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脉惊了欣无险,皖西南陲展繁枝

 洪氏文化 2023-09-13

——宿松洪氏福七公后裔生息、展梗

公元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末,由蒙古族人孛儿只斤氏所建立的元王朝气数已尽,内部分崩离隙。全国蜂涌而起的农民义军势如破竹,迫使元军纷纷败北,元的灭朝已成定局。

在这样的背景与局势下,各路义军为了扩展自我势力范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土地,抢地盘”大混战。公元13601363年间,陈友谅统领的一支义军占据了整个江西,并建立“汉国”,号称“大义政权”,成为志在必夺天下的朱元璋的心腹大患。于是,朱陈在鄱阳湖一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血腥争夺战。这就是史书上所载的元末“鄱阳湖之战”。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腥风血雨使当地百姓深沉地蒙受着兵乱之苦,匪劫之难!为了生存、躲避这场兵荒马乱,他们不得不痛弃祖居之地,纷纷举家开始大迁徙——去寻求一块可以安全栖息之所。

在这场势若洪水般的大迁徙人潮中,有不少姓氏族人北穿长江,潜入鄂皖。时祖居在江西·波阳县桃家渡瓦砌坝瓦屑嘴的一家洪氏三胞兄弟“福三、福六、福七”也在其中。长兄福三先期到达鄂地——黄蕲(现有一脉落于本县二郎乡石嘴头)。随后福六、福七相继进入皖地西南边陲——宿松县邑:福六在县邑东——长铺落定;福七在县邑西北——北浴深山栖下。福七公是我一脉族人的“迁松始祖”。(另说:明初朱元璋旨命人口迁徙,因而有此举。)

福七公与万氏祖婆在北浴里具体的栖息地——即现在北浴乡马场西南近距的洪家塝。那里依山傍水:山上青杉翠竹密立,陈汉沟水清澈潺流,颇具灵秀静逸之貌。这里与湖北蕲春毗界相连,更早些时期就有一支洪氏族人定居在此。洪家塝里杂姓合居,因洪氏人户居多,故得名。福七公迁到这里,恐于想得到同姓族人的关照无不有因。

但是,福七公的命运是多蹇艰难的。他一脉子孙初期的生息延续险些了断!其情其境惊心动魄!

据《宗谱》记载:福七公生于元·后至元五年(元最后一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粘睦尔年代,即公元1339年)。1368年元灭,朱氏明王朝立,公才二十九岁。他在三十九岁时才得下一子“舜仁”,又名“第四”。我们从“舜仁”公的别名上可以推想:公与万氏祖婆不止生下一子!在那兵荒马乱,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他一个从异地艰辛跋迁松邑的独户寒门能不艰难么?可以断定:“舜仁”的头上必有三兄姊,但夭折了。脚下或有弟妹,都不曾养活。他只是父母唯一幸存的一根裔苗!福七公殁于明·建文四年(惠帝朱允炆年代,即公元1402年),寿终六十又四。公走了,肯定是带着忧伤的——时,独子“舜仁”才二十四岁,他能否支撑得住这扇孤单门户?虽有妻室,但尚未传下子嗣……公与万婆长眠,安息在北浴洪家塝。墓背杉竹弓抱,青翠欲滴。墓前,横穿沟流,四季欢畅——令人留连,令人缅怀!至今,始祖公、婆在那里静静地安睡了六百零六年!

二世祖舜仁公生于明·洪武十一年(太祖朱元璋年代,即公元1378年)他与吴祖婆在父母双故后,深感身单势弱,便两相商定,决心走出穷山僻水的北浴(具体再迁的时间,宗谱未载。但可以断定,是在始祖辞世后不长年份——即1403年前后)。他们一路南下来到松邑顶西南的丘陵地界(旧称金碧·罗谷下五庄,今谓佐坝乡原洪屋村白门楼)落脚定居。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舜仁公夫妇迁来时,据传此地不叫白门楼。叫什么?什么时起,因何缘故叫白门楼?无史料记载,笔者不可妄为。但听老人传说,此地原居有李、王、汤、杨、虞等姓氏人家,后因我族大旺,他们中或人丁了断而绝户,或生存维艰而迁出。白门楼里便形成了一脉青一色的洪氏族人。白门楼又是福七公裔下子孙繁衍昌隆的发脉地。故,现不在白门楼居住的所有族人皆称之谓“老屋家庭”。老屋家庭的东南角,近距一块方圆不足百平米的垄起地,自古至今上面树木茂密。起初,那里住有数户李姓人家,故叫“李家峦”。后来,李姓人迁走了,峦里长眠着我族自“舜仁”公以下数代祖人,尔后,自然地被族人尊称为“老坟峦”了。

舜仁公夫妇在白门楼定居后,三十六岁上(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距福七公逝去十二年)才得一子。公殁于明·正统五年(英宗朱祁镇年代,即公元1440年),寿终六十二岁,独子年仅二十六;婆吴氏殁于同年代九年(即公元1444年)寿终六十六。他们都年过花甲,也未见到孙辈。更为放心不下者——独子虽有才识但体弱多病……二世祖公就这样留下无限遗憾地走了!

三世祖渊公名希贤,自幼聪敏好学,在父母千般宠万般爱中成长起来。他一生酷爱诗书,成年后颇有学识。父母又给他特选了一位忠厚的家仆(后人尊为“伍伯”)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寄望他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希贤公在母丧后的第二年(明·正统十年,即公元1445年)春,适逢明廷科举应考。公满怀才志,带上伍仆为伴,依依惜别身甲在甫的爱妻(即三世祖婆张氏玉清),乘舟穿黄湖,进长江顺流而下,途径西梁山(即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交境,长江流经的峡谷——天门山北)时,突发急病而恸殁!享年才三十一岁。忠贞的家仆伍公孑身无助,却以超凡的毅力和坚贞心,为主人购了棺木,只身扶櫬,历尽艰辛回归了故里。希贤公才志未酬,却英年丧亡!三世祖婆在呛号失夫之痛,泪葬夫君后不久,于当年四月二十四日喜临在产,竟诞生了我族四世祖人——懋堂公!懋堂公的诞生像一根三节的丝线险些断了而惊诧地续了上来。笔者写到此,深仰我祖有德!

四世祖懋堂公字仲勉号孤松。毋庸置疑,他是慈母的宠儿。除了母亲精心的哺育外,他还得到亡父忠实的家仆——伍伯的深义相扶。他茁壮地成长起来。树立后,慈母为他挑选了良门闺秀做妻室(即四世祖婆吴氏妙福)。明·成化二年(宪宗朱见深年代即公元1466年),公二十一岁得长子“钟”!此后每隔三两载延续得次子“钧”,三子“銮”,四子“鏊”,五子“金”。五子树立后,“钟”得“光启、光表”二子;“钧”得“光伟、光泰、光远”三子;“銮”得“光和、光岳”二子;“鏊”得“光瑞”子(惜“金”公英年痛殁未有子嗣;“鏊”公传至光瑞而续止)。懋堂公享寿七十三岁而终寝。他健在时,竟见到了五子八孙!——这样,福七公一脉初期在经历了百余年生息的悲苦与世袭的惊险,传到了五世,子子孙孙延续的根基才终于稳固起来。

岁月更替,弹指挥间。福七公的裔孙再经历两百余年后,到了清“康乾盛世”时期,由五世祖人“钟、钧、銮”三大祖系发脉的族人代代纷增,渐渐产生出“祖系分房,房分支别,支出小房”——呈现出一派枝繁叶茂的景象!在此早些时期,白门楼老屋只容纳了“钧”公长子“光伟”一脉在此生息发展;“钟”公的支脉迁至老屋西向的岭上去开发,两处近相呼应,鸡犬相闻,今名曰“洪家岭”;“銮”公支脉及“钧”公次、三子“光泰、光远”迁至老屋东南向,约七里开外的栗树峦。此时,族户百余,族人近千口——成为当时下五庄地域一支新生的旺族。

四世祖懋堂公是族人发脉展枝,瓜绵椒衍的奠基人。抚今追昔,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对哺育、培养公成长、树立的三世张祖婆千秋缅怀!对尽忠尽义扶助公振兴家室的厚道“伍伯”将永世不忘!

清·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我族先公办了一件大事——首届撰修《洪氏宗谱》。 这年又是迁松始祖福七公仙逝四百周年。老人家一脉相承的子孙繁枝喜人并已传至近十八世!此时,族人举办这件大事,意义深长,非同小可。

为了统一,凝集全族人心,增进族人之间和睦亲善,达到“明世次,别亲疏”的目的,族内先公、智士仁人聚集在老屋家庭——白门楼祖堂议决了纂修谱牒事宜。首先统一了纂修家谱的指导思想——即“与其远而莫稽,不若近而足据”。一致主张:定福七公为迁松始祖。而后,对福七公以上的祖系渊源追脉认宗问题专程派员前往江西祖地访族寻根,索取相关资料,以此在总谱头上一一作世系标明。而对福七公以下的世袭状况非常慎重地进行了摸底登记,按照谱文规格内容,以世系先后,同辈长次的顺序一一加工整理,载入谱册。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族人血脉源流的可靠蓝本。先公们当然持之以重!先公们又在完成族上一项繁杂重大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为了“明世次,重礼仪”,使族人“知大小,崇称谓”,还拟定了从福七公第九世孙起的五言四句“辈字文”——曰“其应日自世,文学可传家,忠厚绵宗泽,诗书耀国华”。其文意义深远,选字精吉。

首届谱牒的撰成,对于族人“亲热同心,和谐相处,尊祖敬宗,睦族至上”起到了他种因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清代嘉庆后期起,到中华民国止,相继又过了150来年。我们的国家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百余年中,战火长绵不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上若干代族人和全国百姓一样,在灾难深重的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着——有因贫病交加、饥寒交迫而折而亡而绝户的;有因乞讨、叫花浪迹异乡走上不归途的;有因抓丁卖役死于疆场,杳无音息的……族内人口急剧下落,有减无增。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获得了和平安定的生息环境。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仅三十年中,政府以民为本,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卫生医疗事业,科技事业,领导人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历史实践过来充分证实了社会发展的一条千古不磨的规律:国弱则民贫,国强则民富,国泰则民安,国兴则民旺!

我们这一代族人幸逢了盛世,福禄之命远古所未见。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梦想今成现实。国富强,民兴旺。据近期不完全统计:遍布佐坝全乡、宿松地域甚至全国各地的我一脉族人总数达万余人,立户数千个,其中男丁近五千——与建国初相比,翻番地增长了。

国家的振兴又造就了人才辈出。旧时代,我族有文化知识且才志双馨的人寥寥无几。建国六十年来,族内子孙取得大学专科学历的近千人,大学本科学历的约五百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出国留学深造的也竟有3人。这么众多怀才展志的莘莘族子布遍祖国各地:有任中学、大学教师、讲师、教授的;有成为医学、科研专家的;有在县、市级以上国家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的……更难能可嘉的是:在改革开放年代,结队成群的族内儿女走出家门,出外求财,求发展。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干练,而成为高级建筑师的,技术工程设计师的,或某公司老板得力助手的,任经理、总经理的等等,比比皆有。

今天,始祖福七公一脉裔孙历经六百余年沧海桑田,已传至二十五代——“书”字辈了。六百年——这在源源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是短短的一瞬间。二十五代——在一个家族生息繁衍发展史上是很正常、平常的事。但就我一脉族人在福七公迁松初期艰难的生息史和后来子孙兴旺、昌隆的延续史上来看,我们不能不感到惊叹!欣慰!立足现在,回顾古昔,我们将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生息危在箭弦上的家族,今日却发展成为皖西南边陲的一支旺族,得之该是多么不易!作为这支旺族中的每个族人,都将会觉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又该是多么珍贵!因此,我们大家都应该好生地珍惜自己,珍惜千载难逢的这个好时代,立志做有益于家族,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那么,我们这个家族将会更兴旺,更发达!

啊!我们的始祖福七公在天若有灵,看到神州大地上遍及着他的群群裔孙——那么安居乐业,那么兴旺昌炽,那么有志有为!他老人家定会感到心安意得,心旷神怡,慈笑可掬的!

                            福七公裔孙忠思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