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为何是日本“书圣”?看看这幅草书,力破古法,确实不输王羲之

 墨品书法网 2023-09-13 发布于北京

回溯草书的源流跟发展历程,可以确定完善的草法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在最初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篆书作为常用字体,但是它点画复杂。

为了缩短时间,书写者开始潦草用笔,减少点画结构,逐步诞生出草书,并在张芝等人的铺垫下,完善草书的章法规范,到了东汉时期。

“二王”的改造下,章草过渡出现了大草、小草,扩展了草书的笔法变化,使形态婉转流美,让笔画之间的连带结构得到加强。

这种铺垫带动了唐代张旭、怀素引领狂草走向繁荣,他们的狂草奔肆诡谲,富有如水一般圆滑的流动性,打破了字体内部与全篇章法的界限。

让空间状态能得到自由布置,尽显个性跟独创性,虽然在日常的实用性上有所缺失,但狂草让书法的艺术表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了宋代黄庭坚又在巅峰之上,为草书的线条赋予更多可能性,尽显伸展跳宕之感,营造出“唯笔软则奇怪生”的效果,看到这似乎草书的发展已圆满了。

其实不然,艺术的可能性是多杂多样、随机应变的,在明代书坛出现了一位“神笔”——王铎,他力破古法,将“楷法”加入草书。

不仅让草书的结构、笔力更加稳固,还将转折处的平滑线条,改为了方折峻整,极具劲力跟气势,在章法上也富有想象力跟丰富性。

节奏感变化迅速精彩,字体笔画基本都连接在一起,具有纵横交错、磅礴奔放之气,在墨色上还独创了“涨墨之法”,搭配着他犹如飞龙一般的行笔。

在墨色上枯润分明、自然豪放,让书法从二维的平面,进入到三维的立体效果,更有立体鲜活之气,因此其字传世日本之后,有着“后王胜先王”一说。

不过遭到很多当代学书者的质疑,为何他成为了日本的“书圣”?其实看看他的《赠郑公度草书诗卷》这幅字,就能找到答案,此作写于王铎52岁。

卷中字体有着摇摆动荡之态,采用字组的形式,展现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之感,但不像当代的“涂鸦乱书”,用奇怪的工具随意涂抹一气。

卷中结构没有脱离章法规范,在法度内纵横挥洒,顿挫强力明快,有着奇崛苍郁之态,书写时把情感融于字体,气韵绵延万里,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跟热情。

而且从他的创新之法上讲,确实不输王羲之,李志敏曾评价其字曰:“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时常临摹可以增强用笔的丰富性。

让草书笔力更加沉劲,改变纤俗之气,在墨色的使用上也能得心应手,提高自身的艺术感悟能力与高度,对于之后合理的书法创新大有陴益。

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王铎的《赠郑公度草书诗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