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秋,回乡偶记/薄海岚

 新用户3601tvjQ 2023-09-12 发布于山东

          (图片来自点妈漫画公众号)

             初秋,回乡偶记

白露时节,应该有着初秋的况味了,宅在县城的家里,却常不知季节已悄悄变换。行进在乡村的路上,秋天的气息便迎面扑来。

垛满了花生秧的手扶拖拉机,唱着欢腾的歌儿,在大路上骄傲地招摇过市。一棵棵花生的根须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随着行驶中的颠簸跳着丰收舞。甜丝丝的花生味儿,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在空气中打着旋儿,告诉你,秋天已经来了。

这熟悉的味道,亲切的场景,让我回到了从前,回到了秋收的地里。

村里,大街小巷都成了一方方的晒场。黄金般一堆堆的玉米棒子,浅浅淡淡褐色的花生,都摊开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在火热的气氛中,晒出了它们已经身有归宿、安详的样子。

我在老家的胡同口停下车。胡同里垛着高高的一垛花生秧,电动三轮车上还有一车斗花生秧没有卸下。

十二点了,公公手里拿着煎饼正专心吃午饭,饭菜是一碗用开水烫热的豆腐,就着小葱凉拌的辣椒碎。他抬头看到了进门的我们,意外又高兴。

我对孩子姑姑说,竟然忘记打电话说一声,让等着我们回来。

路遇小叔,要他和婶子过来一起吃饭,就不要再做了。秋收时分,农家人的饭都没有准点,果然,婶子还没做好饭。

我把在家里做好的饭菜摆上桌来,小婶子又带来了嫩生生的豆腐,就着老头切的辣椒碎,特别爽口。

不知为什么,在县城里吃豆腐都没有这种纯正的味儿,老家的豆腐总是更加诱人,更有本真的味道。

院里,摊着刚刚收获的花生、玉米;大笸箩里,晒着刚刚采摘的花椒串;过道的角落里,一堆带刺的毛球球像刺猬般簇拥着堆积。那是刚刚打下的栗子,还没来得及剥壳。

屋里,家人团座,吃着简单的庄户饭菜,啦着家常,倍觉可亲。

今年什么作物都丰收了:花生籽粒饱满,玉米成色也好……说起秋收,大家都面露喜色。汗水没有白白付出,是庄户人最简单的满足。

还是因为今年夏天雨水调顺。无论什么时代,庄户人都是要靠老天助力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最朴实的场景,是田园风味的画面。

儿子进初中后,时间变得紧张了些,我便常常在家做好饭菜带着,隔几日,和孩子们匆匆回老家,陪老人吃一顿午饭,饭后收拾一番,就又匆匆回去。

这让公公觉得我很忙,所以每次回去他第一句话就是:“哎呀,你们没空就不要来了。”

他总是絮絮地说,你们不用惦记,我现在知道吃了(意思是他会做饭了),恁妹妹做哪滴饭也来送,恁婶子也来回地送饭,我缺不着啊。

于我来说,隔些日子回老家一趟,虽只是和老人一起吃一顿饭,心里就很踏实。

在县城里,心总是卷着的,就像悬在半空里的风筝,常常觉得空落落无所归依。

回老家,大脑会暂时屏蔽了平日的焦虑,内心会突然很安静。这是土地给予的踏实感吧。

乡下初秋的气息,更是让我回归从前慢的时代,似乎是短暂的穿越,一时间卸下了此生之重负,身心轻松。

饭后拾掇拾掇就要回去,公公说你们砸一些栗子带着吧。

我们坐在院子里对付那些毛毛球,锤头斧头钳子都用上了,噼里啪啦,一边聊天一边收栗子。

小婶子又送来了一大包菜,让我们带着。有新拣下来的小白菜、有丝瓜、茄子……

婆婆在的时候,每到初秋时节,刚刚收获,她就抽空打包好花生、黄豆……面面俱到,只等着我们回去。

现在,是小婶子接力了这份细心的爱,每次知道我们回去,总恨不能倾其所有。

上次回去是中午,我让叔在村里开了个证明,开车回去拿。婶子也是花生一包,豆子一包,菜一包的准备着。我都开车要走了,又叫我等一下,说还有几根丝瓜再带上。我说着不用了不用了便又停下了车。

家人给予的,都是一份真情实意。盛情难却。

那天也顺便回家看看公公,他正在胡同里摔花生。看我一人回去,惊异地说,你这莫来家咋?赶紧拍拍手上的土,走进院子里,一边念叨着说,找点什么营生及你捎着。这份突然,让他来不及准备什么,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锅屋还有两根丝瓜,他说,是恁小婶子送过来的,我也吃不着,你带着吧。

“婶子已经给我一袋了,不要了你吃吧!”

他急了,高声说:“我吃不着!园上有的是菜,我耽不了吃啊!”

听着他那“吃不了根本就吃不了”的表示,我默默地伸手接了过来。

“先别走,还有几个鸡蛋。”他堂屋锅屋里又找了一番。

每一次回老家,就像日本鬼子进了村,大包小包,把能划拉的都划拉上了,急忙火促地扫荡一番,便驱车而去?

初秋的胡同口,公公又一次站在那儿,目送着“扫荡”的车带着大包小包扬长而去,眼神里透着的是一份心满意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