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今年48岁,3年前的体检中被发现肠道内有多个息肉,其中最大的直径约有6mm,当时因为清肠药的原因,所以没有切除。肠镜检查后,医生叮嘱他后期要再约时间进行切除并定期随访复查,避免息肉演变成癌。 事后,由于身体没出现不适,吴先生并没有把医生的话太当回事,一次也没有去医院复查。直到上个月,他的兄弟被查出罹患肠癌,这才让他想起自己患有肠息肉这事。去医院复查发现自己肠道内的息肉已经演变成癌了,好在病程还处于早期,经过手术治疗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一、从肠癌到肠息肉,只有4步之远息肉是指黏膜表面多出来的赘生物,也就是“肉疙瘩”,肠道上的赘生物则被称之为肠息肉。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赵克表示,息肉可分为腺瘤性、化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危险程度最高的,多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要及时进干预切除。 临床上,约有80%以上的肠癌是由恶性息肉演变而来,从息肉演变成肠癌只有四步之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这一过程需要5~10年左右,这期间只需要把息肉切除即可避免演变为肠癌。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表示,多数肠息肉来临前并没有明显症状,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
除了肠息肉以外,日常生活中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的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也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二、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肠道出了问题早期癌症和晚期癌症在治愈率上有明显区别,以肠癌为例,早期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大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而晚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有12%,治疗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也会更高。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李进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两痛、三多的症状,就要提高警惕了。 两痛包括腹部疼痛、肛门处疼痛,前者多是由于病灶堵塞了肠道诱发肠梗阻引起,可表现为中下腹部腹胀、腹胀,随着病程发展症状会越来越严重;肛周处出现疼痛多是因为病灶距离肠道末端较近,导致肛门出现坠胀、疼痛感。 三多包括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变细/扁等;放屁次数增多,且伴有明显的恶臭味;以及便血次数增多,血液多会附着在粪便内部,部分患者的粪便会发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兰平教授建议,普通人群建议在45岁以后进行肠镜检查。但一些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且身上有排便异常等不适症状、家族内有癌症病史、有有遗传性大肠癌病史、大肠腺瘤治疗后人群等,则要尽早进行定期肠镜筛查。 三、不想被肠癌盯上,4个习惯要趁早改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消化系统是人体肿瘤高发的部位,约有60%的实体瘤发生在此处。随着生活条件变好,肠癌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由原先的60岁下降到如今的45岁左右。 因此,不想被肠癌盯上,4个坏习惯最好要尽早改掉。 1、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胃肠道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发生,粪便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会在肠道内长时间停留,时间长了会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
2、经常憋便 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日常特别喜欢憋便,长期憋便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且粪便内的水分会被肠道重新吸收,容易引起粪便干结、便秘发生。一些有害物质也可能被肠道吸收,增加肠道病变的几率。 3、饮食油腻 饮食过于油腻,摄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胃肠道蠕动速度变慢,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且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增加胆汁酸分泌,会给肠道黏膜带来不良刺激,增加癌变的风险。 4、腰围变大 腹部肥胖的人,身体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会诱发癌症的发生。有研究发现,腰围每增加10cm,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2%。
肠癌其实是一个惰性程度较高的癌症,只需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就可以保自己5~10年不患肠癌。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来说,一定一定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