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参”的那些事儿(补益药篇)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参”

人参、党参、西洋参、

苦参、玄参、北沙参……

多少是不是有点耳熟?中医离不开中药,谈到中药就避不开“参”。无论是否相信和接触过中医,也不管是否吃过或见过真正的人参,大部分人都不会对“人参”这两个字感到陌生,从民间传说中起死回生的仙丹,到网络小说里包治百病的神药,都常见到它的身影。有的人对它讳莫如深,似乎药方里见到了人参,就是名医都摆手摇头的大病;有的人对它视若珍宝,天天茶杯里不能少了这两根参须。

究竟“参”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作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生活中常见的“参”。

人  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神农本草经》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如人形者有神。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一般分为野生的“野山参”和人工种植的“园参”,主要产于我国东北以及朝鲜,产自朝鲜的也被称为“高丽参”。

根据炮制方式,人参一般分为生晒参、红参、白参等几个品种,其药性各有偏颇,需要对症选用。

生晒参

生晒参是人参直接晒干或烘干而成的,药性平和微温,大补元气,健脾补肺。因其没有经过额外加工,有效成分保存较为完整,因此一般补气作用最强,最为珍贵,常常在急救时用来益气固脱,大名鼎鼎的独参汤也多用生晒参。正因如此,生晒参对于储存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红参

红参是人参蒸熟之后再晒干而成的,因其呈红色,故称红参或者红人参。药性转为温补,常用于阳虚脉微,肢冷欲脱等危候,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也常常用于阳虚体质的患者膏方调理。阴虚或者实热体质的人不宜使用

白参

白参也叫糖参,是经过煎煮的人参在浓糖汁中浸渍,再晒干获得的。补气作用较弱,药性最为平和,价格也相对低廉,适合轻度虚损的人群使用

人参叶同样也可以入药,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味苦微甘,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相传还有解酒的功效。

党  参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服用过中药的人对这味药不会陌生。党参并不是另一种人参,而是一种桔梗科的植物。相传在古代,现在属于五加科植物的人参确实以山西上党为最佳,后来随着气候变迁以及过度采挖逐渐灭绝,东北人参才有了如今的地位。现在桔梗科的党参,继承了上党人参的名字,也更价廉物美,常常与白术等配伍,发挥健脾益气的功效。

党参具有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和作用,相比于真正的人参,只是缺少了大补元气、回阳固脱的作用,对于大多数病人益气健脾的需求完全可以胜任,而且价格也颇为亲民,能很好地满足大众需求。

西 洋 参

能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经西洋参也叫花旗参,是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五加科植物,于清代传入中国,因此在古籍中并未出现。面对这种和人参相似的外来药品,清代的医家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其味类人参,惟性寒”“虚而有火者相宜,适合于体质偏热,不能耐受人参温补之性的患者。

西洋参和人参,一寒一热,一凉一温,恰好形成互补。西洋参具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对于体质偏热,或者阴虚火旺的人群尤为适宜

太 子 参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太子参也叫孩儿参,是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因其性平味甘,但是气味俱薄,药力较为柔弱,属于补气药中清补之品,补而能清,兼具清热健脾、补虚润燥的作用,虽然补气作用不足,但是能很好地提振脏腑功能,不会产生化热化燥等副作用。一般常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或者大病过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者,既能益气养阴,又不容易滋腻恋邪。

在许多古籍中,我们能看到诸如《本草从新》中提到大补元气、《药性切用》中提到气质稍嫩,其用不下大参,与如今的表述大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本草古籍中提到的“太子参”,就是指五加科人参中较为幼嫩的植株,而非如今石竹科的太子参。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收载并明确指出: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切勿因此混淆哦。 

南 北 沙 参

如今我们提到沙参,有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种。虽然都叫沙参,但其实是来源于截然不同的植物。南沙参是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

《神农本草经》

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两者都是应用广泛的中药,功效极为相似,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沙参并无南北之分,一直到清代,《本草从新》中才首次将南沙参与北沙参分别列出。据《本经逢原》对沙参记载: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北沙参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其清热养阴之性尤为显著,常用于肺热燥咳,劳嗽咯血;甘寒能养胃阴,苦寒能清胃热,因此北沙参还用于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常用药膳秋梨膏,对阴虚久嗽者尤佳,其中也少不了北沙参的臣佐之功。

南沙参

南沙参,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其善能补肺阴、养肺气。常用于阴虚劳嗽,痰黏难咯等证。因其另有化痰之功,故宜用于肺燥痰多,咯痰不利者。《本草便读》对此做出了很好的总结:清养之功,北逊于南,润降之性,南不及北。

两者功用相似,都可清热润肺、养阴益胃,常用于肺阴虚证。若是肺阴不足胃阴亏虚,滋阴润燥北沙参当仁不让;如果肺热痰嗽,则更应选用兼有祛痰止咳之功的南沙参。

  //  注意 

以上诸“参”,皆为日常常见的补益药。但是正如上文所见,其间寒热温凉,补泻归经,皆各有所用,各有所避,详参本草,析考药理,不可草率施为,粗工之败,血气离守,茫茫而不知矣。

临证择药,颇为精妙,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如此则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本文作者:洗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