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科普]食物中导致龋齿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yygltj 2023-09-14

作者: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林伟远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发生颜色、形态和质地的改变,是由于口腔里的某些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酸而逐渐产生的。龋坏早期一般没有疼痛不适的感觉,只有在医生检查时才可发现牙面上有黑点或白斑,进一步发展就可形成龋洞,在吃东西时食物容易嵌塞在龋洞中,遇酸、甜、冷、热等刺激时会感到疼痛不适,在发展到深龋时遇到冷、热刺激会出现更为强烈的疼痛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牙体破坏变成残根、残冠,还可能导致牙齿丧失,造成咀嚼困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龋病(俗称虫牙或蛀牙)和牙周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两种最常见的疾病。

图片

龋齿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1、口腔细菌的作用:口腔中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产酸,使牙齿被腐蚀、软化、脱钙,牙齿脱钙后,便慢慢形成龋洞。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大量的细菌、细菌间的物质、少量的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食物残渣等组成。
2、食物:糖类是产生龋齿的必要条件。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含有蔗糖的食物,可使牙面的菌斑增多,其中致龋链球菌将大量增加。
3、宿主的抵抗力:宿主的抵抗力对龋齿发生有明显影响。肌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肌体的内在因素可影响龋齿的发生。在机体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缺乏时,会更容易发生龋齿。其他因素比如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都对龋齿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4、时间:从牙面上清除所有附着物,到获得性膜开始产生;从获得性膜附着到菌斑形成;从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到釉质脱矿等过程均需要一定时间。龋齿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
食物中导致龋齿的罪魁祸首是食物中的糖类,特别是蔗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生的有机酸可促进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日常饮食中,淀粉的初级形态是馒头、米饭等固态的食物,经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变成双糖,双糖再经过转化糖酶的水解作用变成单糖。单糖在⼝腔细菌的作用下生成酸类,会对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形成腐蚀,从而对牙体硬组织产生破坏作用。碳水化合物中的蔗糖最容易导致龋齿,此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乳糖也容易导致龋齿。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能够提供给细菌大量的能量,又会通过细菌的代谢作用产生一些有机酸和酸性物质长期的停留在牙齿的表面,进而对牙釉质产生损坏,从而形成龋齿。蔗糖消耗量大的国家龋病发病状况较为严重,有动物实验证明:蔗糖及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必须通过牙菌斑这一特定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刷牙及配合使用药物抑制、清除牙菌斑,来降低龋齿发生率。喜欢喝碳酸饮料、吃饼干、甜点等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个体龋齿发病率较高,而对于喜欢吃肉类、水果、蔬菜等纤维类食物的个体,龋齿发病率则比较低下,这是因为纤维类食物需要更多的咀嚼,在咀嚼过程中会对牙齿产生一定的擦洗清洁作用,此外粗制食物不易附着在牙面,因此有一定的抗龋能力,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甜食少吃零食,或者吃完之后要漱口,就是避免糖在口腔里面持久时间越短越好,来保护牙齿健康。
保持口腔清洁,控制细菌生长,做到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定期检查,合理膳食,避免高糖饮食,多吃瓜果和蔬菜,不在睡前吃零食。发现龋齿要尽早治疗,防止病变继续发展。在早期发现龋齿时进行治疗,通过牙齿填充术即可实现痊愈,恢复牙齿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而当牙齿龋坏较为严重时,则可能需要进行拔牙治疗,以防止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大家如果发现有龋齿问题,一定要尽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拖!(2023-8-17-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