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朝代第四个:东周

 黄之中 2023-09-13
图片

东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共514年)

01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

东周的后半期,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周第一代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东周第六代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陆。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周赧王(东周最后一代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东周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4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02

东周-春秋时期:

1、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19年,在位51年

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平王死后,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

2、桓王-姬林(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6年,在位23年)

东周第二代国王,他是周平王的孙子。周平王死后,太子姬狐由郑国奔丧至洛邑,悲伤过度而死,子姬林即位,死后谥号桓王。周桓王初即位时,周天子的势力还很强大,控制的地盘也大,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此时与周相邻的郑国在郑庄公的统治下日趋强大,常与周发生边界冲突。桓王为显天子权威,多次率兵伐郑,结果均遭失败。尤其是公元前711年的伐郑战争,周军大败,损失惨重,桓王也被射伤,险些被俘。此次伐郑的失败,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自周桓王后,周天子的威信愈加低落,各大诸侯国之间争霸的序幕已经拉开。

3、庄王-姬佗(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1年,在位15年)

东周第三代君主,周桓王之子。庄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继续下降,所控地域日益萎缩。而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正在形成争霸之势。

4僖王-姬胡齐(公元前681年-公元前676年,在位5年)

东周第四代国王,谥号“釐王(僖王)”。周庄王的儿子,姬胡齐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提出了“尊王攘夷” 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姬胡齐朝贺。姬胡齐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去办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大会诸侯,被推为盟主。公元前676年春,姬胡齐病死。 死后的庙号为“釐王”,历史上又称他为“僖王”。

5、惠王-姬阆(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在位25年)

东周第五代国王,谥号惠王。他是周庄王的儿子。周惠王姬阆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由于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僖王病死后由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后出逃。子颓逃到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将虎牢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的谥号为“惠王”。

6、襄王-姬郑(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8年,在位33年)

周惠王之子。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襄王姬郑异母弟)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 姬郑死后的庙号为“襄王”。

7、顷王-姬壬臣(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12年,在位6年)

周襄王之子。周顷王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8、匡王-姬班(公元前612年-公元前606年,在位6年)

周顷王之子。顷王死后继位。姬班病死,葬处不明,死后的庙号为“匡王”。周匡王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

9、定王-姬瑜(公元前606年-公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诸侯争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的。周定王崩后,其子简王夷即位。

10、简王-姬夷(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周定王之子。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但这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11、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4年,在位27年)

周简王之子。简王死后继位。因爱子夭折,哀伤而死,葬于周山(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柏亭山),一说葬于灵山(今河南省宜阳县)。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癸巳日,姬泄心病死。姬泄心死后的庙号为“灵王”。

12、景王-姬贵(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在位24年)

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即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姬贵在位时,原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公元前520年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死。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

13、悼王-姬猛(公元前520年-公元前519年,在位1年)

周景王嫡次子,景王死后继位,在位半年就病死,葬处不明。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后的庙号为“悼王”。

14、敬王-姬匄(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5年,在位44年)

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之弟。悼王病死后继位,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周敬王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公元前476年,姬匄病死,死后的庙号为“敬王”。

东周-战国时期:

15、元王-姬仁(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68年,在位7年)

周敬王之子,敬王死后继位。病死,葬处不明。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滕县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16、贞定王-姬介(公元前468年-公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周元王之子。元王死后继位。病死,葬处不明。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17、哀王-姬去疾(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41年,在位3月)

周贞定王长子。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个月就被其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姬去疾死后的谥号为“哀王”。

18、思王-姬叔(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40年,在位5月)

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其在位仅五个月,公元前441年8月就被弟姬嵬所杀。

19、考王-姬嵬(公元前440年-公元前425年,在位15年)

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处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 “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姬嵬死后庙号为“考王”。

20、威烈王-姬午(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01年,在位24年)

周考王之子,考王死后继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洛阳。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 头号强国。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庙号为“威烈王”。

21、安王-姬骄(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处不明。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安王”。

22、烈王-姬喜(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67年,在位8年)

周安王之子,安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 姬喜死后的庙号为“烈王”。

23、显王-姬扁(公元前367年-公元前321年,在位46年)

周安王之子,周烈王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即日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战国七雄在先后进行了变法以后,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后的庙号为“显王”。

24、慎靖王-姬定(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在位6年)

周显王之子。显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 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

25、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在位58年)

周慎靓王之子,慎靓王死后继位。病死。葬于牵水北岸(今陕西省陇县),一说葬于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县)。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姬延当时已经年老,奔走于周,秦,梁等地,经不起劳苦,到梁城后不满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周朝最后一个君王,也是在位最长的君王。

03

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诞生,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五百多年。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都城镐京,建立周朝。周朝开始时,实行分封制度,将领土分封给诸侯王,周天子以天子的身份来统领天下。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逐渐削弱,而诸侯王的势力逐渐扩大,周朝出现了分裂和衰落的趋势。在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转型时期,战国时期已经逐渐呈现出来。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各种新兴的思想和文化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同时,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也开始交流和融合,这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周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中心的人伦道德,主张君子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强调以礼治国,追求君民之间的和谐。

2、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社会和政治事务,提倡自然、自由、自在的境界。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的“黄老之学”,就是一种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治国思想,强调尊重人性和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3、法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治理国家,注重规范和制度的建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法制化的思想基础。尤其是秦朝实行的“法家政治”,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礼乐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礼乐文化被认为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例如,周朝的礼仪制度就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礼仪制度中的宗法制度,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对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思想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和“法治”的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东周思想中所强调的“兼爱”和“非攻”等概念,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上,战争和暴力依然是各种冲突和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墨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兼爱”和“非攻”的理念,可以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最后,东周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和“天命”等概念,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需要不断地面对着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重构问题。而东周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和“天命”的理念,可以为中国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总之,东周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它们的现实意义依然存在。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东周思想的精华,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