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不要脸的事说得大大方方,差不多要完了!

 谋略那些事 2023-09-11 发布于江苏

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关注后回复'通鉴',领取电子版

《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 汉纪五十
东汉·汉灵帝中平二年(乙丑,公元185年)

【原文】

是时,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钱西园而得之,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乃登公位。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故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少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由是声誉顿衰。

【译文】

当时,官员往往通过宦官或者灵帝幼时的乳母,向西园进献财物后,才能出任三公。段、张温等人虽然立有军功或是很有声望,但也都是先进献钱物,然后才能登上三公之位。崔烈通过灵帝的乳母进献五百万钱,因此当上司徒。到正式任命那天,灵帝亲自出席,百官都来参加。灵帝对左右的亲信说:“真后悔没有稍吝惜一些,否则可以要到一千万。”乳母程夫人在旁边接着说:“崔烈是冀州的名士,怎么肯用钱来买官!多亏了我,他才肯出这么多,您反而不满意吗!”因此,崔烈的声望顿时大为下跌。

【解析】

上面提到的崔烈知道人不多,但他有个儿子崔钧(崔州平 )很有名。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有四个好友,其中之一就是他。
刘备三顾茅庐的前两次,第一次见到崔钧本人有意招揽,被拒绝。
第二次到访,诸葛亮不在家就是和崔钧出去玩了。
言归正传,崔烈彼时名士,朝中做官,名望颇高,只要沉淀下来,加一些运作,搞个三公没问题。
但彼时朝廷黑暗荒诞,皇帝带头收贿赂,想要做三公必须先交钱。
是时,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钱西园而得之
这种事还不是第一次,已经执行了有一段时间。
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乃登公位。
这里要分2种情况去看这事。
第一种,如段颎、张温有军功名望的,皇帝下令让其担任三公,在上任之前交钱,则相当于花钱办手续。
第二种,如崔烈这样,没功劳,虽然有名望资格,但因想当三公,花钱买门路。
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故得为司徒。
材料中这两个字很关键“因”、“故”。
第一种是,我让你当三公,第二种是,你想要当三公。
所以两者味道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材料会出现。
崔烈花钱走通门路,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相当于丞相。
在某日朝会上,发生了如下这一幕。
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少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
汉灵帝和其乳母程夫人一唱一和,把崔烈的脸面是给撕得稀碎。
先说崔烈,别看他是名士,可为了官位依然愿意掏钱,而且走的还是你们这些名士所不齿的宦官乳母之流的门路,可见崔烈所谓名士不过如此。
经过党锢之祸,汉灵帝对这些党人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黄巾之乱才不得不对其解禁,但内心依然疏远。
借着这个机会,汉灵帝直接对党人中的名士阴阳怪气,就如同说,别看你们之前人模狗样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我说三道四,现在看崔烈如此,你们这些党人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
用现在的话来说,崔烈就是人设崩塌,形象全无。
那个时候的名士是一种气度、气节和坚持原则,崔烈能够被称为名士一定是符合人们评价名士的主流共识才如此。
而崔烈因成为三公而贿赂皇帝乳娘,名声大跌,由此可见,当时的名士评价标准中一定有这么几条,其一不在乎官位,其二与宦官群体对立,其三行为高洁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评定标准肯定还有其他的,但就这三点而言,崔烈是彻底破了。
这也导致崔烈名声大跌。
毕竟,没想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烈由是声誉顿衰。
有道是,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崔烈用这种方式成为三公以及其后面名声暴跌,本就说明他走捷径获得了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自然在其他地方要付出成本来平衡。
但,这东西也就是当个笑话来看,重点在汉灵帝与他的乳娘那段对话。
崔烈花钱搞三公不算什么,从古到今,为求官位花钱打点不在少数,只要人类的组织架构在,这种事情必定会发生。
关键在于,这事并不光彩,尤其是你汉灵帝通过宦官收钱,把自家官位当做商品一样卖来卖去,把朝廷的颜面给丢尽。
最可气的事,汉灵帝恬不知耻,居然还在朝会上堂而皇之说出来,可谓是不要脸没羞耻到极限。
但凡是皇帝要点脸,都知道,买官卖官破坏权力规则,能低调就低调,都是暗中进行,面上还要给遮挡,执行的时候更是只做不说。
现在居然放到台面上,掩饰都不掩饰了,恰恰意味着崩坏将自上而下开始。

【闲扯】

人要脸,树要皮。
什么是脸面?尤其什么是人的脸面?
文化不同、低于不同,对于这种脸面的定义是不同的。
个人认为,所谓脸面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羞耻感与罪恶感。
人与人之间因为际遇可能存在这种差异,即你觉得很羞耻的事,但对方没啥,有这种差异很正常,就好比拍领导马屁,你觉得很小人谄媚,但有人觉得没什么。
做人可以有差异,但作为一个组织,却不能如此。
组织是人集合而成,管理组织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筛选出来的精英。
被筛出来的人,其实都明白一个道理,因为组织的存在所以他们才有如此地位,所以其行为逻辑中有一条就是维护组织存在合理性,尽可能确保组织长存。
但人性使然,自己的利益必然优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私下的利益交换或见不得光的事情。
这里就形成了矛盾,一方面在挖墙脚,一方面也在修补加固。
可一旦私下的利益交换或见不得光的事情可以放在台面时候,这就说明风气的彻底转变。
说明人们开始不加遮掩,毫无忌惮去大肆挖墙脚,已经不在乎组织是否能够长存。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很大程度是在意识中觉得,组织好不好与自己无关,甚至认为在崩溃之前再大捞一笔,因此而干脆连遮羞布都不要,至于底线、责任什么的更是抛到九霄云外。
一旦开了这个头,那就是彻底上下有样学样,毕竟作为高层的精英都不要脸了,那下面的还坚持什么?
脸面这个东西虽然虚,但如果直接把不要脸面的事放出来说,那也就和玩完没多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