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郎坝

 yczx 2023-09-13

读方志·行贵州│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2023-07-25作者:杨燕

黔北有一个素称“川黔锁钥”的县,它就是我的家乡桐梓。

在我的心目中,桐梓不仅是一座低调而神秘的古城,而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先民开发甚早,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地处黔北,位于大娄山之上,桐梓北为四川盆地,南连黔中地区,自古即为交通要冲,兵家所必争。于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便与这片土地有了不解之缘。

桐梓这片土地有着悠远的历史。1971年,桐梓县西北九坝乡南麓的岩灰洞遗址先后出土6枚古人牙化石,若干旧石器、用火遗迹及相当多的动物化石。岩灰洞遗址,不仅是贵州省境内第一个找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所发现的烧骨样本还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用火证据。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距今18万年左右桐梓人的发现,填补了古人类发展进化年代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即考古学上所空缺的距今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

按照1930年出版的《桐梓县志》说法,今桐梓在“殷、周二代均属于蜀”,“战国时,先属于楚,后属于秦”。“汉时夜郎县在夜郎国旧地;唐时夜郎县即今夜郎坝”。

学术界认为:夜郎是研究贵州史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出现于战国中期,亡于汉成帝河平年间的古国,由于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神秘、太多的悬念,至今仍被学术界、古史热爱者、旅游喜好者热衷追逐。

问题在于,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号称为古国的地方政权,但这些古国一旦灭亡,不仅政权消失,称谓也荡然无存。唯有夜郎这个前后维持200余年的西南方国,国虽被西汉王朝灭了,名称仍一直被统治者沿用。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设置了夜郎郡,治所在今贵州关岭自治县境内;唐天宝元年间也设置了夜郎郡,治所在今贵州正安县境西北。这两个郡虽然后来都废了,却先后出现了许多以夜郎为名的县,包括今贵州的桐梓、贞丰、石阡、岑巩,湘西的新晃境内都曾有夜郎县设置,数量达8个之多。只不过这些以夜郎为名的县,一经撤废,便与夜郎这个称谓不再关联。

勃勃生机的夜郎镇今貌。
勃勃生机的夜郎镇今貌。

至今仍然保留这个称谓的是桐梓夜郎坝。此地历经唐宋明清,直到今天,1300余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始终称为夜郎,仿佛手握着一组文化密码。不仅坝名依旧,甚至成了镇一级行政建制的地名。

据1997年10月出版的新编《桐梓县志》载:夜郎镇“位于县域中部,西邻习水县仙源镇、四川省綦江县石壕区,南接本县楚米镇、大河镇,东北抵新站镇。1992年夜郎乡、华山乡、胜利乡合并置”。境内“文物胜迹较多。纪念诗仙李白谪贬夜郎的遗迹有太白坟、太白泉、望月台、百碑台,有宋墓杨八坟、宋代木攀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墓,夜郎宋墓群、七孔石崖墓、陈天官墓、王正儒墓、大屋土司衙门遗址、狮子山唐夜郎县城遗址、铧尖山土炮及战场遗址”。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会不会是解开夜郎坝千余年不更名的钥匙之一?

桐梓自古为川黔通道必经之处,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早在秦汉时期,川黔古道即已成形。秦开五尺道,置吏主之。郑珍、莫友芝编的《遵义府志》引《史记正义》说:“五尺道在郎州”,而郎州即未改播州前的旧名。该志又称:“汉武帝建元六年,置犍为郡,鄨县、符县隶之,郡治鄨。时遵义、正安、绥阳、桐梓当鄨县地”。而秦汉时的川黔古道经夜郎、蒙渡、蒙山、娄山过今桐梓县境,成为连接云贵川至中原的道路。《(民国)桐梓县志》即有“蒙渡,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唐蒙渡此,因以得名”的记载。足见桐梓历史上一直是川黔古道的重要节点。

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桐梓夜郎还只是联结川黔交通的驿站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聚落。早年间的夜郎坝也只是山峦四周的小盆地,盆地西面山坡上有条小街,住着百余户人家。但眼下的夜郎镇,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曾是古夜郎国属地而闻名,更是当年中央红军激战土城,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所经之地。今夜郎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夜郎坝,距县城52公里,即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的夜郎县,也是全国至今唯一仍以夜郎命名的行政区域。这个唐代夜郎县城遗址,是我们值得珍惜的宝贵文化遗迹。

如今的夜郎镇,国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早已成为人们文化旅游、度假养生的理想之地。2016年,人民网曾以《夜郎:一个牵动世界文化神经的秘境》为题,报道夜郎镇以“特色园区·旅游胜地”为定位,依托“一河一海三山七谷八溪九洞二十四古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奋斗景象。

这些年,文旅融合让桐梓的旅游火热起来。这里的海拔平均高度1000米,夏季凉爽,紧靠中国著名的火炉城市重庆,从重庆到桐梓驾车只需1.5小时,如果乘坐高铁,则仅需1小时。于是桐梓成了重庆人避暑的首选之一,一些重庆人还不惜掷金几十万在桐梓买房,桐梓北端的尧龙山甚至兴建起避暑楼盘。

如何利用好“夜郎”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红军战斗遗址、抗日战争中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的“中华民国海军学校旧址”、桐梓岩灰洞史前文化遗址等桐梓县的其他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研究与挖掘利用,不仅能为黔北、甚至为贵州的文化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亮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