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門师长之经验穴大全

 朱江明 2023-09-11



      
       

本門師長之經驗穴大全
【整體體質】, , , 
【寒】, , , , , , , 
【熱】, , , , , 
【口_渴飲】
【飲食】
【小便】, , , , , , , 
【大便】, , , , 
【汗】, , 
【腫】, , , , , , , , , 
【心_心血管系統】, ,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心_心血管系統】, , , , , , , , , , , , , , , , 
【肝_膽_少陽_厥陰】,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肝_膽_少陽_厥陰】, , , 
【胃及消化】, , , , , , 
【腹】, , 
【吐】, , , , , 
【肛腸】
【屁】, , , , , , , , , , , , , , 
【呼吸】
【感冒】
【咳喘】, , , , , 
【痰】, , , , 
【涕】
【聲】
【其他】, , , , , , , , , , , , 
【男科】, , , , , , , , 
【結石】
【其他】, , , , , , , , , , , , 
【兩性】, , , , , , , , , , 
【經】, , , , , , , , , , 
【帶】
【宮】
【孕】, , 
【產】, , , , , , 
【乳】, , , 
【陰】, , , , 
【更年】
【小兒疾病】, , , , , , , , , , , , , ,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兒科】
【睡眠】, , , , , 
【夢】
【情緒】, , 
【神智】, , , , , , 
【中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肢】, , , , , , , , , , , , , , , , 
【下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肩】, , , , , , , , 
【頸】, , , , , 
【胸腹】, , , , , , , 
【背腰】, , , , , , , , , , 
【全身】, , , , , , , , , , , , , 
【膚質】
【皮膚病】, , , , , , , , 
【頭面部問題】, , 
【四肢部問題】, , , , , , 
【癰疽疔癤】, , 
【膿】
【疾病及現代診斷:皮膚_表皮】, , , , , , , , , 
【頭】, , , , , , , , , , , 
【髮】
【面】, , , , , , , 
【口】, , , , , 
【舌】, , , 
【牙】, , , , , 
【眼】, , , , , , , , , , , , ,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眼】, , , , , , , , , , , , , , , , 
【耳】, , ,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耳】
【鼻】, , , , 
【咽喉】, , , , , , , , , , , 
【全身性問題】, , , , , , , , 
【不內不外因】, , , , , , 
【蟲病】
【疾病及現代診斷:】, , , , , , , , , , 
【疾病及現代診斷:癌症】, , , , , 
【舌】, , , 

心臟病總論
【病症】心臟病總論
【孫培榮、周左宇】郄門(灸)+間使(灸)+陽溪(掐)+通里(掐)+靈道(掐)
心臟病總論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泄熱。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針灸甲乙經》:“去腕五寸”,《循經考穴編》補充“兩筋間”。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間使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本輸》:“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腕背橈側,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拇指上翹時,當鼻煙窩中。《靈樞·本輸》:“在兩筋間陷者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腕中上側兩傍間陷者中”;《循經考穴編》:“與太淵相併,直對食指本節,骨尖有動脈。”《針灸逢源》:“張大指、次指取之”。浅刺0.3-0.4寸,注意不要伤及动脉。
通里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熄風和營。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直刺0.3-0.5寸。
靈道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直刺0.3-0.5寸。











心臟不好的保養
【病症】心臟不好的保養
【孫培榮、周左宇】陽溪(按)+公孫+內關
心臟不好的保養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陽谿手陽明大腸經祛風泄火。腕背橈側,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拇指上翹時,當鼻煙窩中。《靈樞·本輸》:“在兩筋間陷者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腕中上側兩傍間陷者中”;《循經考穴編》:“與太淵相併,直對食指本節,骨尖有動脈。”《針灸逢源》:“張大指、次指取之”。浅刺0.3-0.4寸,注意不要伤及动脉。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冠心病
【病症】冠心病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足三里+太衝+間使+尺澤(放血)+曲澤(放血)+心俞(放血)+厥陰俞(放血)
【倪海廈】關元+巨闕+少府+湧泉+公孫
冠心病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間使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本輸》:“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尺澤手太陰肺經清宣肺氣,瀉火降逆。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靈樞·本輸》:“肘中之動脈也”;《針灸甲乙經》:“在肘中,約〔紋〕上動脈。”《素問·刺禁論》王冰註:“屈折之中”;《外台秘要》:“在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醫學入門》:“肘橫紋中大筋外”;《循經考穴編》:“曲手如弓,方可下針。”直刺0.5-1寸。慎用直接灸,艾條灸10-15分鐘。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寧心、泄熱、降逆、鎮驚。肘橫紋中,肱二頭肌尺側緣凹陷處。《靈樞·本輸》:“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神應經》:“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循經考穴編》:“與尺澤相併,約去寸許”;《動功按摩秘訣》:“在肘內臁正中間”。避开动脉直刺0.5-1寸;对暑热症可浅刺静脉出血。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
心俞足太陽膀胱經寧心、安神、瀉五臟之熱。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利氣、寧心安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少府手少陰心經清心火。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直刺0.3-0.5寸。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風濕性心臟病
【病症】風濕性心臟病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間使+足三里(深刺)
風濕性心臟病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間使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本輸》:“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心臟肥大
【病症】心臟肥大
【倪海廈】巨闕+少府+神門+勞宮+關元+公孫+內關+天突
心臟肥大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少府手少陰心經清心火。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直刺0.3-0.5寸。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瀉心火、清血熱。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的掌中紋處,握拳屈指時當中指端所指處。《靈樞·本輸》:“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針灸甲乙經》:“在掌中央動脈中”;《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以屈無名指取之”,《針灸資生經》:“當屈中指為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十四經發揮》:“以今觀之,莫若屈中指、無名指之間取之為妥。”現多從《針灸資生經》。直刺0.3-0.5寸。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心臟痛
【病症】心臟痛
【孫培榮、周左宇】風門(拔罐)+肺俞(拔罐)+心俞(拔罐)+三焦俞(拔罐)+厥陰俞(拔罐)
【倪海廈】公孫+內關+巨闕+關元+天突+厲兌
心臟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風門足太陽膀胱經祛風解表、宣肺利氣。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肺俞足太陽膀胱經調肺氣,補虛,清熱。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心俞足太陽膀胱經寧心、安神、瀉五臟之熱。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三焦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調三焦、通利水道。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直刺0.5-1寸。
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利氣、寧心安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厲兌足陽明胃經蘇厥,清胃熱。足第2趾趾甲廊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鐘。











心絞痛
【病症】心絞痛
【孫培榮、周左宇】通里+靈道+郄門
【倪海廈】厲兌+人中+十宣(放血)+湧泉+百會(放血)
心絞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通里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熄風和營。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直刺0.3-0.5寸。
靈道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直刺0.3-0.5寸。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泄熱。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針灸甲乙經》:“去腕五寸”,《循經考穴編》補充“兩筋間”。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厲兌足陽明胃經蘇厥,清胃熱。足第2趾趾甲廊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鐘。
人中額外補充蘇厥,清胃熱。該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十宣經外奇穴高熱神昏,中暑吐瀉,扁桃腺炎,高血壓,昏迷,暈厥,小兒驚厥,指端麻木。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百會督脈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平刺0.5-0.8寸;可灸。











真心痛
【病症】真心痛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郄門+神門+厥陰俞+巨闕
【倪海廈】巨闕+關元+天突+厲兌
真心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泄熱。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針灸甲乙經》:“去腕五寸”,《循經考穴編》補充“兩筋間”。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利氣、寧心安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厲兌足陽明胃經蘇厥,清胃熱。足第2趾趾甲廊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分鐘。











心悸
【病症】心悸
【孫培榮、周左宇】俠白+少府+神門+巨闕(淺刺3-4分)+內關
【倪海廈】神門+少府+關元
心悸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俠白手太陰肺經宣肺、寧心。臂內側面,肘橫紋上5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當腋前紋頭下4寸,天府下1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少府手少陰心經清心火。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直刺0.3-0.5寸。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少府手少陰心經清心火。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直刺0.3-0.5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心律不齊
【病症】心律不齊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通里+膻中(灸)+間使(拔罐;灸)+太淵+郄門(灸)
【倪海廈】關元+太淵
心律不齊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通里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熄風和營。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直刺0.3-0.5寸。
膻中任脈利氣,寬胸,催乳。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刺0.3-0.5寸;可灸。
間使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本輸》:“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當舟骨結節外上方,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條灸3-5分鐘。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泄熱。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針灸甲乙經》:“去腕五寸”,《循經考穴編》補充“兩筋間”。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當舟骨結節外上方,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條灸3-5分鐘。











怔忡_心動過速
【病症】怔忡_心動過速
【孫培榮、周左宇】厥陰俞(拔罐)+心俞(拔罐)
怔忡_心動過速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利氣、寧心安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心俞足太陽膀胱經寧心、安神、瀉五臟之熱。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心房纖顫
【病症】心房纖顫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通里+間使+心俞
心房纖顫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通里手少陰心經寧心安神,熄風和營。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直刺0.3-0.5寸。
間使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治瘧。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本輸》:“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心俞足太陽膀胱經寧心、安神、瀉五臟之熱。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胸口悶
【病症】胸口悶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建里+中衝+大陵+紫宮(灸;拔罐)+少府+神門+玉堂(灸)+華蓋(灸)+膻中+列缺
胸口悶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建里任脈
  • 古典:腹脹,腹痛,胃痛,不欲食,嘔逆上氣,心痛身腫。
  • 現代: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直刺0.5-1寸;可灸。
中衝手厥陰心包經清熱、開竅、利喉舌。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距指甲游離緣約1分許。《靈樞·本輸》:“手中指之端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太平聖惠方》:“中指甲後一分”;《針灸大全》:“中指內端”;《咽喉秘集》:“在中指內甲角”;依《針灸甲乙經》等書記載,則定於中指橈側,指甲廓橈側角後旁一分凹陷處。浅刺1分或点刺出血。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清心、寧神。腕掌橫紋中點,當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處。《靈樞·本輸》:“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針灸甲乙經》:“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千金要方》:“一雲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動功按摩秘訣》:“在手掌橫紋正中間”。直刺0.3-0.5寸,不宜过深,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艾條温灸10-15分鐘。
紫宮任脈寬胸,降逆。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平刺0.3-0.5寸;可灸。
少府手少陰心經清心火。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直刺0.3-0.5寸。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玉堂任脈寬胸,降逆。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平刺0.3-0.5寸;可灸。
華蓋任脈宣肺,利咽。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平刺0.3-0.5寸,可灸。
膻中任脈利氣,寬胸,催乳。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刺0.3-0.5寸;可灸。
列缺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利水調腸。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向肘或腕方向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用直接灸。











心浮氣躁
【病症】心浮氣躁
【孫培榮、周左宇】湧泉+神門+中脘+公孫+內關
心浮氣躁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心煩
【病症】心煩
【孫培榮、周左宇】湧泉+神門+中脘+公孫+內關+太衝
心煩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容易焦躁_緊張
【病症】容易焦躁_緊張
【孫培榮、周左宇】神門+內關+太谿+足三里+三陰交+隱白+湧泉+三毛(灸)+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然谷
容易焦躁_緊張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神門手少陰心經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谿足少陰腎經益腎、降火。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靈樞·本輸》:“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醫學入門》:“內踝後五分”;《循經考穴編》:“踝骨尖平”。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醫學入門》:“骨後筋前”。直刺0.5-1.5寸。孕妇慎用。
隱白足太陰脾經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靈樞·熱病》:“去爪甲如薤葉”;即足大趾趾甲廊內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三毛經外奇穴泄熱、降火、開竅、蘇厥。具體位置是大母腳趾上長汗毛的地方(腳趾甲往上)可灸
風府督脈祛風,利喉舌,清頭目。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大椎督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陶道督脈祛風,泄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身柱督脈利肺氣,泄熱,清神。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然谷足少陰腎經瀉熱、消脹、寧神。足內側緣,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當公孫後1寸。《靈樞·本輸》:“然骨之下者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循經考穴編》:“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際,與外側京骨相對”;《針灸整合》:在公孫後一寸。直刺0.5-1寸,热证可刺出血。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無脈症
【病症】無脈症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太淵+足三里+太衝+復溜
無脈症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當舟骨結節外上方,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條灸3-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復溜足少陰腎經理腸、益腎、利水、止汗。小腿內側面,太谿直上2寸,跟腱前方凹陷處。《靈樞·本輸》:“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神應經》:“與太谿相直”;《針灸整合》:“在交信後五分,與交信平排。”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高血壓
【病症】高血壓
【孫培榮、周左宇】中衝(放血;男左女右)+百會+豐隆(瀉)+飛揚+肩貞+曲池(灸)+肩井(灸)+十宣(放血)+大敦(放血)+至陰(放血)+上星(瀉)+太陽(瀉)+風池(瀉)+風府(瀉)+頭維(瀉)+大椎(瀉)+合谷(瀉)+通天+後頂+足三里+臑俞(放血)
高血壓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中衝手厥陰心包經清熱、開竅、利喉舌。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距指甲游離緣約1分許。《靈樞·本輸》:“手中指之端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太平聖惠方》:“中指甲後一分”;《針灸大全》:“中指內端”;《咽喉秘集》:“在中指內甲角”;依《針灸甲乙經》等書記載,則定於中指橈側,指甲廓橈側角後旁一分凹陷處。浅刺1分或点刺出血。艾條温灸10-15分鐘。
百會督脈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平刺0.5-0.8寸;可灸。
豐隆足陽明胃經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別走太陰者。”《循經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谿上去八寸。又法:於膝骨盡處量至腳腕中,折斷當中是。”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飛揚足太陽膀胱經利腰腿、舒筋、清頭目。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直刺1-1.5寸。
肩貞手太陽小腸經
  • 古典:傷寒寒熱、頷腫、肩胛痛、手臂痛不能舉、耳鳴耳聾、缺盆中痛、牙齒痛、肩中熱痛、手足麻木不舉。
  • 現代:上肢癱瘓、腋汗、漏肩風。
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直刺1-1.5寸。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直刺1-1.5寸。
肩井足少陽膽經利肩臂,平氣逆,下乳,催產。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針灸甲乙經》:“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大骨,指肩胛岡,穴在肩胛骨上角與斜方肌上緣之間。《太平聖惠方》:“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也。”《針灸玉龍經》:“在肩端上缺盆盡處”;《針方六集》:“如取左[側]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右[側]穴,亦如是。”可作定位參考。直刺或斜向后方斜刺0.5-0.8寸,不宜向前内下方直刺,以免穿透第1肋间隙或其上方而损伤深层的肺脏。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十宣經外奇穴高熱神昏,中暑吐瀉,扁桃腺炎,高血壓,昏迷,暈厥,小兒驚厥,指端麻木。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大敦足厥陰肝經疏肝治疝,理血,清神。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針灸甲乙經》作“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針經摘英集》:“在足大指外側端”;即足大趾趾甲廓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針灸整合》:“足大指爪甲根後四分,節前”則定於足大趾趾背,當趾甲根與趾關節之間,接近叢毛(三毛)處。如作灸治,可從此說。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常用艾條温灸5-10分鐘或隔饼灸3-5壯。《类经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至陰足太陽膀胱經祛風熱、利頭項、順胎產。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上星督脈泄熱,利竅,清頭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平刺0.5-0.8寸;可灸。
太陽經外奇穴偏正頭痛,高血壓頭痛,血管性頭痛,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眼底出血,青光眼,青少年近視眼,麥粒腫,中心性視網膜炎,眩暈,感冒、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目疾,牙痛。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風池足少陽膽經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當風府與翳風之間,或顳骨乳突尖(下端)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連線的中點。《針灸甲乙經》:“在顳顬(腦空)後髮際陷者中”;《外台秘要》:“夾項兩邊”;《素問·氣府論》王冰註:“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醫學入門》:“耳後一寸半,橫俠風府”;《針方六集》:“俠風府兩傍各開二寸”;《循經考穴編》:“平耳墜微上,大筋外髮際陷中,與翳風相齊”。向对侧眼部的目内眦方向刺入0.5-1.2寸,不可深刺,尤其不能向对侧目外眦、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深刺,以防止刺入颅腔损伤延髓或脑部。也不可向同侧眼部的目内眦方向深刺,以免损伤椎动脉。一般不灸。
風府督脈祛風,利喉舌,清頭目。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頭維足陽明胃經祛風泄火,止痛明目。頭側部,額角髮際上5分,頭正中線旁開4.5寸處,與神庭相平。《針灸甲乙經》:“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傍各一寸五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額角入髮際”。向后上方或侧下方沿皮刺0.5-1寸。
大椎督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調經引產。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靈樞·本輸》:“在大指歧骨之間”;《針灸甲乙經》:“在手大指、次指間”。《千金翼方》:“在虎口後縱紋頭,立指取之宛宛中。”《循經考穴編》:“宜並二指,取紋盡高肉上,須捏拳下針。”《動功按摩秘訣》:“在大指次節,歧骨肉尖上。”即拇、食兩指併合時,虎口部隆起最高處。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遠側指橫紋迭合於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緣上,屈拇指時當拇指指端所止處。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通天足太陽膀胱經祛風通竅。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平刺0.3-0.5寸。
後頂督脈祛風、明目。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平刺0.5-0.8寸;可灸。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臑俞手太陽小腸經
  • 古典:寒熱、肩臂痛不可舉、臂酸無力,肩腫引胛中痛、脛痛。
  • 現代:上肢癱瘓、漏肩風、乳腺炎。
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低血壓
【病症】低血壓
【孫培榮、周左宇】神闕(灸)
低血壓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神闕任脈溫中,止瀉,回陽救逆。在腹中部,臍中央。禁刺;可灸。











膽固醇高
【病症】膽固醇高
【孫培榮、周左宇】外關+支溝+豐隆
膽固醇高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疏風、清熱、利脅。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二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屈肘俯掌時,在指伸肌橈側凹陷處。《靈樞·經脈》:“去腕二寸”;《針灸大成》:“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直刺或略后上、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5分鐘。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清熱、通下、利胸脅。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三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靈樞·本輸》:“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5分鐘。
豐隆足陽明胃經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別走太陰者。”《循經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谿上去八寸。又法:於膝骨盡處量至腳腕中,折斷當中是。”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高血脂
【病症】高血脂
【孫培榮、周左宇】外關+支溝+豐隆
高血脂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疏風、清熱、利脅。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二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屈肘俯掌時,在指伸肌橈側凹陷處。《靈樞·經脈》:“去腕二寸”;《針灸大成》:“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直刺或略后上、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5分鐘。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清熱、通下、利胸脅。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三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靈樞·本輸》:“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5分鐘。
豐隆足陽明胃經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別走太陰者。”《循經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谿上去八寸。又法:於膝骨盡處量至腳腕中,折斷當中是。”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血迴圈失常
【病症】血迴圈失常
【孫培榮、周左宇】期門(灸)
血迴圈失常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期門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化瘀消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











出血
【病症】出血
【孫培榮、周左宇】大敦(灸)+隱白(灸)+陽陵泉
出血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大敦足厥陰肝經疏肝治疝,理血,清神。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針灸甲乙經》作“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針經摘英集》:“在足大指外側端”;即足大趾趾甲廓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針灸整合》:“足大指爪甲根後四分,節前”則定於足大趾趾背,當趾甲根與趾關節之間,接近叢毛(三毛)處。如作灸治,可從此說。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常用艾條温灸5-10分鐘或隔饼灸3-5壯。《类经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隱白足太陰脾經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靈樞·熱病》:“去爪甲如薤葉”;即足大趾趾甲廊內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血虛口渴出血
【病症】血虛口渴出血
【孫培榮、周左宇】曲澤+少商+大敦(灸)+隱白(灸)+陽陵泉
血虛口渴出血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寧心、泄熱、降逆、鎮驚。肘橫紋中,肱二頭肌尺側緣凹陷處。《靈樞·本輸》:“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神應經》:“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循經考穴編》:“與尺澤相併,約去寸許”;《動功按摩秘訣》:“在肘內臁正中間”。避开动脉直刺0.5-1寸;对暑热症可浅刺静脉出血。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
少商手太陰肺經醒神、利咽、清熱。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1分處。浅刺0.1-0.2寸或点刺放血。
大敦足厥陰肝經疏肝治疝,理血,清神。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針灸甲乙經》作“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針經摘英集》:“在足大指外側端”;即足大趾趾甲廓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針灸整合》:“足大指爪甲根後四分,節前”則定於足大趾趾背,當趾甲根與趾關節之間,接近叢毛(三毛)處。如作灸治,可從此說。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常用艾條温灸5-10分鐘或隔饼灸3-5壯。《类经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隱白足太陰脾經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1分處。《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靈樞·熱病》:“去爪甲如薤葉”;即足大趾趾甲廊內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貧血
【病症】貧血
【孫培榮、周左宇】大椎(灸)+膈俞(灸)+懸鐘+內關+足三里+肝俞
貧血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大椎督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懸鐘足少陽膽經泄膽火、清髓熱、舒筋脈。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凹陷處。或定於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灸大成》:“尋摸尖骨者是”,《循經考穴編》:“須細揣摸絕骨尖,如前三分而高寸許是陽輔,絕骨尖間筋骨縫中是懸鐘,與三陰交對。”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肝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肝利脅、清熱除濕、養血明目。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病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孫培榮、周左宇】委中(放血)+尺澤(放血)+曲池+內關+太淵+足三里+懸鐘+太衝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泄熱、舒筋、利腰腿。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尺澤手太陰肺經清宣肺氣,瀉火降逆。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靈樞·本輸》:“肘中之動脈也”;《針灸甲乙經》:“在肘中,約〔紋〕上動脈。”《素問·刺禁論》王冰註:“屈折之中”;《外台秘要》:“在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醫學入門》:“肘橫紋中大筋外”;《循經考穴編》:“曲手如弓,方可下針。”直刺0.5-1寸。慎用直接灸,艾條灸10-15分鐘。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直刺1-1.5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當舟骨結節外上方,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條灸3-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懸鐘足少陽膽經泄膽火、清髓熱、舒筋脈。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凹陷處。或定於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灸大成》:“尋摸尖骨者是”,《循經考穴編》:“須細揣摸絕骨尖,如前三分而高寸許是陽輔,絕骨尖間筋骨縫中是懸鐘,與三陰交對。”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靜脈曲張、臀部筋結
【病症】靜脈曲張、臀部筋結
【孫培榮、周左宇】頭尾針放血











肝病
【病症】肝病
【孫培榮、周左宇】太衝+行間+中都+光明+陽輔+關元+章門+氣海
【倪海廈】肝關+行間
肝病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行間足厥陰肝經清肝明目、熄風鎮驚。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靈樞·本輸》:“足大指間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動脈〔應手〕陷者中”;《針灸整合》:“大指、次指合縫後五分”。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0分鐘。
中都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調經攝血。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於脛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膝部。
光明足少陽膽經通絡、明目。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緣凹陷處,當趾長伸肌與腓骨短肌之間。《靈樞·經脈》:“去踝五寸,別走厥陰”;《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五寸”。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陽輔足少陽膽經祛風濕、利筋骨,瀉膽火。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緣稍前方凹陷處,當小腿外側部的下1/4折點。《靈樞·本輸》:“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素問·刺腰痛論》王冰注作:“如後五分”),《針灸整合》:“在光明、懸鐘二穴之中,微向外。”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章門足厥陰肝經疏泄肝膽、健脾消滯。在側腹部,當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處。刺法: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因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氣海任脈理氣,益氣。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肝關額外補充理氣,益氣。手腕骨上三寸為腸關、再上三寸為肝關,在骨頭後方。直刺1-1.5寸。
行間足厥陰肝經清肝明目、熄風鎮驚。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靈樞·本輸》:“足大指間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動脈〔應手〕陷者中”;《針灸整合》:“大指、次指合縫後五分”。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0分鐘。











肝炎
【病症】肝炎
【孫培榮、周左宇】中都
【倪海廈】行間
肝炎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中都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調經攝血。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於脛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膝部。
行間足厥陰肝經清肝明目、熄風鎮驚。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靈樞·本輸》:“足大指間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動脈〔應手〕陷者中”;《針灸整合》:“大指、次指合縫後五分”。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0分鐘。











肝硬化
【病症】肝硬化
【孫培榮、周左宇】肝俞(右)+支溝+陽陵泉
【倪海廈】肝俞+行間
肝硬化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肝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肝利脅、清熱除濕、養血明目。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清熱、通下、利胸脅。前臂伸側面腕背橫紋後三寸,尺骨與橈骨之間,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靈樞·本輸》:“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5分鐘。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肝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肝利脅、清熱除濕、養血明目。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行間足厥陰肝經清肝明目、熄風鎮驚。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靈樞·本輸》:“足大指間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動脈〔應手〕陷者中”;《針灸整合》:“大指、次指合縫後五分”。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0分鐘。











腹水
【病症】腹水
【倪海廈】水分+水道+肝關
腹水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水分任脈利水,消脹,緩拘急。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直刺0.5-1寸;可灸。
水道足陽明胃經利水,消脹,調經。下腹部,臍中下3寸(關元)旁開2寸處,當天樞下3寸。《針灸甲乙經》:“在大巨下三寸”,大巨當系天樞之誤;《循經考穴編》:“在大巨下一寸”;《針灸逢源》:“與足少陽五樞穴平,當臍下三寸之旁。”《動功按摩秘訣》:“在關元穴兩旁各開二寸。”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肝關額外補充利水,消脹,調經。手腕骨上三寸為腸關、再上三寸為肝關,在骨頭後方。直刺1-1.5寸。











肝痛
【病症】肝痛
【孫培榮、周左宇】食竇(灸)
肝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食竇足太陰脾經利胸膈、調脾胃。在胸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布有胸外側動、靜脈,胸腹壁動、靜脈;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黃疸
【病症】黃疸
【孫培榮、周左宇】後谿+中脘
【倪海廈】脊中+行間
黃疸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後谿手太陽小腸經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脊中督脈健脾化濕。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
行間足厥陰肝經清肝明目、熄風鎮驚。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靈樞·本輸》:“足大指間也”,《針灸甲乙經》補充:“動脈〔應手〕陷者中”;《針灸整合》:“大指、次指合縫後五分”。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5-10分鐘。











膽結石
【病症】膽結石
【孫培榮、周左宇】期門(右)
【倪海廈】肝俞+膽俞+膽石點
膽結石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期門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化瘀消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
肝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肝利脅、清熱除濕、養血明目。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膽俞足太陽膀胱經調肝膽、利胸脅。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膽石點額外補充調肝膽、利胸脅。從陽陵泉正下約一寸的距離尋找壓痛點。直刺1-1.5寸。











口苦
【病症】口苦
【孫培榮、周左宇】陽陵泉
口苦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肝火旺,脾氣燥
【病症】肝火旺,脾氣燥
【孫培榮、周左宇】中都+太衝
肝火旺,脾氣燥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中都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調經攝血。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於脛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膝部。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胃、十二指腸潰瘍
【病症】胃、十二指腸潰瘍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肝俞+上脘+膈俞+天樞+關元+胃俞(拔罐;放血)+陽陵泉
胃、十二指腸潰瘍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脾俞足太陽膀胱經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肝俞足太陽膀胱經疏肝利脅、清熱除濕、養血明目。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上脘任脈
  • 古典:胃痛,飲食不下,食飲不化,膈塞不通,呃逆,腹脹,疳積,驚悸,目眩,翻胃,嘔吐,嘔血,虛勞。
  • 現代: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擴張,冒痙攣,胃下垂,胃扭轉,賁門痙攣,食管癌,急性胰腺炎。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直刺0.5-1寸;可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胃俞足太陽膀胱經健脾胃、消積滯。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胃下垂
【病症】胃下垂
【孫培榮、周左宇】足三里+內關+中脘+建里+天樞+關元+大椎+大杼+梁丘
胃下垂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建里任脈
  • 古典:腹脹,腹痛,胃痛,不欲食,嘔逆上氣,心痛身腫。
  • 現代: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大椎督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大杼足太陽膀胱經祛風、清熱、平氣逆、舒筋骨。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胃上垂
【病症】胃上垂
【孫培榮、周左宇】開四關
胃上垂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開四關額外補充寒濕痹痛,四肢寒顫,音啞,神志不寧等。見合谷穴、太衝穴。见合谷穴、太冲穴。











急性腸胃炎
【病症】急性腸胃炎
【孫培榮、周左宇】梁丘+公孫+內關+中脘+裡內庭+神闕(灸)+天樞(灸)+足三里(拔罐;灸)
急性腸胃炎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裡內庭經外奇穴五趾疼痛,癲癇,小兒搐搦。在足底2、3蹠趾關節前凹陷處。直刺0.3-0.5寸;可灸。
神闕任脈溫中,止瀉,回陽救逆。在腹中部,臍中央。禁刺;可灸。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心下痛_胃痛
【病症】心下痛_胃痛
【孫培榮、周左宇】梁丘+公孫+內關+足三里+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倪海廈】中脘(梅花灸;吐血時不可灸)+關元+天樞+公孫+內關
心下痛_胃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胃痙攣
【病症】胃痙攣
【孫培榮、周左宇】梁丘+章門+胃俞+胃倉+公孫+內關+足三里(男先針左;女先針右)+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胃痙攣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章門足厥陰肝經疏泄肝膽、健脾消滯。在側腹部,當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處。刺法: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因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胃俞足太陽膀胱經健脾胃、消積滯。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胃倉足太陽膀胱經
  • 古典:腹脹、水腫、飲食不下、脊背痛不可俯仰。
  • 現代:胃痛、小兒食積、腰肌勞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斜刺0.5-0.8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胃癌
【病症】胃癌
【孫培榮、周左宇】梁門(灸)
【倪海廈】膺窗+魚際+足三里+天谿+痞根+地五會
胃癌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膺窗足陽明胃經理氣、通乳。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3肋間隙凹陷處,乳頭上方,與玉堂相平,約當鎖骨中點下緣(氣戶)與乳頭(乳中)連線的下1/4折點。《針灸甲乙經》:“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循經考穴編》:“與玉堂平”。沿皮刺0.5-0.8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魚際手太陰肺經清肺熱、止咳喘、利咽喉、消疳積。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向掌心微斜刺入0.3-1寸。禁用直接灸。艾條灸3-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天谿足太陰脾經寬胸、通乳。在第四肋間隙,胸大肌外下緣,下層為前鋸肌,再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痞根經外奇穴痞塊,肝脾腫大,疝痛,腰痛,腸炎,咳逆。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處。直刺0.5-1.0寸;可灸。
地五會足少陽膽經利胸脅、消乳腫。足背外側部第四、五蹠骨間,蹠趾關節後方,小趾伸肌腱內側緣凹陷處。當足臨泣下五分。《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去俠谿一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腹痛
【病症】腹痛
【孫培榮、周左宇】梁丘+內庭+公孫+內關+陶道+足三里+中脘(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神闕(隔鹽灸,隔薑灸)
【倪海廈】三陰交+公孫+關元+中極+腸關
腹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內庭足陽明胃經清胃熱,化積滯。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凹陷處。《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針灸整合》:“腳丫紋盡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陶道督脈祛風,泄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神闕任脈溫中,止瀉,回陽救逆。在腹中部,臍中央。禁刺;可灸。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醫學入門》:“骨後筋前”。直刺0.5-1.5寸。孕妇慎用。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中極任脈理氣,固精,利小便,調經。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直刺0.5-1寸;可灸。











腹脹
【病症】腹脹
【孫培榮、周左宇】內庭+關元+大腸俞+小腸俞+上巨虛+承山+太衝+光明+中都+足三里+氣海+豐隆+中脘+下脘+內關+公孫+天樞+手三里
【倪海廈】水分(灸)+公孫+消積
腹脹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庭足陽明胃經清胃熱,化積滯。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凹陷處。《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針灸整合》:“腳丫紋盡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大腸俞足太陽膀胱經調腸府、利腰腿。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直刺0.8-1.2寸。
小腸俞足太陽膀胱經通調小腸、清利濕熱。骶部骶正中脊旁開1.5寸,與第一骶後孔相平處。當上髎外方,髂後上棘與骶骨間的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理脾和胃,通腸化滯,疏經調氣。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6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足三里直下3寸,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複下三裡三寸。”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承山足太陽膀胱經利腰腿、舒筋、理腸、提肛、止瀉。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直刺1-2寸。
太衝足厥陰肝經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靈樞·本輸》:“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直刺0.5-0.8寸;可灸。
光明足少陽膽經通絡、明目。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緣凹陷處,當趾長伸肌與腓骨短肌之間。《靈樞·經脈》:“去踝五寸,別走厥陰”;《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五寸”。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都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調經攝血。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於脛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膝部。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氣海任脈理氣,益氣。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豐隆足陽明胃經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別走太陰者。”《循經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谿上去八寸。又法:於膝骨盡處量至腳腕中,折斷當中是。”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和胃利腸。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谿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直刺0.8-1.2寸。
水分任脈利水,消脹,緩拘急。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直刺0.5-1寸;可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消積額外補充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從腳後跟往上三寸,腳後面大筋的正中央,在兩個大筋中間。手指把大筋捉住,针直接从筋的正中间扎下去,扎到骨头上。











飲食過度
【病症】飲食過度
【孫培榮、周左宇】內庭+公孫+內關+中脘+足三里
飲食過度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庭足陽明胃經清胃熱,化積滯。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凹陷處。《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針灸整合》:“腳丫紋盡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肥胖
【病症】肥胖
【孫培榮、周左宇】足三里+天樞
肥胖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天樞足陽明胃經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針灸甲乙經》:“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胃酸過多
【病症】胃酸過多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梁丘+至陽+膈俞(淺刺;先針後灸)+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倪海廈】公孫+內關
胃酸過多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至陽督脈益氣、泄熱、利胸膈、清肝膽。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消化不良
【病症】消化不良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足三里+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倪海廈】公孫+內關+腹通谷
消化不良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腹通谷足少陰腎經利舌咽、調腸胃。上腹部臍上五寸(上脘)旁開五分處。《針灸甲乙經》:“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當上脘傍五分”。直刺0.5-1寸,不可深刺。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食慾不振
【病症】食慾不振
【孫培榮、周左宇】足三里(補)+曲池(補)+中脘(補)+然谷(放血)
食慾不振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直刺1-1.5寸。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然谷足少陰腎經瀉熱、消脹、寧神。足內側緣,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當公孫後1寸。《靈樞·本輸》:“然骨之下者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循經考穴編》:“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際,與外側京骨相對”;《針灸整合》:在公孫後一寸。直刺0.5-1寸,热证可刺出血。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胃灼熱
【病症】胃灼熱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足三里+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胃灼熱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嘔吐
【病症】嘔吐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足三里+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膈關(淺針單刺)+膈俞(淺針單刺)+譩譆(淺針單刺)+天突+列缺+梁丘+膻中(拔罐;灸)+關元(拔罐;灸)+期門(拔罐;灸;先針後灸)
【倪海廈】公孫+內關+中脘+胃俞
嘔吐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膈關足太陽膀胱經利氣降逆。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斜刺0.5-0.8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譩譆足太陽膀胱經利氣寬胸,清熱補虛。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斜刺0.5-0.8寸。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列缺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利水調腸。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向肘或腕方向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用直接灸。
梁丘足陽明胃經通調胃氣,和中降逆,祛風化濕。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二寸”;《針方六集》:“去膝蓋二寸”;《循經考穴編》:“屈膝取之,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膻中任脈利氣,寬胸,催乳。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刺0.3-0.5寸;可灸。
關元任脈益腎氣,利下焦,回陽救逆。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期門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化瘀消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胃俞足太陽膀胱經健脾胃、消積滯。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噁心想吐
【病症】噁心想吐
【孫培榮、周左宇】公孫+內關+足三里+中脘(拔罐;灸)+巨闕(灸)+下脘(灸)+梁門(灸;男直接灸;女隔薑灸)
【倪海廈】中脘+公孫
噁心想吐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巨闕任脈寧心,和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直刺0.5-1寸;可灸。
下脘任脈
  • 古典: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
  • 現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直刺0.5-1寸;可灸。
梁門足陽明胃經調中氣,和腸胃,化積滯。上腹部,臍中上4寸(中脘)旁開2寸處,當承滿下1寸,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上1/3折點。《針灸甲乙經》:“在承滿下一寸”;《類經圖翼》:“對中脘”。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中脘任脈和胃,寬中,消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直刺0.5-1寸;可灸。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吐血
【病症】吐血
【孫培榮、周左宇】足三里+公孫+膈俞+內關
吐血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呃逆_噯氣_打嗝
【病症】呃逆_噯氣_打嗝
【孫培榮、周左宇】太淵+內關+膻中+身柱+扶突+中魁+天突+攢竹+湧泉+太谿
呃逆_噯氣_打嗝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太淵手太陰肺經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當舟骨結節外上方,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條灸3-5分鐘。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膻中任脈利氣,寬胸,催乳。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刺0.3-0.5寸;可灸。
身柱督脈利肺氣,泄熱,清神。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斜刺0.5-1寸;可灸。
扶突手陽明大腸經消腫散結,清咽開音。頸外側部,結喉旁,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靈樞·寒熱病》:“嬰筋之後”;《針灸甲乙經》:“在人迎後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徑取結喉旁開三寸”向下方斜刺0.5-1寸。不可过深和使用高频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中魁經外奇穴牙痛,五噎反胃,吐食,吞酸,鼻血,食道痙攣,食慾減退,胃擴張,呃逆,白癜風。在中指背側近側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握拳取穴。针刺0.2-0.3寸;艾炷灸5-7壯。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攢竹足太陽膀胱經祛風、泄熱、明目。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平刺0.5-0.8寸。禁灸。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太谿足少陰腎經益腎、降火。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靈樞·本輸》:“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醫學入門》:“內踝後五分”;《循經考穴編》:“踝骨尖平”。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膈肌痙攣(打嗝)
【病症】膈肌痙攣(打嗝)
【孫培榮、周左宇】內關+天泉+足三里+公孫+譩譆+膈俞+膈關+天突
膈肌痙攣(打嗝)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天泉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寬胸。上臂內側,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頭與短頭之間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曲腋下,去臂二寸”;《循經考穴編》:“看腋間對縫處量下二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靈樞·本輸》:“膝下三寸”。《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裡。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公孫足太陰脾經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當太白後1寸。《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直刺0.5-1寸。
譩譆足太陽膀胱經利氣寬胸,清熱補虛。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斜刺0.5-0.8寸。
膈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膈、清血熱。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膈關足太陽膀胱經利氣降逆。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斜刺0.5-0.8寸。
天突任脈平喘,利氣。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胸中膈氣積聚好吐
【病症】胸中膈氣積聚好吐
【孫培榮、周左宇】厥陰俞
胸中膈氣積聚好吐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寬胸利氣、寧心安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小腹痛
【病症】小腹痛
【孫培榮、周左宇】內庭+足臨泣
小腹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內庭足陽明胃經清胃熱,化積滯。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凹陷處。《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後三分”;《針灸整合》:“腳丫紋盡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足臨泣足少陽膽經清頭目、利胸脅、祛風、瀉火。足背外側第四、五蹠骨底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處。當第四、五趾趾縫端(俠谿)上一寸五分處。《靈樞·本輸》:“〔俠谿〕上行一寸半陷者中”;《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臍下痛、小腸連臍痛
【病症】臍下痛、小腸連臍痛
【孫培榮、周左宇】湧泉+陰陵泉
臍下痛、小腸連臍痛治療穴位
穴位經絡功能定位針法說明圖解
湧泉足少陰腎經泄熱、降火、開竅、蘇厥。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後端連線的前1/3折點。《靈樞·本輸》:“足心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針灸玉龍經》:“在腳底心,轉足三縫中;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針方六集》:“卷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直刺0.3-0.5寸,如欲升压以强刺激、久留针、持续或间歇运针为宜。禁直接灸,艾條温灸10-15分鐘。常用药物敷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