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选谁不重要,反正都是我的人!

 谋略那些事 2023-08-25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 汉纪四十九
东汉·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公元178年)

【原文】

置鸿都门学,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译文】

设立鸿都门学校,学生全都命各州、郡、三公推荐征召,有的被任命出任州刺史、郡太守,有的入皇宫担任尚书、侍中,有的被封为侯,有的被赐给关内侯以下的爵称。有志操和有学问的人,都以和这些人为伍而感到羞耻。

【解析】

还记不记得之前提到,对立、变化之中就有矛盾,从中思考就有玄妙。
上面材料东汉朝廷官方设立了一个学校,然后到这里学习的人被另一批人给嫌弃了。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彼时的环境,东汉党锢之祸正烈,不少大儒、高士、名士被禁锢不能做官。
之后因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汉灵帝大怒,下令与这些人相关的门生故吏、子孙后代、亲戚好友也不能做官。
然后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鸿都门学。
在此之前,东汉有其官方的学校机构太学,教育了不少读书人。
但因太学的立场以及师生来源,天然是亲近、倾向士人集团,而且在对抗宦官、外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外戚和宦官所忌惮。
党锢之祸的发生,汉灵帝对于这些士人、党人已经有所厌倦,可治理天下又需要这些人甚至离不开这些人。
于是鸿都门学设立的意义就浮现出来了。
一方面,形成新势力与太学对抗。
另一方面,通过鸿都门学培育一批读书人,这些人相当于是汉灵帝的人。
之后任用官吏,慢慢撬动士人盘面。
相当于汉灵帝在原有的人才选拔体系以及官僚选拔体系之外重新搞了一个。
这等于在刨原有士人群体的根。
一方面,这些从鸿都门学出来的人,切割了原本属于士人群体利益蛋糕。
再一方面,鸿都门学这些人的存在,威胁到了原有士人集团。
所以,两方是对立的。
至于士人群体看不起鸿都门学的人自然也好理解。
一来,鸿都门学毕竟成立时间太短,其中底蕴难以和原有的太学体系比。
二来,有资料表明这些参加鸿都门学的人大多是寒门或中下阶层的人家,和原有是士人群体普遍高族、大姓是有所区别的。
三来,鸿都门学出来的普遍升任极快,官位、爵位说来就来,但正所谓无功不受禄,如此虽然说可以体现朝廷的看重器重,但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些人得到如此并不是靠着自己真材实料,更多还是靠着朝廷的照顾,如此又有什么值得看重呢?
当然,至于为什么有这一段话:
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个人认为,有2个方面因素。
其一,结合上面,的确是士人群体对这些人从心理上的瞧不起,觉得都是野路子,异类。
其二,从利益层面来说,鸿都门学的人获得那些东西,也是士人群体所想要的,现在后者得不到,自然是有点酸。

【闲扯】

上面材料,简单来说还是汉灵帝与士人群体的斗法博弈
想通过控制官位、人才选拔给把士人群体用软刀子的方式磨平、搞定。
对于服软、合作的,那就去鸿都门学过一遍。
对于不合作的,也没关系,党锢锁着,只要你家两三代不做官,以前累积消散。
所以说,之前咱们说做领导要控制人事权,用谁你说了算这样你的位置才做的稳。
但这事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
假如,用谁的确都你说了算,但备选人员都不是你的人,那你这个人事权算什么?
就像《寒战2》中提到的台词:”选谁不重要,反正都是我的人。“
看到这一点,再看上面鸿都门学的内涵就出来了。
以前,士人群体掌握官员推荐,上去的都是他们直接人。
后来宦官集团崛起,有部分人走宦官路子,但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往往都是来捞钱的,真要办事一点靠不住。
于是设立鸿都门学,扩大人才后备,让汉灵帝手上真正有一批能用且立场更倾向于他的群体。
所以,好好揣摩“选谁不重要,反正都是我的人。”
如果你作为中层,很多时候你下面的人事任免你是没有全权的。
这个时候记住那句话,递交名单,既要尊重上级选择权,更要考虑自己基本盘。
至于上层,各位自己品味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