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这座城市的缘分

 余一梦2005 2023-09-14 发布于湖北

◎文/图  刘远芳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1037—1101)在湖州知州任上遭御史弹劾,奏其谢恩表及诗文中暗藏讥刺朝政之语,被逮系狱,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此即所谓“乌台诗案。苏轼130多天,因大臣疏救,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仍为团练副使。他于当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赴汝州之任。

算起来,苏轼在黄州待了5个年头,实际是大约四年零两个月。

在黄州的四年多,苏轼多了一个“东坡”名号,人生境界实现了升华,逐渐成为光耀中华文学史、文化史乃至文明史的“大写的人”,成为中国士人的精神领袖。

苏轼初到黄州,度过最初的消沉期,便调适了心态,逐渐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和精神两方面的艰难困厄。除了若干生死不渝的老友,又在当地结交了一些朋友,这些旧友新朋伴随他的沦落生涯,温暖了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时光。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苏轼与黄石(时称兴国军)的若干朋友的故事,讲一讲他与黄石的缘分

|黄石磁湖

苏轼在黄州期间,往最多的江南人氏是王氏兄弟。苏轼的伯父苏涣凤州司法任上,得四川同乡、凤州太守王蒙正赏识两家偶有往来,算是旧交。景祐四年(1037),王氏全家移居武昌今鄂州,下同)王蒙正长子王齐雄居县城,次子王齐愈、三子王齐万居城东三十里之车湖刘郎洑,黄州隔江相望。苏抵达黄州才十余天,王氏兄弟便过江问候。其后四年间,苏轼与王氏相过殆百数堪称密友。

除王氏外,苏轼在江南的朋友中,联系较多者,可能首推磁湖程氏。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多次到江南旅行访友。自黄州过江至大冶,走水路较便利。水路有两条。一是磁湖东与长江相通,在湖西上岸,可直达大冶北。

走磁湖,绕不开程氏。明嘉靖《大冶县志·人品志》载:“程师德,本县人,有才学善行不求仕。苏轼尝与之游,家多轼墨迹。”康熙《大冶县志》所载亦同,惟补充云“乡贤祠作陈”。这一补充可能源自南宋文学家王质《东坡先生祠堂记》,但陈氏实为程氏之误。

程师德程叔良之孙。程叔良原籍金陵,南唐归宋后,其父移家磁湖,请旨接管大冶地区的铁矿经营事业,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铁冶大户。程叔良承继父亲基业,成为磁湖铁务的管领者,并在朝廷和地方建立了广泛的朋友圈(女婿蔡高之兄蔡襄是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在磁湖建设迎宾馆、全真亭、清风阁、安流亭等亭台楼阁,常邀高官名流来磁湖休游观光。可以说,程氏是开发磁湖第一人。孔子四十七代孙、曾任宣州、洪州知州的孔武仲(1042—1097)尝至磁湖游览,有《磁湖安流亭》诗云:

怪石倚洪流,朱栏截荒磴。

来窥空旷野,喜值波澜定。

涵虚无边里,见底皆渌净。

磁湖万家会,华阁相辉映。

双峰引西洑,控带浮郭盛。

乃知一聚落,富庶亦有命。

今久贫,豪右盖已病。

忆初缔造人,有力如卓郑。

瑰材照密石,岁久尚鲜莹。

俯仰正忘归,白日动明镜。

风顺当进帆,徘徊寄孤咏。

如果此诗所言不差,则磁湖曾经很繁华,可是到苏轼莅临之际,已经变得没落了。富不过三代,程家也不例外。程师德为巨室之后,亲历世代之变,故淡看功名,隐居不仕,而乐与名流相往来。他一人之手,就藏有多幅苏轼墨迹,可见交情非同一般苏轼应该是磁湖的常客

|大冶桃花嘴

另一条水路是湋源湖(即今大冶湖)。自长江入湋源口,一路乘舟西行,可达大冶县城,经墈头继续西行。铜绿山以西两座小山南北夹峙。北曰桃花嘴,以其地多桃树者名;南曰鸡冠嘴,以其山形似鸡冠得名。至此湖面收窄,乘舟西向,可达洪滨桥(在今大冶陈贵镇境内)以西

桃花嘴又称桃花渡,为船码头所在,或许其地土质异于他处,所之茶尤,人称桃花茶。

苏轼本是识茶名家,创作众多与茶有关的诗词文赋,其中涉茶诗就有80余首名诗名句颇多如其脍炙人口《望江南·超然台作》有句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有句云:“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苏东坡交友,三教九流不拘一格,正如其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曾亲至农家品尝桃花茶,印象深刻此后一再经行桃花嘴,复与当地民人往来,那些佚茶农,自然也是他的朋友。

元丰四年(1081),苏轼寓居黄州临皋亭,谋得一块废弃的营地,垦荒种植以自给。他将其地命名为东坡次年筑雪堂,号东坡居士。雪堂落成前后,他再赴大冶,向桃花嘴民家讨几棵茶,种在东坡雪堂之前,并写下《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牛羊烦呵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苏轼将茶的种植历史、茶的功能、自己对茶的喜爱,尤其是对桃花茶的呵护和期待,在诗中一一呈现,并且还大发感慨:时日流逝,人生易老,他日我不在了,而这桃花茶还在,人们再来雪堂品茶,还会记得我这个落魄之人

链接:

苏东坡与桃花茶

半年世纪后,陆游的老师、诗人张几诗云:公如不厌过从数,但煮东坡所种茶。”这“东坡所种茶”,指的就是桃花茶。

元丰七年(1084)三月,朝廷下诏,苏轼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所谓量移,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平调距京城较近的地任职。苏轼恩量移,少不了众多大臣的关心和帮助,其中尤有力者,是他的好友黄庭坚和黄的舅舅李常。

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月,李常转齐州太守,苏辙在其下任事一年左右李常对苏氏兄弟颇为赏识,因而也屡加爱护苏轼谪居黄州时,李常任吏部尚书,屡次提请用苏轼,为当事所阻。神宗曰:“苏轼累出居思咎,阅历资深,人才难得,不忍终弃。”苏轼乃得量移汝州。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载:“元丰中,轼系御史台狱,上本无意深罪之……遂薄其罪,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然上每怜之。一日,语执政曰:'国史大事,朕欲俾苏轼成之。’……于是卒出手札,徙轼汝州。”

|阳新银山石刻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上书为兄长说情,忤执政意,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苏轼此番遇赦东还,打算先去看望弟弟,再到汝州赴任。时任兴国军知军杨绘得悉苏轼将要离黄东下,便委托州学生员李翔到黄州邀请苏轼路过时赴兴国一行。

四月一日那天,苏轼在雪堂与诸友朋话别。恰好李翔赶到,他便自己在黄州最后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书写,赠与李翔。其词云: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李翔为青年才俊,非常仰慕苏轼,此前曾至黄州拜会,并向其学诗,苏轼对他也颇为赏识。今得先生亲笔赐墨,欢喜何如!他视为至宝,轻易不肯示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王之道《相山集》载《跋李仲览所藏东坡<满庭芳>法帖》:“吾观李公仲览之从先生游,初非有求,徒以慕先生之高风,乃至于此。想其心固断之天地,质之鬼神,正复以此获罪上下无所憾恨者,是岂小丈夫之所为哉?先生喜公诗,至谓'气节刚迈,读之使人肃然自失’。逮其还朝,……又书异时黄冈所制长短句以遗公。公之于先生亦至矣,而先生之所以待公盖不薄也。”王之道有幸从李翔处亲见苏轼墨宝,即为之题跋,追忆前贤旧事,表达歆慕之情。

苏轼四月一日当天并未离开黄州。此后几天,他为潘大临、潘大观兄弟之请,前后《赤壁赋和陶潜《归去来辞》,潘要求作小楷以刻石,颇费工夫。四月六日应黄州安国寺僧继连之请作《黄州安国寺记》。盘桓数日,终于告别黄州,渡江至武昌,回望东坡,闻黄州鼓角,凄然泣下

武昌与王齐愈等友人小聚几日,苏轼便沿江东下赴兴国军舟至大冶磁湖,复上岸逗留。

苏轼在磁湖与吴子上兄弟晤。吴氏兄弟的家并不在大冶,或许是专为会晤苏轼而至此等候。

苏吴两家也是世交。吴中复(1011—1078),字仲庶,兴国军永兴县双迁里(今属通山洪港)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书法家。累任江宁府、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等处知军(知府)。《宋史》卷三二二有传。吴中复对苏轼父亲苏洵有荐举之恩,苏轼之伯父与吴中复为同榜进士,而苏轼与吴中复之子吴子上为同榜进士。这次湖上相见,吴子上出苏手迹相示,苏轼,泫然泣下为之题跋,以纪两家因缘。

苏轼与好友陈慥等人离开磁湖,乘船抵达兴国军治杨绘、李翔等师友早在城外迎候

杨绘(1027—1088),字元素,号无为子。汉州绵竹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立朝正直,知无不为。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与苏轼为四川同乡,且政见相近,以反对新法罢官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杨绘为其送行。饯别之际,苏轼作《醉落魄》词一首送给杨绘,其词云: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同年七月,杨元素接替陈襄出任杭州知州,成为苏轼的上级。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府,杨绘在杭州城南沙河塘设宴,为苏轼饯行,并作《南乡子》词赠之,苏轼以词奉答,词云: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此次离别,苏轼虽有感伤,更多的却是豪迈振作,他还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以不负胸中才学。词中,他将杨绘比为晋代名臣羊祜,对其功业与品行给予高度评价。

|阳新枫林坡山

兜兜转转,如今苏轼与杨绘又一次在他乡聚首,而又即将分别,这实在令人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杨绘设宴,为苏轼接风洗尘,宾主尽欢。稍事休息,苏轼在杨绘、李翔等人的陪同下考察学宫,应邀学宫所藏唐狄梁公仁杰)仲淹所撰文章,杨绘着人刻石。此碑集狄之忠、范之文、苏之书,人称三绝碑

苏轼回朝不久,宋哲宗即位任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杨绘得信,寄诗对老友表示祝贺,诗云:

仙舟游漾霅溪风,三奏琵琶一舰红。

闻望喜传新政异,梦魂犹忆旧欢同。

二南籍里知谁在,六客堂中已半空。

细问人间为宰相,争如愿住水晶宫。

回头再说苏轼的兴国之旅。他头天会友人、访学宫,次日至银山游。银山在州治西北十五里,山有银矿,以是得名。有长寿观、乳公泉、云谷、风穴诸胜景苏东坡地方士人之请,书“铁壁”二大字,州人刻于银山石壁,至今尚存。在兴国州城逗留期间,苏轼还曾访问当地居民,不少人见过他。三十年后,一老妪回忆当年的情形说:

(苏轼)修躯,黧面,衣短绿衫,才及膝,曳杖,谒士民家无择,每微醉辄浪适。相迎曰“苏学士来”,来则呼纸作字,无多;饮少已倾斜,高歌,不甚着调;薄睡即醒。书一士人家壁云“惟陈季常不肯去,要至庐山而返,若为山神留住,必怒我”;书一民家户云“借得西寺《法华经》,其僧欲见遗,吾云汝须得,我不须得”,今传富川。

苏轼回到京师,犹不忘兴国风物,曾写信给李翔说:“都下全无佳思坐念公家,水轩蒲莲,岂可复见留恋之意,显而易见。

与苏轼别后之次年(1085),李翔考中进士。为纪念先生,他将州城中苏轼走过的一座桥更名为怀坡桥,并主持修建怀坡阁,画苏轼像于阁中,供人瞻仰。南宋状元王十朋过兴国军时,曾作《题怀坡阁赠王景文国正名质》诗,表达对富川(今阳新)山水的喜爱和对苏轼、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等前贤的景仰,其诗云:

穷途喜见富川波,已觉兹行所得多。

杭颍西湖堪鼎足,兼怀六一与东坡。

|枫林“石田古驿”景区

第三日,苏轼一行离开州城,经驿道往筠州会胞弟苏辙。途中登兴国碧云山,与友人闲聊,偶感于平生因言获罪,便着人清扫石壁,题诗一首云:

山中石广金银少,世上人稠君子稀。

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

因苏轼此次偶然登攀,州人遂将碧云山更名为坡山,将山间一处自然石景命名为苏学士洗墨池,又将其山所产茶命名为坡山凤髓。他地百姓心中地位于此见一斑。

苏轼一行过碧云山,经兴教里石田驿(在今枫林镇境内),继续南行二十五里,眼看天色向晚,不辨道路,便借宿于驿道附近山村的一户人家。有七律一首纪途中所见所感,诗云: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苏轼诗中溪上青山三百叠之句,当地人便将一座山命名为百叠山。诗题中出现的石田驿,其后又出现在王十朋的诗中。南宋乾道元年(1165)七月,王十朋由饶州知州移任夔州知州。他由鄱阳湖北上,舟行至江州,改为陆行,过金城观和永城驿,经兴国军、大冶县至武昌县,改乘大船逆江西上。他在兴国、大冶境内,作诗近20首。其《昨日饭金城观今日饭石田驿》诗云:

城纵是金非愿得,田虽有石尚堪耕。

欲随秋雁荡中去,却向杜鹃啼处行。

王十朋推测,石田驿因其地田中多石而得名。

沧桑变幻,驿站久废,遗迹杳不可但或许是出于对苏轼的景仰吧,他离开枫林九百三十年后,当地人建起了名为“石田古驿”的景区。笔者尝二至其地,虽无可凭吊,却不能不临流惆怅,追怀远去的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三者俱全者,凤毛麟角,苏轼是其中之一。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千年了,但他的气节风范、文章诗赋、遗闻逸事恒久流传;他与黄石的这段缘分,也会被这里的山水和人民永远铭记。

(本文原载《黄石日报》2023年9月14日第5版)

 ——更多传奇,欢迎阅读——    

最美黄石,看这里!

没有他,就没有黄石

罗姓传奇

这首歌,火了1200年!

曾国藩改变湖南,他改变湖北

刘继盛: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

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

感谢转发分享,欢迎留言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