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更新,18大要点不容错过!

 zyiy2017 2023-09-1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3个方面解读新版指南




撰文 | 张泰胜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饮食方式的转变,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基于对该病的认知越来越多,我国更新出台了《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本次更新提出了更多对于FD的认知,一起来看看此次更新的要点内容吧!

文中对于推荐可分为:强推荐及弱推荐(2022年版):

图片
▲截图自《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诊治共识(2022年版)》


发病机制、诱因及简介






更新要点一:有更多研究数据支持,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此次更新新共识将该项提升为:高质量强推荐。多项研究分析显示:无警示征象的患者未检查的消化不良中FD占据78.5%。一项纳入3004-3965例研究中:即使存在警示征象,80%的患者检查也未见异常。





更新要点二:FD重叠其他功能性疾病对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3-中,12-高等质量,均为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症状重叠的患者可有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主要包括FD的亚型、FD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FGID)。不少FD患者会因症状及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缺勤及占用大量医疗资源。

患有FD的员工赔偿、缺勤等产生的间接费用亦高于健康对照者,年总医疗费用与非医疗相关费用较健康对照组高约1倍。





新要点三: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肠道-脑互动异常是主要发病机制。(低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FD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典型疾病,中枢调控异常参与过度活跃的内脏感觉、胃肠动力紊乱等。

肠-脑互动会对胃十二指肠、内脏感觉功能正常的胃肠道产生生理影响。饮食和感染是诱发FD最常见的诱因(首次提出感染是常见诱因之一)。饮食上除去原有的症状,罗马IV将餐后中上腹痛、恶心也纳入PDS。研究显示:感染性胃肠炎与未感染性胃肠炎志愿者相比,感染性FD患病率为9.6%,是非感染者的2.5倍。

其次幽门螺杆菌(HP)也是FD的常见诱因之一。对于HP阳性的患者应进行根除治疗,若根除后消化症状得以缓解,则有别于FD。(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更新要点四:心理社会状态评估中提出新的问卷调查表(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对FD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有助于后期疾病治疗,改善症状。建议使用罗马委员会发布的功能性胃肠病IV心理社会警报问卷进行心理状况评估。





更新要点五:胃轻瘫与FD是不同疾病,但两者可出现重叠(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部分FD患者的确存在有胃肠功能异常。在经验性治疗后仍感有明显恶心及呕吐症状的FD患者,可以考虑进行4小时固体餐胃体排空检测有无胃轻瘫。尽管如此,胃肠功能检查结果与实际胃肠功能仍有争议,现阶段尚不推荐作为临床常规筛查项目。(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新要点六:对FD提出更加详细的亚分型,包括单纯性上腹痛综合征(PDS)及餐后不适综合征(EPS)(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数据均建议将FD分为不同亚型。临床中常见药物的使用对不同分型的FD患者取得的效果不同,因此需结合分型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更新要点七:在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过程中,重点提出需结合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将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列为可能出现的临床实际情况。





更新要点八:FD不仅可以与FGID重叠,还可以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重叠(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不同类型的FGID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如胃肠动力异常、肠道微生态改变、内脏敏感性增高、精神心理变化等,导致各种FGID之间可产生症状重叠。FD患者存在有胃底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后者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临床调查研究中发现:经返流监测诊断的GERD患者中,具有上腹部症状。





更新要点九:更新饮食治疗的具体选择类型(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近期研究表明,低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ODMAP)饮食及传统饮食均可改善FD症状。低FODMAP饮食对PDS或伴随有腹部胀气的的FD患者疗效更佳,但具体疗效仍不详。去麦胶饮食可使35%的FD患者症状缓解,其中部分患者为非乳糜泻麦胶敏感。中医认为温性食物(如生姜)有助于改善FD症状,具体机制不详。


临床治疗:常规药物+辅助治疗






更新要点一:抑酸药仍然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双倍剂量PPI不优于小剂量(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多项指南推荐: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口服(1次/天)4-8周可作为成功根除HP后仍有症状的FD或HP阴性的患者一线治疗。长期使用PPI还可以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骨质疏松等药物不良反应。





更新要点二:胃肠动力药是治疗PDS的首选药物(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在原有药物不变的基础上,新指南提出:阿考替胺是2013年在日本上市的新型胃肠动力药。近年来发现该药物可改善PDS及EPS症状,迄今为止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和加拿大胃肠病学会共识提出,推荐对PPI、HP根除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的FD患者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治疗。2020年韩国共识意见指出,促胃肠动力药可作为PDS的一线治疗。2022年日本共识认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和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对FD有效,是FD的二线治疗方法。





更新要点三:根除HP可缓解部分FD患者症状(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随机实验研究提示:在上腹痛及上腹部灼烧感为症状的FD患者患者中,根除HP后缓解症状率可达77.2%及82.0%。2012年我国纳入一篇文章总结FD与HP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根除HP患者症状缓解率对比未根除HP的患者更高,提示根除HP有效改善FD症状。我国最新的第六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将HP感染后相关不良消化症状列为根除指征。





更新要点四:消化酶可改善FD患者的部分症状(中等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在我国的随机研究数据中显示:米曲菌胰酶组及联合治疗组(米曲菌胰酶联合莫沙必利)2周后效果均优于单独使用莫沙必利治疗。





更新要点五:神经调节剂对难治性FD或合并焦虑、抑郁的FD均有疗效(高质量,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合并心理障碍是FD的患者是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原因之一。此次更新提出一部分细致药物的研究数据: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0mg/d)对FD(特别是EPS)患者的疗效优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艾司西酞普兰和安慰剂,两种神经调节剂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小剂量阿米替林(25mg/d)可以改善FD所带来的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在130人的研究数据中得出部分药物的临床缓解率:西酞普兰为72.2%,氟西汀为60.5%,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为60.5%,帕罗西汀为52.4%,舒必利为46.4%, 米氮平为4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无严重不良反应。
此次建议:小剂量神经调节剂可作为难治性FD或合并焦虑、抑郁FD患者的选择,结合患者心理障碍症状及FD临床亚型特异性选择神经调节剂。





更新要点六:心理治疗有助于FD的症状减轻和生活质量改善,可作为FD的辅助治疗。(中等质量,条件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FD属于肠-脑互动异常疾病。新指南提出心理治疗具体疗法,心理治疗方式包括:瑜伽、冥想、认知行为治疗及催眠疗法。随机对照实验提示: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针对FD的症状应对技巧学习和训练3个月,得到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FD的患者,整个疗效持续治疗后6个月。

开放性研究指出:自我催眠治疗3个月(2次/周),68%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因此共识建议:对于有意愿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可建议将这部分群体将心理治疗作为辅导治疗。





更新要点七:针刺穴位疗法对改善FD有一定疗效(中等质量,弱推荐,陈述同意率:85%)
现阶段我国针刺治疗循证较少,曾有一项542例FD患者实验提示:与假针刺对比,普通针刺虽然可以改善FD患者症状评分、抑郁评分表等,但与临床药物实验对比,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未十分明确,仍有待继续研究。


难治性FD新定义


对难治性FD提出了规范定义。也对难治性FD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更新要点一:提出了更为规范的难治性FD定义(中等质量,条件推荐,陈述同意率:94%)
难治性FD既往无统一定义,此次本共识规范难治性FD定义。现有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PPI、促动力治疗、根除HP等治疗至少8周仍无改善的患者定义为难治性FD。现阶段仍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及研究,关于FD治疗多长时间方可诊断为难治性FD目前未有证据。本共识考虑到FD的常规治疗一般为8周,也因此将难治性FD的治疗时间定义为8周。





更新要点二:对于难治性FD,需进一步进行检查及评估明确导致FD的原因(中等质量,条件推荐,陈述同意率:97%)
影响难治性FD的疗效因素很多,包括:是否常规治疗、是否按疗程治疗、患者依从性等因素。在是否需进一步评估病因时,需优先排除上述因素。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至少两种药物治疗方案(抑酸药、PPI、促胃肠动力药或HP根除药物等)无效的难治性FD患者,分析其饮食习惯,发现PDS患者症状与甜食、产气食物等相关。目前多项研究仍提示难治性FD病因不明,仍需继续研究寻找原因。

FD症状常常与胃轻瘫症状相互重叠,胃轻瘫多表现为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但存在有客观胃排空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