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间文学奖】改田记 / 王新忠(山东)|| 参选作品031

 清涟一荷 2023-09-11 发布于安徽
《当代文学家》杂志火热征稿中!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 美刊佳作 □

改田记

(散文)

文 / 王新忠(山东)
人的记忆是个奇怪的东西,有的事情会被遗忘,想也想不起来;有的事情会被触发,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仲夏的一天,我回农村老家,驾车行驶在平坦的乡间公路上,两旁树木葱茏,枝叶随风摇曳;地里的玉米苗已有一尺多高,像整齐的方队,横竖成行,遍布沃野。我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农田间,有一台挖掘机正在原来的基础上挖沟筑渠。看到这场景,瞬间勾起我对当年那段推着小车挖沟、筑渠、修路、改方田的回忆。
我十八岁从杨盘中学高中毕业,回本村务农。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
当年,杨盘公社从各村抽人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改貌队,我村(大队)两个生产队分了六个名额,每队三人。一队派了张秀国、王海泉,还有编制在一队的大队长张中林,他是公社点名的带工人员,驻公社指挥部(营部)。二队的队长那天派工时,先点了张秀清、王海清两个青年人的将,接着问我:“你刚下学(刚毕业的意思),受得了这累吗?”我说“没问题”,于是我就进了改貌队。我之所以明知道累而为之,是因为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口粮紧张,作为家里的长子,我自愿参加改貌队,一是能挣高工分,二是能节省家里的口粮。
改貌队的管理体制与治河民工的管理体制一样,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公社(指挥部)为营,片区(管区)为连,大队(村)为排。改貌队的任务是在本公社辖区内挖沟、筑渠、修路、改方田。这种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改造工程叫做“三成四结合”,即:地成方、沟成网、沟渠路旁树成行的“三成”和排、灌、路、林“四结合”。
工程实施过程是根据方田建设规划,先挖沟,用挖沟的土筑渠,再在沟和渠之间修路。沟路渠的十字交叉处,修建桥涵连通。通过这种“沟路渠组合体”将农田与河连接,使田间道路互通。渠的用途是将抽水机(水泵)从河里抽上来的水输送到田间地头,用于农田灌溉;沟的用途是在发生涝灾时,用于农田排水;路的用途是农田运输。“沟路渠组合体”建成后,在沟沿、路边、渠旁种上树。这样就能打造成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三成四结合”丰产田,即方田。
记得“三成四结合”方田改造工程是先从建设公社林场开始的。公社林场建在杨盘公社辖区最东南角的平畴沃野上,东靠县林场,北临二干河,往南是李庙公社辖区,被戏称为杨盘公社的“东南亚”。营部(公社指挥部)的营房、厨房及民工窝棚也临时搭建在这里。
建林场先建场房,建场房先垫地基。为了抬高林场场房及大院的地基,就用挖沟挖出的最上层土垫地基,采取“跑牌”的办法施工。
这里所说的“跑牌”是一种施工管理办法,就是让民工用铁锨从开沟处挖土,装到独轮推车上,运到待建场房的地基处,每推运一车子土发给一个小木牌。如果车子装不满,或者不按施工员指定的位置装土、倒土,就不发给牌。每天的早晨、上午、下午都必须拿到规定数量的牌才给予记工,且凭牌兑换饭票,再凭票吃饭。我十来岁就挑水、推车子、干农活,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身体,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我每天都能按时或提前完成“跑牌”任务。
用“跑牌”的办法完成林场场房及大院地基垫土后,接下来就是分段施工。营部(公社指挥部)将工段分到连,连部(片区)再将工段分到排,排(村)再将工段分到人。每人分得的工段长度为工段总长度除以民工人数。
印象中,要求沟的上口宽五米,下底宽两米,垂直深度两米;渠的下底宽五米(其中水道下底宽半米),上沿宽两米半(其中水道上沿宽一米半),高度一米半;路的宽度为五米。
施工初期,先将挖沟挖出来的土用车子推运到渠的外沿。随着沟越挖越深,坡越来越陡,推车子爬坡越来越吃力,推运的土也越来越近。当沟的深度将近一米时,车子用不上了,只能甩开膀子,将土一锨一锨地甩(抡)到沟沿上。当沟沿上的土达到一定量时,再一锨一锨地倒(抡)到渠上。渠筑好后,挖沟剩余的土全部用来修建沟与渠之间的路。
公社林场的工程完成后,改貌队又先后在杨盘片区、贾黄片区、杨寨片区、何庙片区、苑家片区实施“三成四结合”的农田基本建设(方田改造)工程。
我们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夜幕降临后才收工,早午晚三顿饭都在工地上吃。挖沟——筑渠——修路,吃饭——干活——睡觉,这就是我们这些民工每天的全部。
记得那时候,夏天比现在热,冬天比现在冷。夏天,在烈日暴晒下,民工们只穿着一条短裤干活,汗水像滚珠似的从汗毛孔里直往外翻滚着冒出来,全都顾不上擦,擦也擦不完,身上晒得黝黑锃亮,黑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只在“三九”前后上大冻时停工一个来月。虽然天寒地冻,但是干起活来棉衣里子也会被汗水浸湿,休息时被冷风一吹,浑身冰凉。
活累,体能消耗量大,民工们的饭量自然就大。好在吃饭不定量,管饱。主食以棒子(玉米)面窝头为主,早餐和晚餐有萝卜块咸菜,午餐的菜汤里盐多油少。每隔五天的中午吃一顿馒头改善伙食,每次改善伙食,四个一斤的馒头我一顿能吃六个。前田河村有一个身高体壮力气大的小伙子,姓曹,耳朵有点背,人送外号“曹聋子”,他一顿能吃十个馒头。
我在公社改貌队干了一年多。记得一九七六年的大秋还没过完,县里又下达了治河任务,我们村派出包括我在内的二十名河工,推着小车参加全县治河大军,去郑店挖河。关于挖河的那段亲身经历,我写了《出河工》的纪实散文。
旱涝是农业的灾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一年中春旱秋涝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家乡曾在一九五九年干旱少雨,粮食大减产;到了一九六一年又暴雨连绵,庄稼被淹,颗粒无收。人们靠吃糠菜和政府救济艰难度日。为了抵御旱涝灾害,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为目标,全国上下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在那个生产力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年代,工程施工全靠人力和人海战术,全靠锨挖镐刨、车推人抬的人工劳作,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就是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劳动人民,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早一点过上好日子,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很多造福后世的水利设施,为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现今,经常忘记眼前事情的我,脑海中却深刻存下了当年挖沟、筑渠、修路、改方田,以及出河工挖河的那些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一幕幕情景是如此的清晰,那些人、那些事都曾经真实地出现过。应该说,那是我们的历史、前提和基础。
(正文2496字)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刊号ISSN2708-3160,微纸同发,彩版印刷,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

       本平台集微刊运作、杂志编辑、图书出版为一体,可办理国际(3千起)、国内(3万起)书号,出版正规图书和个人文集。


“田间文学奖”参选提示

一、所有来稿体裁不限,均须原创首发,均视为参选。

二、评选看质量,对阅读量不做要求,但阅读量在复评时已经达到500以上时,请及时截屏告知,此可作为加分项在复评时给予适当加分。

三、上刊即为通过初评,复评将于2024年1日~5日结束,10号公布评选结果。向金奖、银奖和铜奖获得者,以及优秀奖获得者,颁发奖金(出版优惠券1000-3000元)。

四、评选结束,出版合集。仅需订书一册。不订书,不影响上书。

注:不尽之处,届时见复评通告。


总编清涟一荷收稿微信:cmj86188【会员、签约作家可联系办理】
‍‍‍‍‍‍‍‍‍‍‍‍‍‍‍‍‍‍‍‍‍‍‍‍‍

作者风采


山东作家/诗人:王新忠




作者简介: 

王新忠,山东省乐陵市人,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乐陵市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有会计专著出版,多篇财会文章发表于财经类报刊杂志,曾获《中国财经报》征文二等奖。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华人文学》《中国乡村》《当代文学家》《齐鲁文学》《德州晚报》等报刊及多家网络平台,偶有获奖,有作品入选《中国民俗文化》《新时代优秀作品年鉴》《德州作家作品精选》等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