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苍文艺】虞世南|流响出疏桐

 苍苍文艺 2023-09-11 发布于浙江

虞世南:

流响出疏桐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的《虞摹兰亭序》卷,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史称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位于余姚市世南西路、市人民政府西侧的世南亭

这位虞姓余姚青年小辰光的身体底子很差,甚至可称弱不禁风。

他的叔叔虞寄没有儿女,于是就向有两个聪明儿子的长兄虞荔要求,过继一个给自己。虞世南就成了叔父虞寄的螟蛉子。

虞家与三国时的虞翻同为余姚虞氏家族,时为望族。这虞寄也不是一般人,小时候客人来他家做客,捉弄在门口玩耍的他:“你既然姓虞(不、无之意),想必没什么智慧了。”虞寄眼皮都懒得抬一下,说:“你连文字都搞不清,怎么能不傻呢?”搞得客人面红耳赤。虞寄一生授官无数而屡屡拒任,以读书修身为己任。虞世南有了这样一个非凡养父,出人头地自是当然之事。

稍长一些,虞寄把虞世南和他哥哥虞世基送到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

虞世南终日专心于学问,学到乐趣处,十多天不洗脸不梳头,搞得蓬头垢面而眼放精光,堪称一枚勤奋的书虫。在文学上,虞世南仿效当时的文学名家徐陵。徐陵赞其文风深得自己的意趣。仿效说起来似乎有点拾前人牙慧之嫌,但它妥善地保留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得其真传,留其真气,传其真脉,历史的原像得以传承。这也是后来虞世南深得“山阴真传”的渊源所在。

世南亭立于一九九七年,由余姚市人民政府立启

除了读书,虞世南还做一桩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学书法。这件事后来远超越他的其他才学,跃居其上,遂成就唐初四大书家之重名。

越州山阴永欣寺有一个智永和尚,这位大和尚并非以禅学闻名,而是以书法称著。他的七世祖宗不是一般人,是王羲之。也就是说,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可惜王家血脉到他这里生生断了,因为他出家做了六根清净的和尚。所以智永的徒弟等同于他的子孙,无不亲力亲为而授学。

智永训练虞世南的方法不是每天书写多少毛笔字,而是像有些神秘莫测的武林高手那样剑走偏锋,先让他每天提十八桶水,研磨十八研墨汁,三个月倒满一大缸,同时每月还要熟背十八篇古文。这个基本功又苦又累又乏味,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虞世南咬牙一一承下。

几个月后,他的胳膊结实身体强壮,再不是大风一刮就摇晃的细竹竿子。智永才让他开始练书法。虞世南惊喜地发现,提桶研墨的训练,大大提高了练习书法的效率。他白天练字,晚上睡前用手指划床单练手法。天长日久,被单也划穿了。在智永的精心指点下,虞世南的书法渐得二王之风,尤以行书为最,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先,外辉锋芒内含筋骨,秀润遒媚仪态万千。

世南亭朝北向对联匾额:五绝留芳  激荡风云持正气  雍容冠剑立凌烟  余姚著名书法家杨颖先生题书

陈朝天嘉二年,虞世南的生父虞荔去世了。

这虞荔是才德兼备忠孝两全之士,深得陈文帝器重,时常与他谈论时世,感情甚好。虞荔母亲也就是虞世南的祖母去世,虞荔悲伤之下从此终生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居所简素淡然无营。

公元556年,虞寄因才能出众而被割据福建的陈宝应劫持留用。虞荔一说起二弟就流泪不止,陈文帝同悲,说自己也有弟弟远在他乡,这种手足情深不是旁人能理解的。于是写信给陈宝应。陈宝应不给陈文帝面子,理也不理。虞荔因此一病不起,陈文帝亲自看望,让虞荔全家搬到宫中。

虞荔以宫中不是私人居所为由,恳求住在城外。陈文帝后来让虞荔全家住在兰台,隔三差五御驾亲临看望,告诉他身体虚弱是长期吃素的缘故,年纪大了应该多吃点肉,并送上大鱼大肉命令他吃,“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饶是皇帝亲切关怀到这般地步,虞荔还是素蔬以食,以致身体越来越羸弱。

虞荔去世后,虞世南痛悼生父日夜啜泣,悲伤得大病一场。之后也废肉食,以蔬菜为食。陈文帝怜惜贤臣之后,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这大约相当于主管法律事务的高级秘书。陈朝灭了陈宝应,虞寄回到家中,见虞世南一身粗布衣衫,面呈菜色,每回吃饭就一星半点油水也没有的清水寡汤,不由鼻酸眼热,二话不说把香喷喷的红烧肉塞到他碗里,硬逼他吃下。虞世南这时才开始换上体面一点的衣裳,吃上两口肉,身子骨像倒伏在地的蔫树苗,经过雨露阳光的滋润,缓缓挺拔过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有一座帝王的江山是永固的,历三十三年五任皇帝的短命南陈朝,于公元589年被隋朝所取代。随后虞世南和虞世基两兄弟来到长安。

在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的繁华帝都,虞氏兄弟的文名很快声誉雀起。世基文章锦绣长于世南,世南学问渊博胜于世基,且更以一手得王氏精髓的书法声名饮誉于世。

兄弟二人如双珠高悬,渐次照亮了帝都战烟弥漫而晦暗的天空。时人称他们如晋朝时的陆机与陆云兄弟。

杨广那个时候还是晋王,听闻虞氏兄弟的才名,与兄弟秦王杨俊争着要把他们收至麾下。兄弟俩就差划拳比输赢了。结果杨广胜出,将兄弟俩收为己用。杨广即位隋炀帝后,命翰林院起草征辽诏书,所作诏书都不合心意。后宣召虞世南。虞世南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一道书法与文才并美的诏书当场写就,“诏曰:朕闻宇宙无两天地,古今惟一君臣。华夷虽限,而来王之化,不分内外;风气即殊,而朝宗之归,自同迩遐……”隋炀帝大喜过望。

虞世南始任秘书郎,后任起居舍人,这相当于随时记录皇帝日常起居行动与国家大事的贴近秘书。按说,有了这样一份常人难以企及的金领职业,加上自身具备的卓越才能,加官进爵是手到擒来的事。可虞世南历十年之久仍然只是小小的七品官,不升不降。只因他性情刚直,不善逢迎,眼见不公不正会直言相谏。隋炀帝虽欣赏他的才学,却不喜他的耿直,内心又有对他出众才华的隐隐嫉妒,所以长期以来只是任而不重。忌良的本能,连贵为天子都不能避免。

杨广甚至语带威胁地对虞世南说:“我最讨厌别人谏诤了,尤其是地位已经很高却还想通过进谏博取名声的人。就算地位卑下的人,我多少会容忍一点,但也决不会因为进谏就给他好的前程。”这明显是让虞世南老老实实闭嘴。

与此相反,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善于阿谀奉承,一路官至内史侍郎,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猪一样幸福的生活。虞世南自奉清俭,只以读书写字为乐业。这注定了兄弟俩殊异的命运。隋末,宇文化及杀掉隋炀帝,又要杀虞世基。当时虞世南泣求代哥哥一死,宇文化及推开他,将虞世基一家老小切菜砍瓜般尽数杀掉。好在此人懂得惜才,刀下留情,为中国书法留下了名垂青史的大家。

宇文化及挟着虞世南奔到山东聊城,被窦建德所俘获,窦将他留任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的农民起义军后,虞世南又被收归秦王府。

世事如棋局局新。在那个狂风掀涛颠沛流离的年代,这名羸弱的江南文人就是一枚根本容不得自身作主的棋子,被随心所欲地放置于政权需要他效命的位置,随时拿来为其所用。

世南亭朝南向的《世南亭碑记》,由余姚著名书法家胡丁先生题碑,杨颖先生撰记,叶文龙先生篆额,计文渊先生书丹

好在到了李世民手里,虞世南颠沛流离的命运才有了喘息安歇的辰光。这个时候虞世南已是花甲之年,桑榆晚年才遇明主得以重用。

虞世南初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李世民即位唐太宗后,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虞世南以年老多次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太宗不许他走,反而又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辞谢不就,转秘书省少监。贞观七年,虞世南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时称虞永兴。

虞世南与唐太宗的关系,就像他父亲虞荔当年与陈文帝的关系,唐太宗治政之余常与虞世南煮茶谈经,烹酒论史。他似乎忘了当年向隋炀帝直言进谏的老毛病,与唐太宗聊着聊着,就讲述昔日帝王得失,指向治政弊端,分析朝纲政纪。唐太宗没有他的表叔兼岳父杨广的致命臭脾气,屡屡谦虚谨慎地接受虞世南的谏议。

贞观八年,陇右(今青藏、内蒙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天象异常。唐太宗忧虑地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说,深山大泽是龙蛇所居,出现大蛇不足为怪。而山崩、洪水等自然灾害,只要实行德政,换掉盛装穿素服,放弃奢华的生活,以此祭祀死难的百姓,“施惠于天下”,“修德可以销变”。唐太宗采纳他的意见,改掉奢华排场,派人到各地赈济,平反冤狱,民心为之一振。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极其隆厚。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规模大有减省。

世南亭朝南向对联匾额:辅国齐民施盛德  弘文挥翰布清风  余姚著名书法家袁子良先生撰联开书,魏振纲先生题额

唐太宗喜好宫体诗,有回写了首命虞世南唱和。虞世南看了两眼放下,说:“万岁的大作虽然漂亮,体制却并不雅。如果你喜欢这一套,下面的人必定会效仿。这类文章一出会风靡一时,恐怕会招致不良习气。这样的作品我可不想唱和。”这话真难听,唐太宗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结果收回自己的大作,反而拿出五十匹绢赐给虞世南以示嘉奖。估计以虞世南的性情多半不会收下。

喜好风雅的唐太宗外出时,随从要带书册以防不时之需。唐太宗摆摆手说不必带,有虞世南在身边就是一本万宝全书。太宗突发奇想要虞世南书写列女传在屏风上,这列女传不是一句两句文字。当时大家忙着找书,虞世南不慌不忙挥笔而就。事后对照列女传,发现一字不差。

直言进谏,才学超著,为官清正,这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贞观之治”。以致于有了房玄龄、魏徵、长孙无忌这样敢于直言的忠臣良相的唐太宗,多次对大臣们说:“你们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样刚正忠烈,我大唐江山还怕不兴盛吗?”

唐太宗对虞世南的器重还出于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二人同为书法同道。狂热的书法爱好者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情有独钟,赞“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出自王氏嫡系的虞世南当然深得其青睐与重用。

相传唐太宗遍搜《兰亭序》不得,闻越州永欣寺辨才和尚手里有真迹,乃用计得到《兰亭序》。这辨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嫡传弟子。唐太宗得书后如获至宝,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临摹,其中当以虞世南最得形似骨似神似,后世清代将其书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唐太宗去世后《兰亭序》殉葬昭陵。又三百多年后,昭陵被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此洇灭于世。

唐太宗曾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相传唐太宗书写“戬”字,“戈”字一直写不好。时虞世南入宫晋见,唐太宗让他把“戈”字补上。唐太宗将“戬”字拿给魏徵看,问有没有点像世南书法。魏徵仔细看了两眼,说只有“戬”字的“戈”最像虞世南。唐太宗叹服魏徵的鉴赏力,更钦佩虞氏书法的不易学。

世南亭在马路边静静伫立了二十年,树枝掩映处,居闹市而静谧,如如不动。秋阳如春日,光影拂动,如虞世南所写的诗句,“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病逝,年八十一。唐太宗痛哭流涕:“世南对我忠心耿耿,为我拾遗补阙,没有一天忘记职责,真是当代名臣,人格典范。我有小过错,他马上直言相告。现在他去世了,大唐再也没有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世南死后,再也没有人可以与我讨论书法了。”后将虞世南陪葬于昭陵旁,追封礼部尚书,并将虞世南的图像挂于二十四功臣凌烟阁。

唐《云仙杂记》称“虞世南书冠当时,人谓其有(王)羲之鬼”。《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黄庭坚称赏:“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宋《宣和书谱》则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将虞世南书法推崇到了极致地步。后人将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这名早年颠沛流离,晚年得遇明主而大放光彩的余姚人,外貌瘦弱而内心刚硬,手执的只是一支轻盈的狼毫,既杀不得敌,也护不了身,一生历三朝数帝,却毫发无损,最终还赢得唐太宗“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的五绝赞叹。在贞观之治这个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年代,他有了一个颇为美满的终老结局。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饮清露出疏桐,身心淡泊洁净,或许,他的诗作《蝉》,颇为切合地隐喻了他的身处盛乱交替,却能全身而退的处世之道了。 

虞世南(558-638711),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南北朝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历仕陈、隋二代,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绘像凌烟阁。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书法萧散虚和,遒媚不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