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第二讲:心外无物。李双林

 玄易芸缘子 2023-09-13

图片

主讲:李双林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双林。

通过上一讲跟大家分享阳明心学,我想各位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阳明心学到底是什么,他到底是在讲什么。
我们在探索很多事物上,总喜欢从外事外物上去寻求真理。
而阳明心学恰恰与之相反,他是从心上去找原因,从内在去找原因。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遇到任何事情,要内求不能外求。
内求就是寻找自己的问题,外求就是寻找别人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我们一个学生,讲这个心理医生,他说当一个病人有了心理疾病之后,这个心理医生会开导他,怎么开导呢?让他放下对自己的一些执着。比如说这个事情不是你的错,所以你不要责怪自己,不要为此为难。
那么当时我就讲,我说这种开导,最终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当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不是内求就一定是外求。
怎么理解呢?就比如说遇到了家庭矛盾,那么出现夫妻矛盾之后,那么不是自己的问题就是对方的问题。
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往往是很难原谅的,会因此而产生憎恨心,从而陷入一种痛苦当中无法自拔。
那么如果是自己的问题,我们则很容易原谅。
我经常跟大家讲,如果用原谅自己的心去原谅别人,那么天底下就没有谁,会让你产生什么憎恨心了,就不会有了。
你看不管自己犯多大的错,我们似乎都很容易原谅自己,但是如果是身边的人呢,那就不一定了,可能这一辈子都会记恨他。
所以古人才说,用原谅自己的心去原谅别人,用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那么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我们不能光从表面上去理解。
当然阳明心学的这个心,并不是我们理解为生理上的这颗心,也不是物理上的这颗心,不是指心脏,也不是指大脑。
西方对心的理解和我们东方对心的理解,其实是不一样的。西方对心的理解是一个器官,它就是一个物体,没有任何精神与灵魂。
但是东方对心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甚至还不是一个器官。
所以在中医学说上,讲到这个心肝脾肺肾,从来都不是指具体的这个心肝脾肺肾,而是指的这种气。
比如说心的气,肺的气,肾的气。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肾气不足,那么肾气不足跟肾这个器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包括脾脏也是如此。所以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
所以阳明心学的这个心,他不是指生理上的这个心。
那么我们刚刚也讲到了东西方在对心肝脾肺肾的理解本质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所认为的这颗心,它不光是有你的这颗心,它还有你的这个脑,还有这个所谓的灵魂都包含在内。
所以在中医上认为心藏神,你的神藏在心里面的。所以有些人你看他遇到了一些事,他就会心神不宁,心神不宁这个人就显得非常憔悴,因为他动了他心上面的这个神。
但是这个神能不能够找得到?找不到,没有任何科学仪器可以把它找到,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你不能认为它不存在。
就像我经常跟大家分享,我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你看物质世界它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真实存在?在我们这个当下它就有。比如说你渴了,你要喝水,那个水绝对存在,不存在你喝它就没有感觉。但凡是有感觉的东西,对你来讲都是存在的,不管是什么。
那么我们想一想,精神世界为什么也存在呢?因为你也有感觉。
就像一些精神病的病人,他看到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他的世界里面,他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有些人,可能受了重度的惊吓,他可能会看到一些很恐怖的东西,那这个东西可能会把他吓得非常严重。我们看不到,我们认为不存在,但是在他的世界里面他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能够非常真实的感受到这个东西是存在的。
所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个真实有一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它会幻灭。
那么如果长远来看它会幻灭,它又不是真实的。
那么这个不是真实的,就是佛学上所讲的空。
我们经常所讲空,大家可能会理解完全没有,不是,空不是没有,空是有,只是因为它会变化所以它为空。
他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就是那个样子,你怎么能说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就比如说有人惹你生气了,那么惹你生气的这件事,他是不是存在的?是存在的。
但是惹你生气之后,你今天很痛苦,但是明天就想开了,那么这个事情他又存不存在呢?他也存在,但是他有幻灭,他有生灭。
那么如果你知道他有生灭,他最终会消失,那么在当初惹你生气的这个点你会不会生气呢?你不会生气,因为你知道他会生灭。
这就是我们学习一定要明白无常的道理,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那既然他都会变,你何必去执着他呢?你执着他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增加了这个痛苦,不断的来折磨自己,那最终烦恼还是你自己的。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阳明心学的这个心,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他是一颗物理上的心吗?不是。
他是一颗执着的心吗?不是。
他是一颗妄想的心吗?不是。
他是一颗分别的心吗?不是。
他是一颗贪心吗?不是。
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根本,因为他都会生灭。
所以阳明心学的这个心,他一定是没有生灭的心。
什么东西没有生灭?我们看心经当中所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讲的就是那颗心。
那如果他有生灭他就不是至理,他就不是至善,他也不是真理。
就像上一讲跟大家分享,阳明心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提到了至善。
那么何为至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良知。
何为良知?什么叫何为良知?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这个才叫至善。
举个例子,你去放生,那么放生这个事儿,它是一个外在的事儿,那么外在的事他是不是至理呢?不是。放生不是真理,关键是放生你用什么样的心。
比如说你用了一颗有求的心,我放生的原因是因为我要求平安,求健康。所以很多人在放生的时候,就会对着鱼讲,鱼啊鱼啊,我今天放了你,你一定要保佑我平平安安,保佑我逢凶化吉,保佑我添福添寿,保佑我家庭幸福,保佑我财运兴旺。
鱼能不能听得懂?我相信鱼是听不懂的。当然有些人说,万物有灵,他也听得懂,他只是不能表达。
我们换个角度,你能不能听懂狗说话?你听不听得懂?你听不懂。
你也有灵,人的灵肯定是目前已知的生命当中,最有灵性的一个,那你听不懂狗说话,你也听不懂猪说话,你怎么能保证鱼能听懂你说话呢?所以你给鱼说那些有啥用啊?
但是你要说他没用吧,他又有用,因为他可以安心。
我经常跟大家分享,人这一辈子,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安自己的这颗心。不管你做什么,读书也好,工作也好。
那有些人说工作跟心有啥关系?怎么可能没有关系,那为什么有些人他就不工作呢?有些人就摆烂呢?那都是心的作用。
谁说一定要工作?谁说一定不能工作?那都是心的作用。
你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世间能够让别人看得起你,为了维护你的自尊心,为了实现你的某种欲望,那不都是心的作用吗?所以这些都是心。
所以其实要真正的理解阳明心学这个心,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心,我觉得很有必要,读一读《心经》。因为《心经》当中说的非常非常的清楚。他更有利于你去理解王阳明。
因为王阳明在创立心学之前,他是对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有深刻理解的。他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创立的这门学术。
所以如果你对儒世道文化并不理解,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王阳明所讲的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
即便理解你也只是站在世间来理解他,而阳明心学的这个心是超越世间的,他不在世界当中,因为他在法界。
世界就是一切物相,我们生活在气的世界,这个气就是世界,而这个心是离开一切物相的。所以王阳明才会对格物致知产生一定的怀疑。
那么今天要分享的,其实也是阳明心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心外无物,心即是理。那我们来分享一下,用我的知见跟大家分享,不一定能够符合你的知见。
但是我在上节课已经跟大家分享了,世间所有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次第之分。
什么叫次第呢?你不管怎么讲没有对错,因为总有一部分人适合,这叫应机。
经常有些人问我,他说李老师啊,什么样的法才是究竟的法?我说法的本身岂有究竟之分?
你说念经究竟,念经究竟吗?
你说持咒究竟,持咒究竟吗?
你说放生究竟,放生又究竟吗?
比如说,张三他就很反感念经,那你说念经求经,但念经帮不了他,那念经究竟吗?不究竟。所以世间所有法,应机即为究竟,不应机,即为不求经。
所以烧纸钱烧香拜佛,对大部分人来讲可以摄心,故在当下也究竟,因为可以解决他心中的烦恼,这个就叫降魔。
很多人在学习这些文化的时候,看到什么魔啊妖啊鬼啊,就把他想象成一个有形的东西,那是错误的。
一切邪一切正,他不是有形的,他没有具象化,他就在一念之间。
你用一个念去降服另外一个念,我们这一生就在做这个事情。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去降服另外一个念头,去改变另外一个认知,都是心的作用。
有什么东西离开了心,离开心则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
你睡着了,心就停止了,是吧?但是这个停止有没有完全停止,没有,你还在做梦,那都是心的作用。
就比如说这一刻,你在想其他事情,我在这里跟你分享,你可能听不进去,突然之间你反应过来,你说,啊?你刚刚在说啥?你看你耳朵还在,但是你就是听不进去,为什么?因为你心没有参与。
心不参与,眼耳鼻舌身意都形同摆设,没有任何用。
就好比我现在录音这个话筒,没有连线,没有通电,那个心那个神,就是电,不通电他就没有作用。
并不是说有一个肉眼就可以看得到,我心不参与,我也看不到。
就比如说,我们走路的时候,脚下有100块钱,但是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只是在看路,或者看其他的东西,或者说眼睛没有心的作用,你根本没有认真看你看到的一切,是很模糊的,没有专注在某一个东西上面去,所以虽然说眼睛也是存在的,但是你就是看不到,因为心没有参与。
所以我们要理解心外无物,一定要明白心跟物的作用。
当然从黄帝内经来讲,叫神形合一。心和物从来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不是各自的,不是分离的,没有办法分开。
所以我在之前在跟大家分享,有些人说我是唯物主义,有些人说我是唯心主义,我说哪有唯心,哪有唯物,因为心物本是一体。
所以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意思,就是心物本是一体,你把心拨开了,是没有物的,你心不作用,你就看不到他,听不到他,闻不到他,你一辈子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心物本是一体,那么世间岂有唯物?
你说唯物,那么你吃饭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吃和不好吃,你穿衣服的时候,还有一个好看不好看,那么这个好吃不好吃是心的作用?还是器官的作用?心的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心的作用?你看同样的是一个舌头,张三喜欢吃辣椒,李四不喜欢吃辣椒,那到底是什么的作用?你喜欢穿红色,他喜欢穿白色,我们这个肉身对颜色有分别吗?没有。
那分别的是什么?我们的这颗心,所以一定要对这颗心有所了解。
当然我刚刚说的这个心呢,是一颗反复心,是一颗分别心,是一颗妄想心,是一颗贪嗔痴慢疑的心,是一颗充满欲望充满污染的心。
而阳明心学的心是无净的,是无染的心,不增不减的心,不垢不净的心,没有任何变化,不会因为你行善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你造恶而减少,不会因为你吃肉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你不吃肉而减少,因为他不增不减,他就是那个样子,所有增减都是妄想。
就好比一碗清水,就是那颗心。而我们的心,就是在清水里面加入了各种颜料,它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只有把这些颜料泥土灰尘去掉,就能恢复这颗心。
这颗心就叫本心,那么这颗心就叫至善,这颗心就叫良知,这颗心就叫佛,这个心就叫道。
图片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学生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如果要寻求至善,只是从心当中去寻求,恐怕天底下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找到原因的,这是徐爱的理解。
徐爱他认为,如果只是从心上去寻求至理,那天底下那么多事情,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其实他问这个问题,也是因为对心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徐爱他绝对没有看《金刚经》,也没有看《坛经》,也没有看《清静经》,也没有看《圆觉经》。
但是代不代表徐爱的水平就很低呢?不是。没有他的发问我们怎么可能学到阳明心学这么高深的东西呢?学不到。
所以徐爱在某种程度来讲他就是阿难,他就是大护法,他也是佛菩萨再来。
其实都是在演戏,演给我们这些凡夫后人听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恭敬心啊!他在帮我们提问。
这个很不得了,所有法都是问出来的,不问,没有谁会跟你讲,这个都叫应机。
问的深度,决定着讲的深度。所以问的人,功德更大。
那么阳明先生讲:“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心即理也”。
那么我们要理解这个理是什么?理就是天理。
我们民间老百姓喜欢说一句话叫天理良心,天理是什么?良心。良心是什么?俗家所讲的至善,始于至善的至善,这个心善到极致了,天理就是善到极致。
那么这个善有没有分别呢?没有分别。有分别的善叫至善吗?不叫至善。
就像慈悲心,有究竟慈悲,有方便慈悲。究竟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方便的慈悲,是有分别的,因为他要随顺众生。我要帮助人,这就叫分别,我要帮助猫咪,这就叫分别,这不是至善。
因为你的善是有对象的,换一个对象你就不善了,那你是不是至善?
你对爸爸好,你对妈妈不好,那是不是叫至孝?你有分别呀!
那么如果没有分别,你对爸爸和妈妈应该都很好啊。
那么再来讲,你对你父母好,对人家的父母不好,那叫不叫孝?你还是有分别啊。
你对自己的孩子好,对人家孩子不好,那叫不叫善?你有分别啊。
你对帮助你的人好,对不帮助你的人不好,那叫善吗?不叫,有分别啊。
所以至善有没有分别?没有。
有没有我相?什么叫我相?有一个我的作用。
这个人对我好,我要对他好,这个叫我相。
这个人我喜欢,什么在喜欢?是你在喜欢还是心在喜欢?心在喜欢,因为心外无物。
这个人我很喜欢,所以我也要帮助他,那个人我不喜欢,我相。就是你说的每句话都有个我的参与,那叫我相。
那么如果有我相,就不是至善,因为换一个人你就不善了。
就像你谈朋友,第一个女孩子你很喜欢她,你为她付出一切,对她爸爸妈妈也好,对她亲戚朋友也好,对她也好,所有人都表扬你,哎呀你真的是一个好男人啊!
那是不是个好男人?是。
但是最后你跟她分手了,你又谈了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你不喜欢,是她来追求你的,所以你对她也不好,对她家人也不好,甚至在恋爱期间你还跟其他女孩子有染,那么所有人都说你是个渣男。
那么站在你本身来讲,你到底是个好男人还是个坏男人?
这个就不叫真善,不叫至善。
所以阳明心学当中,王阳明所提出的至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个善绝对不是世间的善,因为世间的善都是有分别的。那么这种善,他只能叫相对的善,相对就不是绝对,绝对才是真理。
相对他是相对真理,换个人他就变了。那么既然他会变,他就不叫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哦。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到这个层面,你没有办法理解阳明心学。
所以如果你没有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参与,你没有办法理解阳明心学,你理解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你只是建在建立在世间来理解他,那你就太小看王阳明了,你贬低了他,你诽谤了他,你把他的学说从大学降到了幼儿园的水平,那你就诽谤了。
所以先生讲心即是理也,心就是天理,
那么既然心就是天理,那又为何要出去在外面寻求天理呢?天理就是至善嘛,至善怎么可以在外面去找得到呢?因为一切外面犹如唱戏犹如演戏一样,哪有真理啊?你对他是这样演的,你换个人就是这样演的。
说出来都是道理,实际上不是真理,道理很多时候不是真理,所以心即是理也。
那么我刚刚跟大家说了,理是什么?理是天理,所以讲穷尽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存就是保留,去就是去除,去人欲存天理就是修行的方法。
你怎么修行?你要把你的人欲去掉,但是你要保留天理。
那么这个天理,可不可以去掉?可以。人欲增加,天理就去掉了,人欲减少,天理就保留了。天理不增不减,本来就这样,每个人都一样。这个就是佛陀所讲的,佛性就是天理,每个人都一样,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人人一样。所以佛性平等,人人都具足。
但是你如何才能够把天理完全显现出来?那叫去人欲,那就是穷尽天理,所以心中无一丝一毫私心杂念。
私心是什么?是我执。没有我执,怎么可能会有私心呢?
杂念是什么?杂念是妄想。
私心是我执,有我执就有分别,因为分别是相对于我来讲的,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那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所以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真的是这样子的,法法一样,只是说你能够理解到什么样的一个深度。
所以要有天理,要显现天理。
王阳明讲,要无一丝一毫的私心和杂念,杂念就是妄想,私心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心即是理也,理为天理,天理就是至善,至善就是良心,良心就是佛性,佛性就是道,那么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也会看到一句话,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所以这个心即是理,理即是心,于此是一样的,换了个名词而已。
但这个名字换得好不好?换得好啊,太好了,因为把这个字一换,又能够让很多人有缘去接触到他,而不会因为一个佛,从而执着于相,在表面做文章,没有一个所谓的外在的东西去约束他,我们更能够去探索他的内在真理。
因为我在前面跟大家讲过,真正的佛法,也就是真正的真理的追求,是没有任何外在宗教形式的,但凡有外在宗教形式,那都不是佛法,他只是在护持而已。
所以先生又讲:“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讲世界上哪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情和道理呢?
那么说到这里,可能你们应该理解到了,因为我刚刚举了很多例子,是不是这个道理?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我们所谓的修行就是来修这颗心,修这个知见,因为你的知见,你心之所想,那么则是世间所现。
你这一生过得好不好,过得如何,对世间看法,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都是你心的作用。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徐爱问:“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这对话其实是很精彩的,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但是你慢慢就理解了,理解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个对话是很有水平的,因为他问是代表我们去问,因为徐爱问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徐爱就是说,比如说你去孝顺父母所体现的这个孝,辅佐君王所体现的这个忠,结交朋友所体现的这个信,治理人民所体现的这个仁爱,那么这里面都有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去体察吧。
因为王阳明讲心外无物,从本心出发,徐爱理解,你看我们孝顺父母有孝顺父母的方法,我们结交朋友有结交朋友的方法,我们治理人民有治理人民的方法,我们辅佐君王有辅佐君王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我们不能不去讲究一下,不能不去学习,那么还是在从事情上去寻找答案。
是不是这个道理?你看,我们现在世界上学了很多权谋之术,都是在事情上、在文字上、在相上做文章,他不是发之本心。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本心具足的人写出来的,但是你学到的是方便而不是究竟。
所以先生叹曰,叹就是感叹嘛,哎呀,你怎么这么不成材啊,还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当然这一叹,也是在叹我们,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理解。
所以阳明说:“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这种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哪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明白的。
那么你们想一想,这个这个道理是不是流传很久了,包括现在也是一样,所有人遇到什么问题,都在外面去寻找答案。
我不孝顺父母是父母的问题,我不忠心于领导是领导的问题,我不诚信于朋友是朋友的问题,要么就在朋友身上去寻找这个答案,能不能找得到?
所以先生讲:“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今天我就针对着这个问题跟你谈一谈。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刚刚说的,你不能孝顺父母了,你去父母身上寻求道理,你不能够忠诚的辅佐君王,你去君王身上找个道理,你不能诚信的结交朋友,你在朋友身上去找个道理,你不能治理人民,你在人民身上去找个道理。
那么我们想一想,可不可以这样子?能不能这样子?这样子能不能找得到道理?怎么可能嘛。
所以说“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讲到了都是心的作用。
你找的道理也只是你的认知,你认为的道理不是真理,那个道理还是方便道理,不是至理,还是有分别的认知。
你不能忠心的侍君,你认为君王不对,在里面寻找道理,你可能认为自己某方面没有做好,但没有去问一问自自己的本心。
所以阳明讲“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你寻求这个道理,寻求这个天理,外在事物,怎么可能会寻得到,你只能从心当中去寻,恢复自己的本性,那即得天理,即得良知。
那么当你的天理恢复之后,良知恢复之后,你的行自然是与之相契合的,这就叫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一体的,当你真正的知过后,你自然就会如此去行,不需要任何人来教你,你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善的不是恶的,这个很有道理。
所以这个才是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含义,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知道了就要去做。知道和做还是两个事情,不是一个事情,它没有合一啊,对吧。
我知道了,我要去哪里,然后我就去了,这是两个事,不是一个事啊,这个事可以把它拨开的,我知道了,可以不去嘛。
那怎么能够谈到叫合一呢,你怎么把它合一,合一就是知行是一瞬间共同完成的,不是分开的。
你但凡认为知和行是分开的,那都是在诽谤阳明心学,那都是在误解阳明心学。如果你如此去解释,那就是在误导大家。
既然谈到合一,就像我们经常所讲叫天人合一,天和人是分开的吗?神形合一,神和形是分开的吗?
同样的道理,知形合一,那就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他就不是至理,他就是方便法。所以他只会是一,不是二。
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如果你把知行合一把知和行分开看,那就是不理解阳明心学的精髓,因为他是一,不是二。
那这个跟佛学上是不是一个道理?你看我的文章,上面经常提到叫不二两个字,不二就是什么?一,不是二。你怎么能说它是二呢?不是二,二了就错了。
那么,先生又讲:“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这句话讲的太好了,大家把它写下来。
说的这颗心,不会被任何私欲所蒙蔽,比如说名色财食睡,不会被名利所蒙蔽,不会被色相所蒙蔽,不会被金钱所蒙蔽,不会被美食所蒙蔽,不会被睡觉所蒙蔽,不会有任何增加,也不会有任何减少,这个就叫天理。
所以讲到“不须外面添一分”,不需要在外面去增加丝毫,本质具足,我们在第一讲跟大家讲过叫本质具足。
所以阳明心学的这个心本质具足,知行合一的这个知本质具足,心即是理的理本质具足。
本质具足的东西怎么需要到外面去求呢?不需要。你在外面去求的,那叫画蛇添足了,本来就有嘛,你去求求啥嘛,你求得到什么东西,求不到啊,不可能会求的到。
所以这句话讲的太好了,这不就是《坛经》当中所讲的那个道理吗?这不就是《心经》当中所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吗?
所以讲到:“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事情,这句话就是知行合一的解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把这种天理的纯洁的心灵发挥出来,就是把你的天理恢复,把你的良知恢复,把你的佛性恢复,他如果是表现在孝顺父母上那就是孝,你做出来就是孝,因为他是合一的;表现在辅佐君王上那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上、治理百姓上那就是信与仁,不需要你去做什么,不需要你去外在学习什么,因为他一切都是符合你的本性,符合你的良知,符合你的天理,符合你的佛性。本来就符合,本就如此。
所以最后一句话说:“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这句话讲的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哎呀,你说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去修持他。
那如何修持?去人欲存天理,要去除你的贪嗔痴慢疑,这个很重要。
不要有贪心,因为有贪心就有欲,欲就会蒙蔽你的这颗心,所以就会让他的天理随之消失。
那么这个道理,大家听到这里听明白没有啊?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坛经》里面有一句话: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哎呀,这句话太伟大了,真的太伟大了,这就是阳明所讲的心即是理也。
什么意思呢?“自性若邪”就是你的自性如果执着于邪念,因为自性是清净无染的,但是你这个自性,可能会受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后的这个第七末那识他的影响和干扰,而执着于邪念邪见邪之,那么十八界就会变成邪。
什么叫十八界?
十八界它也是佛学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讲六根、六识、六尘。
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叫六根,随之而产生的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最后又产生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这个眼睛,能够看到这个器官叫根,这个器官看到这个东西之后,会产生一个感觉,这个叫识,那么产生这个感觉之后,你会去执着他,所以产生的六尘,所以就生了种种苦种种烦恼。所以就心的作用,都是心的作用。
所以自性若执着于邪念,那么十八界,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就会变成邪的;
自性如果正直无染,自性若正,就自性不受任何污染,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正的。
如果用这个邪去看待世界,就是众生,如果用这个无染去看待世界,就是佛。
那么这些东西都从哪里出来的?从自性当中产生出来的,叫“用由何等?由自性有”。这个讲的太好了。
这句话跟阳明心学,我们刚刚所分享的这个理论是完全契合的。
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个阳明心学我很开心的,为什么很开心呢?因为他与我的心契合,这也是我的执着。
所以我们今天简单分享到这里,已经40分钟了,如果再讲两个小时说不完,滔滔不绝犹如江河之水。
所以以后,我们就小段小段的来分析。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比较有价值的,就跟大家分享,也不会说完全来解读一遍,那个没有意义。
我们只是通过王阳明所讲的这个道理去引发,去思考,去延伸,用我的知见来引导大家进入到法界当中。
不是照本宣科,我讲东西从来不照本宣科,包括我讲书,讲视频都是没有任何稿子的,讲书也没有,把这一段拿出来一看,有所感悟,然后就跟大家吹吹牛了。
包括录视频我也没有任何稿子,只要提问我就讲发自内心,从本心当中讲出来即可,不需要去学习。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以后我可能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实修的方法,就是一些方便法,怎么去修持这颗心,怎么让这个天理恢复,怎么让良知恢复。
因为当他恢复之后自然就知行合一,所以知行合一,行不需要去学习,只需要去修这个知。
因为一旦知道了,行就到了,因为知行是合一的。关键是你如果知不到,你行不到的。
你就算学的再好,他也是相对存在,换个人可能你就不知道怎么弄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图片
提示:本文是李双林原创作品,摘抄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字字皆辛苦,感谢您的尊重!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