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劳失精的医圣方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虚劳过度

曾经有个患者,经常熬夜工作,脱发已成常态,甚至在一次通宵工作之后,开始出现怕冷、失眠、眼花、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需要热敷后才有好转。

医生在诊察后发现,患者舌淡嫩红,边有齿痕,脉沉弱,属于虚劳过度。于是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补阴阳,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明显的好转。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于这类过度劳累虚弱的病证十分适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失眠以及生殖功能低下等情况。这个方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效?

 医圣名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的方剂,具有调和营卫、固精敛阳,治遗精、除惊狂、止汗定悸之效,对于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哮喘等病证具有良好的效果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现在常用剂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温服。

 阴阳两虚 

百病丛生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治疗阴阳两虚、失精虚劳之方,由书中所载分析,此方所主为虚寒性症状,于患者体质而言则为虚劳型

《黄帝内经》中记载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不仅是人体的组成根本,还是保证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其中人体中的血液、肌肉等物质性的为阴,活动、思考等功能性的属阳。

在阴阳的配合中,阴主静、阳主动;阴主濡养、阳主功能。只有阴阳充足且配合妥当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果阴阳不调,在内的阴精虚损不足,在外的阳气固涩不牢,就会出现怕冷、盗汗自汗、遗精、喘息等症状。阴精不足,就不能涵养脏腑,会出现失眠、精神亢奋或萎靡等症状,久而久之,则阴阳两虚,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开头的病例中,患者长期熬夜,消耗阴精气血,长此以往,阴损及阳,最后阴阳两虚、互不和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便出现脱发、眼花、怕冷的症状。舌淡嫩红、边有齿痕、脉沉弱,亦说明患者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最主要的就是表现为阳气失于固摄、阴气失于内守的小便淋漓不尽。症状符合《金匮要略》的条文,因此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补阴阳,使阴阳平和而诸症好转。

虚劳病属于阴阳两虚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常见表现如下

1. 体格特征:多见于瘦弱型人群,身体偏瘦、皮肤白皙湿润、毛发细软黄稀少、易脱发;

2. 精神特征:多胆小、易惊恐、精神错乱、易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

3. 体力状态:易疲劳、耐力差、劳力多喘;

4. 脑力状态:记忆力下降、健忘、思维不清;

5. 一般症状:心悸、头痛、腰痛腰酸、膝脚无力、小便频数等;

6. 腹证:腹直肌紧张、脐下悸动、小腹部拘挛;

7. 生殖相关功能:男子早泄、遗精、阳痿、性冷淡,女子梦交、不孕等;

8. 妇科:月经清稀、带下稀薄;

9. 小儿特征:小儿遗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

10. 舌脉特点:舌淡红润、无苔或薄白苔、脉大而空、脉沉弱等。

 医圣名方 

解析

■■■■■■■■

此方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来。

桂枝辛温,健胃生津,促进血液运行。

芍药能收敛,能补阴敛营,和桂枝相配,便能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健胃,能促进桂枝温经通脉,又能促进胃肠功能。

甘草、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合芍药一起滋阴生津,收敛阴气。

牡蛎、龙骨俱能重镇潜阳、固表敛汗、固肾摄精,与桂枝汤相配,使其在调和阴阳之时,兼具固阳敛阴,补益阴阳之效。

配伍关系

临床应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失眠、盗汗、遗精、脱发、健忘、不孕不育等疾病的治疗。对于阴气不足及阴阳两虚所致的失眠,证见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多的虚证遗精,血虚引起的脱发,心脾两虚与精气不足证的健忘,均可以用此方治疗。

并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属于阳证、实证、热证者,均不宜使用。另外,在实际临床应用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一些原方中的药物,如失眠血虚的患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心烦的患者可加知母、黄芩、白薇;遗精严重的患者可加磁石、金樱子等。实际用药需经过医师的细致考量,切不可自己擅自用药。

其他注意事项

1. 服药时禁忌生冷、油腻、难消化、气味浓烈的食物。

2. 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慎用。

3. 小儿服用应注意减量。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歌

桂枝汤加龙牡蛎,

调和阴阳固涩剂;

男子遗精女梦交,

盗汗脉芤诸痛祛。

小小的一首方歌,包含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所有重点,要牢记于心哦。

身体有任何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养生调理不能代替治疗

文中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作者: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专业

 E N 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