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新安江|走西村:梦庆熊飞启后生

 新用户2420aRkV 2023-09-11

走西村:梦庆熊飞启后生

江伟民/文

图片

西村水口倒映的卧佛像,2023.3.28日摄。

自竹溪村沿华源河而下数里,我们来到了杞梓里镇的另一个行政村西村。华源的神奇之处,在于七姑尖几座山峰,远望如同一尊卧佛。而观赏这一景观的最佳处,便是西村。站在西村漫水桥上,我们拍摄到了卧佛及水中倒影,如同一对双胞胎背对而卧,甚是壮观。

华源河至西村,河面宽阔。如同古徽州诸多村落一样,西村依旧有着多山少田的窘迫。解决一个种族的繁衍生息,显得至关重要。好在这里有连绵不绝的高山,有着各式各样的树木。这些树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族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一个梅雨季节,洪涛漫堤之时,为圆木的外运提供了便利。

那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呀!以今天的眼光看,算是集全了一族一村所有的青壮劳力,进行一场人力与自然、时空的角逐:奋勇向前,日夜兼程。

沿途河道上,一人一根竹篙,篙头安上铁钩,遇到搁浅的木头,用铁钩一钩,就能再次顺流而下。从西村华源河起,至石潭入昌源河,经昌溪、定潭至深渡,复打捞上岸出售。放一次排,短则六、七天,长则十来天。又或循环往复,直至梅雨结束。

西村位于华源河西岸,坐西朝东,是为西村村名之由来。西村有上下西村之分,对河东岸也有数户人家,名之东村。全村七成洪氏,两成吴氏,间杂王、胡等其他姓氏。

有关西村建村历史,由于没有相关的族谱佐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时间。下西村河断新建一桥,名华源桥,桥头立有一碑,上有《华源桥序》,开头两句便是“西村三屯,南宋雏形”,可知南宋(1127—1279)时西村有了先人居住,至今约700来年历史。

西村历史上建有三座水碓用于舂捣谷物,现已踪迹无寻。即便如此,当地村人至今流传着有关修建水碓的传说。

一个徽州,群山林立,溪水纵横,山谷众多。水碓,便是先人借助水利舂捣谷物的文明标志。水碓借水流冲击之力带动水车转动,通过中轴传输动力。中轴约丈余长,一人难以合抱,需数人合力方可搬动。在西村,如此粗大的树木,竟是村里的两名大力士在水竹坑的山场里扛来的。

村人的故事大抵有着神话的成份。相传两大力士在山场转悠数天,寻得直径米许的粗木后,水竹坑村人赶了过来。两大力说,你们若能扛走,我们便不要了。水竹坑多人合力无果,树被两大力士扛了回来。

图片

西村全貌,华源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

在村人的讲述中,西村原本是要出封侯拜相的显官能臣的,怎么就出了大力士呢?相传古人特别讲究堪舆之术,洪氏祖上逝后,寻好了墓地。形家告之,一定要等到一个穿长衫骑白马的人经过,方可入土。却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眼看太阳快落山了。村人觉得,这形家之言,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等不来穿长衫骑白马之人,还不能自己装扮?可一时间,筹不来读书人穿的长衫,村中更无白马,于是,安排村人头顶脸盆,肩上扛一木马,从墓前经过,应一应形家之言。结果安葬下去以后村里出了两个大力士

村人缺乏耐心,却是歪打正着。一个农耕时代,缺乏机械设备,有着超凡的力气,的确能干很多人力所不及之事。而两个大力士的结局却又和杞梓里镇六合村的大力士相同。一餐斗米的饭量,无人能够长期提供,终究只能活活饿死。

历史上,西村水患无数。每隔数年,村庄及农田均会被冲上一两次,若遇大灾,则房舍倒塌、颗粒无收。相传西村上游河畔有一巨石,有房子大小,就是一仙人为保当地农田而置。村人的故事中,这位好心的仙人,用麻杆挑了两块重达百吨的巨石,本欲全部安放村庄上游的河边,通过改变水流方向,保护村落安全。不料,行进中泄露天机,麻杆顿时截断,一块放在了合适位置,另一块却丢在了村子下游的半山腰处。

村人在讲述中不时叹息,叹息没能把两块石头搁放一起,否则就会规避诸多水患。在人力面对灾害而又无力抗衡时,任何一个美丽传说,都能让愁苦之心得以慰藉。

西村下游村口有一堤坝,由竹园围成,平日里起抵挡风沙之用。无奈村人总喜欢把牛放入园中,戕叶食笋,致使竹堤难成。清末,西村族长洪文心生一计,故意把自己的牛放入竹园,后以违反族规宰牛分肉,每家每户都有。分肉的时候,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杀牛,即便族长违反了族规,也要接受惩罚,云云。洪文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在村人中树立了威信。此事过后,无人再敢以身试法,竹堤得以完好保全。

农耕时代,耕牛十分金贵,宋代及明代初期,宰杀耕牛就是犯法。洪文宰牛禁笋的事迹被县太爷知道后,曾手书一匾相赠,

希冀其子孙飞黄腾达。此匾原悬于村民洪建立祖宅中堂之上,由其叔叔保管,后来叔叔辞世,老宅无人居住被窃。

图片

图片

西村掩映在油菜花、桃花之中

上下西村衔接处河畔,有一黄檀古树,一般情况下,四月底、五月初抽芽。相传村人可以从黄檀发芽的时间上来测定丰歉。发芽早,则天干少雨,庄稼歉收;发芽迟,则风调雨顺,收成良好。听来甚是神奇,只是不知有没有科学依据。

清末民初,西村出过一个秀才吴葵卿,能诗善词。他的学生洪中和,思想进步。国民党时期时常入村抓壮丁,把个村落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洪中和一气之下,作诗讽之。

征兵派费永无期,反抗偏遭拘禁羁。

黎庶有冤无处诉,看他压迫到何时?

 国民党区公所得知消息派兵抓捕,洪中和远避宁国从事教育工作因其谈吐得体,学识渊博,还曾担任过一校之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村一幢众屋失火,当地及周边村民、学校师生争相救火。相传众屋有20余房间,全为砖木结构,火星一起,瞬间弥漫。当时的西村是一个乡的建制,配有一台摇把子电话机,村人打电话向村外求救,齐武中学数百名学生跑步进来施援。经过众人数小时的扑救,虽说众屋不保,却保住了四周的老房子免遭池鱼之殃。

古人注重生态,我们的行走,也时常能在村口、路旁、古桥上,看到各式各样的禁碑。西村没有这样的禁碑,却有着禁渔的故事。西村华源河段有三个潭,上游为棺材潭,下游为青山塘,均不禁渔。唯独中间的铁鼓潭禁渔。相传铁鼓潭有一种红金鱼,非常漂亮,人们在潭里浣洗,金鱼都要跳到衣筐里来。村人若是在铁鼓潭捕鱼被抓,惩罚也是别具一格,必须用火纸把所捕之鱼烧烂,惩罚才算结束。火纸一点就燃,一燃就尽,要用火纸烧烂一条鱼,所用之纸就不是个小数目。如此一来,村人大多遵守村规,少有逾矩之人。

1965年10月至次年元月,严凤英在苏村及周边村落工作生活了80余天这其间,她就来过西村演出。安排伙食的时候,严凤英特地要求去最贫困的村民家中吃派饭。当时吃派饭,都要支付一定的钱和粮票。严凤英不愿直接救济,被人误为施舍。而是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尽一名艺术家救苦助困的职责。

图片

严凤英(右)《女附马》剧照。下图为生活照。

图片

在我们看来,徽州村落的历史,是用一个个故事叠加而成的,或许一次探访难以穷尽;又或者说,一些故事与其他村落有着同质性,也就不再一一赘言。但只须稍加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惊人的相似。除了那些带有神话色彩而生发的图腾外,无论是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还是惩戒的方式方法,均不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这是所有的徽州古村落教化村人的根基所在。我们为有这样的根基感到欣慰和自豪。

2023.9.10于至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