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5年前,美国一封绝密电报断送了苏联的国运,背后黑手活跃至今

 历史侦查处 2023-09-12 发布于湖北

2005年3月17日,一个百岁老人在美国新泽西的老家去世。这位老人走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刊登了他的大幅黑白照片,并对老人的生平进行了总结。

在美国社会,这是极大的哀荣,上一个获次殊遇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老人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比里根还要深远。

这位百岁老人的名字叫作乔治·凯南,两大报刊对他的评价是“冷战时代的顶级战略家”。二战之后,他用一封电报改写了此后几十年的世界政治格局,甚至苏联的解体都与他有莫大的关系。

乔治·凯南到底何许人也?他的长电报都写了什么?

不得志的政治投机客

1946年1月下旬,美国驻苏联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离开苏联,回到国内办公,大使馆的二把手乔治·凯南迎来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位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反共先锋,时常爆出骇人言论。此前他最为出名的事迹是在斯大林连续两个月没有公开露面后断言斯大林已经遭遇了政变,为此时任美国国务卿贝恩纳斯曾对他破口大骂。

二战期间,乔治·凯南的言论与国际合作的主流意识相悖,注定无法掀起风浪。但类似的观点在美国始终有一定市场,因此他本人能够在美国政坛占据一席之地。

1944年,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把他调到了苏联,但哈里曼的想法仅仅是让他处理大使馆的日常事务,以便哈里曼本人能够更加专注于跟苏联政府高层打交道。

无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是顶头上司哈里曼都不认同乔治·凯南的苏联威胁论,而他对自己负责的外交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直到哈里曼回国后,乔治·凯南意识到机会来了。

此时的国际政治局势一天一个样,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落实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大机构的构建。

出乎杜鲁门意料的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十分抗拒。

与此同时,斯大林新发表的演说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国务院欧洲司东欧处处长埃尔布里奇·德布罗认为这次演讲表明苏联将重回1928年的孤立政策,欧洲司司长弗里曼·马修斯更是预言这次演讲将成为“全世界共产主义信徒的圣经”。

1946年2月13日,美国国务院向苏联大使馆发送了一封电报,要求大使馆尽快弄清斯大林的新政策,以及苏联不愿意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原因。

此时乔治·凯南正在因流感卧床休息,接到电报后他兴奋得把发烧感冒的事情全都扔到了一边。他才不在乎斯大林为什么不喜欢世界银行,他要做的是向政府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

被克格勃忽略的长电报

1946年2月22日夜间,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突然紧张起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电台开始频繁对外发出信号。

大使馆的信号一直持续了几个小时,克格勃跟着忙碌了几个小时。由于电报内容经过加密,克格勃暂时无法得知美国大使馆到底发送了什么内容。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如此长的电报,里面肯定包含了大量苏联的机密信息。

直到一周后,克格勃才从美国海军部门的内线处获得了电报的全文。克格勃官员阅读电报后大失所望,原来这份电报是乔治·凯南发往国务院的一份“议论文”,虽然篇幅不短,却没什么实质内容。

这份长电报一开始,乔治·凯南就表示由于问题太过复杂,需要将全部内容分成5个部分,接着他分析了苏联人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主义的特性,得出的结论是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持久的和平共处。

在他看来,苏联是一个对外界充满不安的国家,这种不安来源于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自己俄罗斯人的“神经质”特点。与此同时,苏联又是一个十分狂热的国家,它一边挑衅着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威,一边蒙蔽着本国的国民。

至于资本主义世界,迟早要陷入与苏联的对抗当中。他将这场对抗形容为“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在电报的第五部分,他指出苏联与德国纳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苏联政权不像纳粹那样热衷于冒险,同时苏联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政权,因而美国只要在政治层面遏制苏联就可以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完胜,完全没有必要把对抗上升到军事层面。

这份电报中完全没有出现诸如“苏联掌握了何种武器”、“苏联出台了何种秘密政策”的内容,克格勃官员仔仔细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任何敏感信息,最终他们仅仅把它当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一篇又臭又长的无意义电报。

1946年4月后,这份电报更是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完全失去了机密性。除了发出时的短暂关注,乔治·凯南的长电报完全没有得到克格勃和苏联政府的重视。

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份长电报引起了轩然大波。

长电报的影响

前面说过,此时战时总统罗斯福已经去世,好战总统杜鲁门执掌政权,强硬派已经占据了美国政府和议会。

乔治·凯南的观点仍是原来的观点,只是他的受众换了一批人。乔治·凯南的长电报受到了华盛顿的青睐,连曾经对他破口大骂的国务卿贝恩纳斯都给凯南发去电报,称他的分析非常精彩。而他的上司哈里曼则对“分析透彻的长篇电报谨致庆贺之意”。

电报发出两个月后,在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尔的极力推荐下,凯南被调回华盛顿,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战争学院副院长。

1947年初,大名鼎鼎的马歇尔出任国务卿,他甫一上台就授权凯南组建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并出任首任主任。

凭借一封电报,乔治·凯南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外交官员跻身最高决策层,他本人倡导的“遏制策略”也成了美国的国策。

为了落实遏制政策,杜鲁门首先拉拢了战后失意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后者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

这场演说中,丘吉尔把苏联形容为全世界的主要威胁,堂而皇之地提出英美联合操纵世界的构想。后世将这场演说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后,斯大林怒斥“丘吉尔及其美国朋友竟迷恋上希特勒的种族主义”。

1947年初,乔治·凯南以“X”为笔名,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再度发表了旨在遏制苏联的文章。相比于一年前的长电报,这篇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外交》刊文使凯南再一次名声大噪,他凭借这两篇文章获得了“遏制政策之父”的名号。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加快了落实遏制政策的步伐。

1947年4月,美国政府向土耳其、希腊两个国家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用来支撑这两个国家抵御苏联的政治攻势,杜鲁门主义开始产生影响。

几个月后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国务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规模更为庞大的马歇尔计划,从此美国开始为欧洲国家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对苏联政治、经济的围堵由此展开。

从铁幕演说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一系列针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由这封长电报而起。为了应对西方世界的围堵,苏联不得不调整策略,原本的战后恢复进程被打断,双方开始了无休止的对抗。

直到1991年的苏联覆灭,都被认为与乔治·凯南的那封电报息息相关。或许这封电报只是顺应了华盛顿的想法,但它的的确确对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南的忏悔

成名之初,乔治·凯南以为自己成了左右世界的大人物。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扮演的只是一个吉祥物的角色。

凯南曾经无数次强调,自己宣扬的遏制政策只存在于政治、经济层面。直到1948年的柏林危机期间,他都认为美国政府在完全按照他的构想与苏联对抗。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1949年美国政府居然建立了一个横跨大西洋两岸的军事联盟。作为对北约的回应,苏联也在1955年建立了同样庞大的军事联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1962年,美苏两国在古巴导弹问题上出现了激烈对抗。

这一切,都与凯南设想的单纯政治对抗相去甚远。

美国中央情报局刚刚成立的那几年,凯南曾经极力鼓动这个情报部门发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渗透。见识到中央情报局的血腥手段后,他痛苦地表示,这是他从政期间犯下的最大错误。

整个冷战期间,凯南多次奉劝美国政府高层加强与苏联领导人的沟通。令他感到无奈的是,他的这些建议大多石沉大海。

事实上,凯南早在1953年就被新任国务卿杜勒斯炒了鱿鱼。此前他曾尝试重操美苏外交的旧业,结果1952年在驻苏联大使任上被苏联政府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离开美国政府体系后,凯南成了一个历史学家,此后他凭借20多部著作和对时政的精准分析收获了一大批拥趸。

1981年,凯南被授予爱因斯坦和平奖。在获奖演说中,他公开呼吁两个超级大国共同削减50%的核武器,这一倡议罕见地获得了里根政府的响应。

40年代的乔治·凯南以遏制政策而闻名,但此后的凯南倒更像一个和平使者。直到2003年,年近一百的凯南还在批评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