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能聊得来的朋友却越来越少。即使那个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再见面竟也成了无言以对。以前,两个人在一起无话不说。后来,各自的人生轨迹都有了变化。无论是思想、言行,还是价值观,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歧。最后一次,终于以无声的告别结束了这一段令人感到疲惫的友谊。  殊不知,到关系破裂的那一刻才发现,相互之间早已没有了思想上的交集。 我们的关系之所以会变淡,只因为彼此之间只剩下从前的回忆。我在外面疲于奔波,而她早已结婚生子。这些年,我们彼此都没有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其中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们没有了相似的生活经历,很难再有相处时的默契。即使见面交流,除了反复咀嚼过去那一段共同的经历,能引起彼此之间的共鸣。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注重自己的情绪、心态、健康和认知等等。但凡遇到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和事,果断远离。而她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谈论的话题全是生活中的种种琐碎(夫妻矛盾、婆媳关系、育儿问题等等)。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听她倾诉的人。只要有人愿意听她诉苦,她可以一直说到精疲力尽。但是,对我而言,听她诉苦无疑就是一直在接收她的负能量,俨然我就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价值交换,过度倾诉只是为了向对方索取情绪价值。当一方不停地索取,另一方不断地消耗。久而久之,两个人的价值交换就变成了不对等。原本吃亏的人,不愿意再继续吃亏了。而索取的人,再也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互不打扰,不再联系,也就成了彼此之间最为默契的告别方式。 那些丝毫不在意你的感受,还总是向你不断索取的人,避而远之,方为上策。总是抓着过去的人和事不放,即辛苦了自己,也为难了别人。狠心地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人和关系,才是最为清醒的活法。成年人最体面的放下莫过于,你不主动联系我,我也就不再打扰你。心照不宣地疏远,彼此间互不打扰,是对这段关系最好的尊重。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