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佃贵国医大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例之四

 经方人生 2023-09-13

【摘要】

病史摘要

女,55岁。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隐痛,食后明显,就诊于内蒙古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前来就诊时,患者出现胃脘隐痛,食后明显,偶有烧心、反酸,口干口苦。为求中医药诊疗遂来我院就诊。

中医诊断

胃脘痛(肝胃不和,浊毒内蕴证)。

西医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干预措施

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解毒化浊中药口服。

疗效转归

症状改善。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浊毒; 李佃贵; 名医经验

引言

肠上皮化生是严重的征兆,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是胃黏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它在结构与功能上均与胃型上皮不同,分为小肠型与大肠型,后者易发生恶变。好发于幽门、胃窦和小弯部,其分布与胃癌的病变部位十分相似,病理组织学上也可见到从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逐渐增生,甚至癌变的过程。引起肠上皮化生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药物、食物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我们报道1例以胃脘部隐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防止其向癌症转变。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

李某,女,55岁,内蒙古赤峰市人,就诊于2019年11月14日,节气:寒露。

2.病史

主诉:胃脘隐痛1月余,加重7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隐痛,就诊于内蒙古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根据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给予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7天前患者因饮食不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食后明显,偶有烧心、反酸,为求进一步诊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刻下症:胃脘部隐痛,饭后加重,偶有反酸、烧心,口干、口苦,额头及手心易汗出,大便质干,2~3日1行,小便黄,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无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生活居住环境良好,无特殊不良嗜好。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月经史:14岁初潮,51岁绝经,既往周期、经期规律,无特殊不适。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孕有2子,子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相关疾病记载,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

二、辅助检查

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2019年10月,内蒙古人民医院)。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

胃脘痛:肝胃不和,浊毒内蕴证。

诊断依据:患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诊断为“胃脘痛”。患者因饮食不慎伤及胃腑,胃失和降,湿浊内蕴,久之化浊藏毒,中焦气机不通,出现胃脘部隐痛,为肝胃不和之象;气郁化热,胃火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口干;阳明经热盛,故见额头汗出;热盛日久,伤及阴液,故可见手心汗出、大便质干;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为浊毒内蕴之典型舌脉征象。

2.西医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李某,女,55岁。主诉:胃脘隐痛1月余,加重7天。患者缘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隐痛,就诊于内蒙古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刻下症:胃脘部隐痛,饭后加重,偶有反酸、烧心,口干、口苦,额头及手心易汗出,大便质干,2~3日1行,小便黄,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无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2019年10月内蒙古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

四、干预措施

治法:养肝和胃,化浊解毒。

方药: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茵陈15 g、黄连15 g、黄芩15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9 g、百合12 g、乌药12 g、三七粉(冲服)2 g、茯苓15 g、炒白术9 g、豆蔻(后下)12 g、炮山甲珠9 g、土鳖虫9 g、藿香12 g、佩兰12 g、清半夏9 g、延胡索12 g、蒲公英12 g、儿茶9 g、生地黄12 g、牡丹皮12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五、疗效转归

二诊:2019年11月29日。药后患者诉胃脘隐痛有所好转,口干口苦较前减轻,反酸、烧心消失,额头无汗出,手心仍有出汗,大便质偏干,2日1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在上方基础上去炮山甲珠、土鳖虫、清半夏。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2019年12月12日。患者诉胃脘隐痛、口干口苦好转,乏力,纳呆,寐差,大便可,1日1行,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在二诊方基础上去藿香、佩兰、延胡索、蒲公英,加合欢花15 g,蛇莓9 g,藤梨根9 g,全蝎9 g,蜈蚣2条,柴胡12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继续加减调整服用中药3个月,无胃脘不适症状。

临证体会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祖国医学根据本病的症状将其归入“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我们以“浊毒理论”为依据,先后发明了疏肝理气、化湿醒脾、解毒化浊、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等治法。采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等“解毒抗炎、以毒攻毒”,治疗重点放在抗肠化和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以防癌变。现代药理学认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等,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并且大多具有抗肠化、抗异型增生、抗肿瘤作用,对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具有重大意义。经系统治疗,则毒除浊化,气行血畅,胃气和调,脾运复健,肝疏如常,使人体紊乱的内环境归于平衡。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心胃痛》指出:“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浊毒、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本患者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中医认为其属“胃脘痛”范畴,一般认为其成因多由饮食所伤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致通降失职,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热毒伤阴,浊毒瘀阻胃络,导致胃体失去滋润,胃腺萎缩[1]。故选择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解毒化浊之法,同时配合服用养血柔肝止痛的芍地和胃颗粒调治,胃脘部隐痛,烧心等诸顽症逐渐减轻。患者浊毒阻滞中焦,并已入血分,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化浊解毒防治病情进一步发展为重点[2]。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茵陈、黄连、黄芩、生地黄、牡丹皮等药凉血化浊,活血解毒。配以茯苓、白术等淡渗利湿之品,健脾助运;用藿香、佩兰、砂仁等芳香温化之品,醒脾健运。

图片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1].徐多锦.从浊毒论治慢性胃炎[J].四川中医,2020,38(5):52-54.[百度学术]  

[2].张丽,毛宇湘.基于浊毒理论分型辨治慢性胃炎[J].环球中医药,2020,13(11):1911-1914.[百度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