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汉字的简化

 一中大语文 2023-09-12

1956 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尤其破天荒第一遭: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浑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这种罕见的举动,不啻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篆,战国以后出现小篆),至在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周代的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 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这是我们今天通称的隶书。中国汉字的字形演变到隶书,才成为真正的方块字,才有了明确的笔划数道,才有了可辨别的偏旁部首,才有了根据部首编目审定字形和便于查检的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随后出现的楷书,正是在汉隶字形框架结构范围内,删繁从简,省笔顺笔,加以规范而成。如果要说传统文字,楷书的出现,体现的就是汉字传统的承传。

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但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简化笔划的现象,即使在同一种字体的使用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如甲骨文字目前所见是商代中晚期相对稳定的使用文字,其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复杂的车字,画着一根横轴,三个车轮, 一根直辕,还有缚在辕上的车衡和两副套在马脖上的车轭,渐次简化成一根横轴,两个车轮, 一根直辕和一根车衡,减少了车轭,笔划省略很多,但是仍具有车辆的形状。篆书中的甲骨文字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大篆,有的车字,同样画上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轭。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辕、轴,已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大约到了战国中晚期,刻在石鼓(唐初曾在西安发现的秦国石墩,其形如鼓,故称石鼓)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車”字了。

春秋战国以后,缯帛和筒牍书写材料在民间使用渐广,民间书写不如官方文书的字迹要求规整,出现了许多简化字,只要使用广泛,约定俗成,逐渐也就定型。这类字,通称俗字,也称别字,说明这是非官方正式书写。简牍书写,运笔已较自如,因而走笔较快,连笔字遂现,行书、草体(汉草)应时而生,简化字愈见增多。值得重视的是,几经简化了的俗字,有的也移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汉人蔡邕在《书断》中说,古时战攻并作,军书交驰, “以篆隶之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所谓赴急之书,就是写成俗体简化字,省笔易就,速度加快,又节约了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要求提供的信息数量骤增,即使在平时交际往来,同样要求书写时能够省时省力。筒化字的创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时而起,因需而成,与历史的向前推进,几乎是同步运行。

待隶书乃至草书在民间普遍流传,省笔易写的俗字,几经爱好书法的文人倡导,愈来愈普及。许多当时的俗体简化字,流传千百年,逐渐取代繁体字。如今沿用的筒化字,几乎都有源可溯。如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相当多的不同时期的简化汉字,我们都能从中分析笔道的删繁,比较其形体的合理调整, 一竖一横的省略,决非任意为之。诸如笔、乱、携、怜、断等字,早已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碑刻上就予以简化。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新的造字,似乎置汉字的古老传统于不顾。显然,这是一种偏见。数千年来,尽管汉字有过多次变体,基本上仍是一脉相承,凸显出绵延不断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朱启新《汉字的简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有关。

B.作为我国第一部根据可辨识的部首编目的字典,  《说文解字》审定了汉字的字形,便于查检。

C.战国以后,在民间书写中出现的俗字、别字,也是简化字的来源之一,虽不规整,但约定俗成。

D.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秦汉时期相当多的简化汉字,例如笔、乱、携、怜、断等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车”的字形变化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车”的甲骨文简化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车轴、车轮、车辕、车轭的形象,而车衡则不见了。

B.篆书中的“车”字,失去了象形意味,增加了会意成分,仅突出作为必要部件的车轮、轴和辕。

C. “車”字的最早定型,目前可追溯至秦国石鼓文《诅楚文》,这篇文章是唐初在西安发现的。

D. “车”字的形体演变,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在不同字体之间和同一字体内部都存在着简化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末段观点“这是一种偏见”的一项是()(3分)

A. “号”的繁体字写作“號”,而早在北魏时期的云峰山题字中,就已见到简体的“号”字这种写法。

B.政府公布的简化字,经过专家反复研究,严格审定,符合文字进化弃繁就简的规律,符合现代化读写的要求。

C.在小红书、海外版抖音,以及脸书旗下的社交应用照片墙上,很多台湾中学生都乐于使用简体字而非繁体字。

D.据学者统计,简化字总表中常用的500多个字,建国后才出现的只占20%,剩下80%都是建国前就已经使用的。

4.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为真正的方块字的过程。  ( 4 分 )

5.文本第二、六两段分别提到了纪思道和蔡邕及其作品,各有什么论述作用?  ( 4 分 )

【参考答案】

1. D 2.D 3.C

4.最早是甲骨文;周代的大篆;秦代的小篆和秦隶;汉朝的汉隶。

5.举例,说明使用简体汉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引用,证明简化字是历史上因时因需而产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