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参” 在上次《关于“参”的那些事儿(补益药篇)》(点击可阅读原文)中,我们聊过了那些常见的具有补益作用的“参”,大家要做好区分,不可草率使用。今天,再来说一说以“祛邪”作用为主的“参”。 中药的命名,既有根据科属,也有考虑形态,亦有兼顾作用。象参之形,如玄参;无参之名而与人参同科属,也会以参相称,如参三七;与参无关而象参之功,如苦参等等,以下就分别讨论。 ![]() 玄 参 玄参又名“元参”,因清朝避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改“玄”为“元”,此后二名多混用。玄参又称黑参、重台、乌参等,《名医别录》中记载“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并称“根甚黑”。 “味苦,咸,微寒,无毒。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本草纲目》李时珍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以为,玄为黑色,黑色主肾,又带了个“参”字,自然是补肾的。对此,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这样解释:“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 心火与肾水是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简单而言,就像锅底的火与锅中的水,沸腾而升,冷凝而降,在升降循环中提供身体最基础的能量供应。若是热交换出现了问题,热气不升,冷气不降,水火失序,积聚不通,那就需要重新厘清体内阴阳转化过程。而玄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肾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因此,玄参这味药,本身与补益作用并没有太过于直接的关联,临床上更多发挥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其多入血分,禀性咸寒柔润,一般脾胃有湿或脾虚便溏者须配伍使用或忌服,通常也不作日常养生使用。 ![]() 丹 参 正如上面的“玄参”色黑一样,“丹参”顾名思义自然是红色的。丹参色赤属火,味苦而寒,入手少阴经,疗诸般血证,是“参”类药材中活血作用最为强大的一种。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经。养神定志,破结除症,消痈散肿,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妇人经脉不调,血崩带下。”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本草经解》叶天士 都说赤色入心经,虽然说药材的颜色和其功效归经并没有已被证实的关联,但丹参确实对于各类血症以及心系疾病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代名医黄元御认为,丹参调经安胎,磨坚破滞,对于一切气血壅滞所导致的病症(如体表的痈疽、痂癞、疥癣,体内的瘿瘤、癥瘕、崩漏等)都有强大疗效。《本草》谓其破宿血,生新血,落死胎,疏通血脉,是行血之良品。大家所熟知的用于治疗心绞痛的“丹参滴丸”“丹参口服液”等,也正是运用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妇人明理论》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相信大家都对被称为“妇科第一方”的四物汤多少有些了解,而丹参兼顾了四物汤中四味药活血调经、养血补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证。同时,丹参活血功效强大,孕妇、脾胃虚弱以及有出血倾向者一般须配伍使用或忌服。 ![]() 三 七 “味甘,微苦,入足厥阴肝经。和营止血,通脉行瘀。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血产之上药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因其与人参同属五加科,许多时候也会被成为“参三七”。三七号称“金创要药”。据传,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就含有三七的成分。关于这个奇特名字的由来,则至今未有定论。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清乾隆年间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也有认为是“山漆”讹误而作的说法。 对于中医而言,止血药其实并不罕见,从生活中常见的香灰、血余炭(头发烧成的灰,因“发为血之余”,故称血余炭)、伏龙肝(灶心土),到白芨、仙鹤草、大小蓟等等,为什么独独推崇三七呢? 《本草求真》这样讲:“三七,世人仅知其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因为受伤之后瘀血阻塞正常血脉,血液不能流通而外溢。常见的止血药,就像大禹的父亲鲧用“息壤”治水,到处垒高堤坝,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三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和营止血,就像大禹一样,先疏浚河道,打通血脉,血液自然归于原位,不再外溢。《本草新编》亦称:“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 当然,毕竟也是“五加”科的一员,三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养血和营的滋补作用,一药可以做到攻补兼施。因为三七本身药性偏温,又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经、孕期者、内热者及血热妄行导致的出血不宜使用。 ![]() 苦 参 “苦似味名,参以功名,槐似叶形名也。” 《本草纲目》李时珍 苦参原植物是一种豆科槐属植物,味苦性寒。和人参并没有什么关联。黄连都不曾以“苦”字命名,大家就可以知道,“苦参”的味道究竟有多么震撼了。苦能燥湿,苦参的作用也就呼之欲出了。 “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治恶疮,下部䘌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苦参属水……以其善主湿也。盖湿胜则生热,热胜则生风,而结气等证,从兹有矣。今以苦参燥湿,治其本也。东南卑湿,尤为要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由“东南卑湿,尤为要药”可见,湿热下注导致的阴痒肿痛、手足癣痒、热淋带下、赤白泻痢等病证黏滞难化,均须苦参此等猛药予以清热燥湿。 《本草正义》中说:“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废食耳。”因其药性相对峻猛,又专攻湿热之邪,多用于湿热泻痢,湿疹疥藓等较为顽固的疾病,同时也可外用搽敷。同样,也正因为其攻邪之性,易劫阴伤阳,损伤正气,不可轻用。 // 注意 以上诸“参”,皆为日常常见的祛邪药。但是正如上文所见,寒热温凉,补泻归经,各有不同,亦各有所用,各有所避。宜详参本草,析考药理,不可草率施为,粗工之败,血气离守,茫茫而不知矣。 临证择药,颇为精妙,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如此则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本文作者:洗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