的治法为:温补脾阳,或温脾行水。代表方剂为:理中汤,或实脾散。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由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证候表现】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 血液溢出胃肠,则见呕血或便血; 溢出膀胱,则见尿血; 溢出肌肤,则见肌衄; 溢出于鼻、齿龈,则为鼻衄、齿衄。 脾虚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则食少,便溏; 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反复出血,营血愈亏,面、舌、脉失于充养,故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的治法为:补气摄血。代表方剂为:归脾汤。 脾因为常常处于过劳状态,因此脾的病变以虚证为主,就算后面一篇讲到的所谓实证之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究其根源,有一部分也是因为脾虚在先,无力运化水液,渐渐导致水湿为患,反过来成为实邪而致脾病。 中医里常说“小儿脾常不足”,而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则“脾常受伤”,如果不注意养护脾的话,脾这个多面手每天劳累过度,还要忍受来自人为的伤害,真正是内外夹击、身心俱疲!有点像现在很多过劳猝死的青壮年,让人扼腕叹息! 从近千年前的李东垣著《脾胃论》,阐述脾胃之重要性,到现代医家反复倡导的养生先养脾胃的观点,可见脾胃对于人体健康之重要性。只要接触了中医知识,哪怕只是中医爱好者,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其中之机理,而后开始注重养护脾胃,远离生冷、杜绝过饥过饱、注意保暖、以及情绪方面的养护。 养护脾胃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里就不展开了。望诸君自省、自查、自养!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