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凝血功能

 将臣gfl0l09u7e 2023-09-12

出血分级

出血分级:
WHO将出血进行了分级,主要分为5级,分别是:
0级:无出血;
1级:瘀斑,淤点,分泌物和阴道污物轻度出血;
2级:出血量可以通过常规输液来补充、治疗,不需要输血治疗(鼻出血、血尿、咳血)
3级:出血需要输注红细胞;
4级:致死性出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出血或重要生命器官出血(颅内出血,心包积血,肺出血)
止血过程

1.血管收缩:目的是减少流向受损区域的血流;

2.血小板堆积:血小板迅速流向创伤区域,粘附在血管壁上,凝血因子可以促使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堆积;

3.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在血小板堆积物上形成纤维蛋白网,通过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

栓分类

1.动脉血栓:血流速度快,更依赖于血小板功能,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

2.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慢,对血小板依赖性降低,治疗主要依靠抗凝;

3.附壁血栓:心包内血栓等,血栓较大,比较复杂;

凝血因子

1.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途径中的老大,纤维蛋白原的激活转变成纤维蛋白是凝血途径的重要部分,纤维蛋白原也就是凝血因子I;

2.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需要凝血酶的激活,凝血酶是重要的凝血因子,由凝血酶原激活产生。凝血酶原也就是凝血因子II。

3.凝血因子III称为组织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特别在脑、胎盘、肺中存在广泛,含量丰富,正常血中不包含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凝血途径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4.凝血因子X是启动因子,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汇合。当X激活的时候,随后可激活凝血因子II,导致凝血共同途径的激活。

5.因子II,VII,IX,X的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

6.肝素能够抑制因子II,IX,X,XI,XII,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各个凝血因子通过接触而激活,导致凝血瀑布,引起凝血;

2.外源性凝血途径:受损细胞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最终导致凝血。

3.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激活凝血因子X(凝血启动因子),激活凝血酶原,引起纤维蛋白原转换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血监测

1.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体外试管中加入XII活化剂等,促使内源性凝血因子启动,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VIII、IX、XI、XII因子水平;

2.PT(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试管中加入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中II、V、VII、X因子(有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参与);

3.TT(凝血酶时间):反应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抗凝机制

1.细胞抗凝: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会吞噬凝血因子;

2.抗凝系统:AT-III抗凝血酶系统;蛋白C和蛋白S系统;组织因子抑制物;蛋白C能够抑制血液凝固,灭活激活的凝血酶VIII和凝血酶V,是体内强有力的抗凝剂;

3.纤维溶解系统:纤溶酶参与的溶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

凝血相关问题

1.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于正常人高出4-5倍,目前发现危重病人颅内出血90%合并血小板减少;

2.持续的血小板减少或者血小板下降超过50%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3.危重病人APTT和PT延长非常常见,是危重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4.蛋白C和抗凝血酶降低在脓毒症中很常见,提示脓毒症患者有血栓形成风险;脓毒症患者蛋白C的降低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增加相关,它能够降解蛋白C;同时,血栓调节蛋白下调,也促使蛋白C的减少。

5.外伤病人当中57%的患者有纤溶系统亢进;

6.一旦血栓形成,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就会募集而来,这可能起到限制细菌性血栓扩散的作用,或者这些吞噬细胞直接吞噬菌团。凝血酶、Xa因子、血小板等物质是可以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的。

7.缓激肽系统能够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能够促使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引起血管收缩,抑制纤维溶解系统,和前文所说的血管收缩参与止血一致。

9.纤溶系统能够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起到组织重构的作用,在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方面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问题

1.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液稀释、消耗增加、破坏增多、产生减少;

2.手术病人血小板降低,大概三四天之后开始上升,并且能够超过基线水平;

3.血小板逐步下降一般都是消耗性的或者骨髓功能下降;

4.血小板突然下降,尤其是下降之后在升高,一般都是免疫性的;

5.外伤、手术、出血的患者,血小板下降显然主要是损失引起;

6.内科病人血小板减少主要因素是感染,一般是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可以在50-100之间;

7.血小板少于50的时候,需要考虑DIC;

8.在使用肝素的时候,血小板降低需要考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肝素暴露5天和10-14天的时候会出现血小板的降低;

9.DIC患者除了血小板减少之外,还会有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不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10.脓毒症和肝脏病变的时候,会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出血。

11.一些药物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12.体外循环治疗的病人可以有严重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13.血小板低于10的时候,应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在20-50之间,如果有出血,也要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异常合并大出血,即使血小板数目正常,也要输注血小板。在血小板消耗增加或产生减少的时候,输血小板是很有效果的。血小板破坏增加的患者输血小板获益不大,比如免疫性疾病,这种情况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血小板生成素可能有效果。肝素诱导的血小板降低一般不建议输注血小板。

凝血时间延长

1.一般凝血因子下降50%的时候会出现APTT和PT的延长;

2.INR是PT的国际化比值,一般用来评估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效果,比如华法林;

3.凝血因子丢失引起APTT和PT延长,主要因为:消耗增加、合成减少、大量丢失;

4.单独的PT延长有VII因子缺乏,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轻度的肝功能异常,使用量维生素K拮抗剂;

5.血友病A治的是VIII因子缺乏,血友病B指的是IX因子缺乏;

6. APTT和PT都延长:X因子缺乏,V因子缺乏,II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不足,严重的维生素K缺乏,使用了维生素K拮抗剂,肝衰竭,大量丢失或消化。

7.纤维溶解系统亢进可引起严重的出血,但临床不常见,可见于急性早有粒细胞白细胞和前列腺癌;体外循环的病人纤溶系统也可以亢进。

8.对于凝血异常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时候,输注红细胞悬液是有帮助的,能够增加凝血酶的产生。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纠正酸中毒、低体温、低钙血症。

9.可以通过输注血浆或凝血因子复合物来纠正凝血异常;

10.凝血酶复合物能够迅速纠正华法林诱导的凝血功能异常;

11.纤维蛋白原不足的时候可以输注冷沉淀;

12.氨基己酸和氨甲环酸是有效的抗纤溶药物,使用很安全。


仅供参考

欢迎加入重症医生专属社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