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十四:两次党锢之祸、窦武陈蕃打击宦官)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166年

第一次党锢之祸:凶杀引起的风波

公元166年,李膺、杜密、陈寔等士人被捕入狱,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这事的起因很简单,是一桩凶杀案。河内(今河南北部)有个人叫张成,擅长占卜,他根据天象算出皇帝要大赦天下(应该是从宦官处得到内情而已),于是教唆儿子去杀人,后来果然天下大赦,但张成的儿子却没放出来。因为河南尹李膺了解案情之后,非常生气,这么钻法律的空子,简直太可恶了,根本没管大赦的诏书,处死了张成的儿子。

这个张成也不是一般人,是宦官的死党。宦官给他出主意,让他的弟子给皇帝上书,诬告李膺结党,诽谤朝廷。这种事最犯皇帝的忌讳,汉桓帝下令,搜捕结党的士人。依照东汉的制度,诏书要三公署名才能生效,恰好三公之一的太尉陈蕃是士人领袖,所以他拒绝署名。皇帝气得干脆直接绕过了陈蕃,命令宦官带人抓捕李膺等人。

所有士人都觉得,李膺处死杀人犯是伸张正义,结党营私更是无中生有,而且当时被抓的基本都是有声望的儒生,所以还有人自愿入狱,有的是想表明态度,有的是觉得不进一下监狱,怎么能证明自己是名士呢?

朝中的重臣开始替士人说话,比如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尚书霍谓,都向桓帝求情。李膺也很机智,审案的宦官让他供认同伙都有谁,他说出的人全都是宦官的子弟。宦官也不敢把供词给皇帝看。就这样李膺最后只是免官回老家。桓帝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实际上,这不是士族官僚第一次处死宦官同党。大宦官徐璜的侄子徐宣,想娶汝南太守的女儿,遭到拒绝,竟然把姑娘抢走杀死。东海相黄浮接到报案,直接下令杀了徐宣全家。黄浮受到的报复要狠得多,直接发去做苦役了。甚至李膺也不止一次打击宦官。张让的弟弟违法,被李膺抓住处死,甚至皇帝求情也没答应。

东汉末年,宦官和士人是以一种拉锯的态势互相争斗。第一次党锢之祸,就是宦官受到挑战之后的一次还击。李膺虽然免官回乡,但是声望也达到了顶点,所有士人都称赞李膺,一致认为朝廷已被小人占据,腐朽透顶。

结论:这一次,宦官削弱了朝中士人的力量,也引来了士人更大的不满。一年后桓帝驾崩,窦武、陈蕃为首的外戚、士人集团,开始筹划铲除宦官的行动。

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十四:两次党锢之祸、窦武陈蕃打击宦官)

公元168年

窦武、陈蕃打击宦官:士人反击战

公元168年,窦太后下诏诛杀宦官管霸、苏康。

就在不久之前,这两个宦官还是窦太后的心腹。窦氏成为太后之前,是汉桓帝的第三位皇后,但不受宠幸,所以嫉妒桓帝最喜欢的贵人田圣。168年初,桓帝去世。先帝还没下葬,窦太后就杀了田圣,还要杀掉其他几位贵人,在管霸、苏康的劝说下才停手。管、苏二人止住了窦太后的醋意,却没挡住砍向自己的屠刀。

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是窦太后的父亲窦武。窦武对财富没什么追求,皇帝赏赐的财物都让他拿去资助太学生和贫苦农民了。因此,窦武的外戚身份,并没有影响他和士人的关系。当时天下最受尊敬的人有三个——刘淑、陈蕃和窦武。

窦武的身份和性格就决定了他不能容忍专权的宦官。桓帝死后,解渎亭侯刘宏继位,史称汉灵帝。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开始筹划铲除宦官。窦武身边聚集了一批不满宦官的士人,其中就包括陈蕃。汉灵帝当时只有12岁,所以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窦太后的支持。

当年五月发生了一次日食。陈蕃对窦武说,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太后,天有异象是因为宦官越权干政,让太后下诏罢免所有宦官,一次性解决问题。于是窦武到太后那里说了一套大道理,劝太后把宦官都杀了。太后却表示,有罪的该罚,怎能全部杀死?窦武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说先杀掉负责宫廷事务的管霸、苏康。

为何要先拿这两人开刀?一是这两个人当权后侵占了大量民田,杀他们能取得民意支持。二是他们早就和士人有过冲突。桓帝在位期间,发生过一起“李杜案件”。李云批评桓帝生活奢侈,宠信宦官,结果下了大狱,交给管霸和御史、廷尉一起审问。杜众上书,为李云辩解,还说如果非要治李云的罪,那就连我一起杀了!桓帝大怒,把杜众也抓了起来。陈蕃等士人官僚出来替李杜二人求情,结果都丢了官。这一事件牵连了一批士人,管霸作为案件主审,自然成了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成功除掉管霸、苏康之后,窦武等人开始劝窦太后杀掉另一个大宦官曹节。汉灵帝登基之前,是曹节把他接进洛阳,保护他的安全。曹节是有迎立之功的,所以太后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杀他。没有太后点头,窦武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么一耽误,就到了八月。窦武等人再次上书窦太后,请求诛杀宦官,还没等太后看到书信。宦官就先动手了,曹节等人控制住皇帝、太后,夺了印玺,随即派禁军抓捕窦武。窦武带兵反抗,寡不敌众,最后自杀身亡。陈蕃得知消息后,带着几十名书生拿着刀前去支援,这些人自然不是禁军对手,陈蕃被抓,当日处死。

结论:窦武、陈蕃诛杀管、苏,是外戚、士人对宦官的一次胜利,但是拖延两个月,终于招来宦官反扑。此后宦官软禁太后,控制皇帝,开始大规模镇压反对者,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十四:两次党锢之祸、窦武陈蕃打击宦官)

公元169年

第二次党锢之祸:士人的灭顶之灾

公元169年,宦官侯览指使张俭的同乡诬告他结党谋反,灵帝下令搜捕党人,掀起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的规模,远比第一次大得多。在这之前,窦武、陈蕃诛杀宦官的行动失败,士人和宦官已经完全撕破了脸皮,这次党锢之祸就是宦官全面镇压士人的开始。

张俭以前弹劾过侯览贪污,两人早就结仇了,所以侯览要报复张俭。不过张俭算是幸运的,东躲西藏,跑到了朋友孔褒家。恰好孔褒不在,他的弟弟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个,他们可是孔子的嫡系二十世孙)收留了张俭。没想到这事被人揭发,张俭再次逃跑,孔氏兄弟不仅没有跑,反而争着投案,最后是孔褒顶了罪。张俭一路逃亡,人们敬重张俭的人品,都愿意收留他,因为帮助张俭获罪的一共有几十家。

张俭保住了性命。其他得罪过宦官的、有名望的士人大部分都没这么幸运,受牵连的一共有六七百人。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幸免于难的李膺、杜密等人,这次全部被杀,家人也被流放。有人劝李膺赶紧逃走,但李膺说:办事不怕难,犯罪不逃避,这是臣子的本分,我已经六十岁了,死也是我的命,还能往哪逃?

李膺的气节值得佩服,不过恐怕他也看明白了,现在双方的实力严重不对等,自己凶多吉少。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已经有一批士人被免官,宦官逐渐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任命。而且在东汉末年,察举制几乎失灵了,有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就是说选上的秀才,连字都不认识。真正有才学的士人想做官越来越难。比如司徒长史叚辽叔的儿子才学特别平庸,按理说做不了官。他找到和自己同年举秀才的广汉太守,顺利推荐自己的儿子做了秀才。宦官利用察举制安插亲信的事就更多了。有一次侯览想安排几个人举孝廉,结果河东太守史弼拒绝了他。侯览很生气,诬告史弼,差点让他死在监狱里。李膺本人就是举孝廉出来做官的。很多人仰慕他的才学品格,想跟他学习,这样也能得个好名声,后方便做官。其中有个叫樊陵的人,平时品行不端,所以李膺没有收他。樊陵最后被宦官行贿,竟然做了太尉,比李膺官还大。

士人真正插手政务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开始流行“清议”,就是一帮人聚在一起评价朝廷政策、官员人品。能被他们夸奖的就有声望,被他们批评的就人人唾骂。士人评价李膺、陈蕃、王畅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三个人享有崇高声望,李膺的学生就有上千人。当时的官员特别惧怕士人的批评,每次有士人来访就立刻到门口迎接,有时候急得连鞋都没穿好。士人依靠清议影响舆论,制约宦官一党的行为,维持着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可是窦武、陈蕃被杀之后,士人这边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实权人物了,宦官那边是有兵有钱,还有皇帝撑腰。“清议”的影响力让宦官更恨士人,所以这次党锢之祸,士人损失惨重。

这次大搜捕结束之后,宦官对党人的打击并没有停止。171年汉灵帝宣布天下大赦,但党人除外。172年窦太后去世,有人在宫门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这么指名道姓,让曹节再一次开始抓捕党人,株连一千余人。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求情。几个大宦官一看,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有人替士人求情,看来余党还没有清除干净。于是下令各州郡调查党人的家世,五服以内的亲属全部免职,不许做官。

折腾了这么几次,有能力、有气节的士人死得死,逃的逃。整个朝政大权完全落在了宦官手里,他们一边哄着灵帝开心,一边卖官敛财,兼并土地。这种无节制的盘剥,肯定会导致强烈的反弹。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害怕党人和反贼勾结,才想起解除党锢,可惜为时已晚,东汉离灭亡已经越来越近了。

结论:第二次党锢之祸后,宦官完全把持朝政,打压士人,东汉朝廷更加腐败。

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十四:两次党锢之祸、窦武陈蕃打击宦官)

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外戚、士大夫决战权力之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