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关于汉字“郯”的学习笔记,从构字上看,难以看出其含义,直接翻书学学它! 郯字的读音为【tán】,古国名,周封少昊之后于此,后灭于越。大体位置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郯城县西南。郯也是姓氏用字,元代有郯韶一人。 说文解字对“郯”字的解释为: 郯,東海縣。帝少昊之後所封。从邑炎聲。徒甘切。 书影如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对上文做出了注释,如下: 郯,東海縣。東海郡郯、二志同。今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縣西南百里有故郯城。帝少昊之後所封。前志曰。郯、故國。少昊後。盈姓。按盈卽嬴字。宣四年經曰。公及齊矦平莒及郯。从邑。炎聲。徒甘切。八部。 书影如下: 
段玉裁是在许慎的记录之上做了理解并丰富了内容,我们直接看下段玉裁的注释是在说什么:郯,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姓氏。它的故城在现在的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一百里处。这个地方是上古时期的少昊帝的后裔所封的国土,叫做郯国。郯国的王族姓盈,和后来的秦始皇的姓嬴是同源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一起平定了莒国和郯国。郯字是由邑字旁和炎字组成的,表示它是一个火焰旺盛的地方。它的读音是tán,就像“谈”字一样,属于阝部,笔画数十。 为何从“邑”?看看郯字在篆书当中的写法就知道了:

===休息观景区=== 《昭十七年》中写到:郯子來朝。这句话的意思是:郯子来朝见鲁国的国君。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王,也是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主角。他曾经为了给父母治病,冒着生命危险去挤鹿乳。他还是孔子的一位老师,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古代帝王的制度和礼仪。这段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古典文献。这一年,郯子第二次来到鲁国,受到了鲁昭公的盛情款待。鲁昭公的大臣昭子还向郯子询问了一些有关少皞氏鸟名官的问题,郯子便详细地回答了他。这段对话显示了郯子的博学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孔子当时也在鲁国,听闻这件事之后便求学于郯子。这就是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的出处。孔子对郯子十分敬重,认为他是一位有道德、有才能、有仁义的君主。孔子还把郯子列为自己的十位老师之一,与苌弘、师襄、老聃等并称。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郯字本义为火焰旺盛的地方,的确是个适合做地名的字。 申明:本文古风美女配图来源少女图汇,太美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