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声声太浦河上,景象真是热闹,一艘艘货船来来往往。太浦河比淀浦河还要长,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长为57、2公里,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而故名。太浦河为太湖入黄浦江的人工河道,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最早开挖于1958年9月,止于1959年7月。第二期始于1960年春,因资金、劳力、材料不足而中辍。1991年底第三期开始,至1995年12月27日,河道全线贯通。 一年之中,总会几次路过太浦河,平时在港口码头,也经常接触货运船上的人。或许从小到大,生活在淀山湖边,看惯了湖面上,一片片飘扬的白帆、清风中朵朵琥珀似奔腾的浪花、一队队长长的拖船、驶过水天空阔的湖野。也因为离城市太远,这里的渡口,像自然万花筒,感到太希冀了。早时候陆上不发达,主要靠水上船舶航道货运,太浦河就在这样情况下,靠人力物力开挖出来的,像这样延绵百里河道,应该说已经很发达了,一般百吨以下的大货船,每天太浦河上经过船只不知多少?基本都是各地方国营单位的,也有私人经营性质承包的。 江南地区水上船舶货运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跟货运业主陆师傅聊天,陆师傅说船舶作为水上,一种传统运载工具,吞吐量大,像这样百吨大船,一般装煤、水泥、黄沙、石子、钢筋等等,相比车辆,更有优势。到了八十年代,城市发展特别快,港口码头也比较发达,同样乡村人家盖楼房渐渐多了起来,过后更是达到了高峰。陆师傅老家在安徽徽州,很早从事船上货运行业,他说在货船上工作,已经达40多年了,来往于长江流域地区城市、早时候也经常路过淀山湖,太浦河全面开通后,基本上走这里的水道。这几十年来,几乎吃喝拉撒睡,天天在船上生活,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陆师傅个性豪迈,人生经历故事丰富多彩,世面见多识广。他接着乐呵呵说,一个人凭知识技术吃饭,七八十年代,作为国营船运公司大型船舶上工作的人员,领的薪水都是国家发的工资,对他们来说,船上就是家,水上移动的房子呢。现在陆师傅属于个体经营性质,他乐观地说,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有生意做,能挣钱就兴。当然吃这饭碗很辛苦,不能因为吞吐量大,一条船舶装货物多少,都有舱位标准,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水上船舶货物运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缓缓流淌的太浦河,简直像江南的“小长江”,天天景色繁忙,一队队长长的拖轮像列车,一路浩浩荡荡开过渡口,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看到这些几十吨,百吨以上大船挺好奇。通常情况下,一条船,为一个家庭,少则三四人,多则五六人,有老有小。风和日丽,坐在太浦河边看风景,别有一番情趣。这些高高大大的货船,一般都在60吨位到80吨位,也有100吨位以上,与农村生产队里的小船,不能相攀比的,船吨位大,才能过长江、黄浦江。一般驾驶货船老大都是男人,女人作为贤内助,里里外外做助手,女孩子坐在甲板上,勤快地洗着衣服,船尾竹杆上凉晒着,一件件五彩缤纷的衣裳,一路在风中飘扬。 难怪当地人,称它们为“铁驳子”,意思是吨位大,宽阔的船体,船头上大铁锚、粗粗的绳子,一圈圈地盘缠在铁桩上,船舱的空间很大,船舷也很宽畅,通常船上的人,在甲板上走来走去,用水也很放便。船尾既是驾驶室,又是厨房,下面是住宿的地方。在跟陆师傅聊天中,也谈到船上人,喜欢唱山歌、船歌号子、之类的话题。原来水上交通航行,也有诸多术语,包括不少规则在里面。有时候走在江上,遇见熟悉的同行,高兴时拉响嗓子,随意吆喝几声------朗朗喇叭声,风传十里,静寂中格外动听。冬天过去,闻着清新春风踏上渡口,一件挺迷人新鲜的事。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往看到这些货船挺稀罕,现在航空母舰都有了,应该说中国的造船业,历史比较悠久。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大概少见多怪吧,早些时候参加务实,田野上挺热闹的,男女社员们,干得热火朝天,淀山湖上白帆片片,船只来来往往。渡口上,阵阵吆喝声,杂碎的船歌号子,喧哗的汽笛声,成了往昔岁月里的“交响曲”。无论白天黑夜,一艘艘货船威风凛凛从江上交叉路过,船上装的都是国家建设用的重要物资,这些来自外省市的货船走南闯北,从这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江南水乡湖泊、港口、江河众多、走上太浦河渡口,除了看风景,一幅别开生面的画面,与时俱进的面貌,该说希冀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