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济学姐给B站设计"造梦工厂",将工业遗址打造为流量时代下的新世代产业园!

 LAC_STUDIO 2023-09-14 发布于浙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土地的高速开发,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并逐步向城市边缘扩张,内城亦同时被迅速重整,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城市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也意味着,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在需求变化下,通过对旧建筑物进行整体改造、包装定位、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赋予存量物业新的价值和用途

在上海杨浦滨江地区,就有这样一块空间进入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之中,接下来小编将带领大家走进上海杨浦,看看来自同济大学的袁同学和她的组员们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作品


背景介绍


QUESTION 1
请问能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该项目的设计背景吗?

本课题基地位于杨浦滨江地区,属于面对黄浦江的第一层级的滨江空间;整个基地位于滨江工业遗产带上,基地内存留着电厂辅机厂、慎昌洋行旧址、电厂辅机厂东厂房等历史保护建筑。在新一轮的杨浦滨江城市更新中,此基地被规划为哔哩哔哩(B站)新世代产业园。本课题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新文化——如何理解B站背后的文化趋势和内涵;滨水区——如何创造高能级空间节点(园区)来激发滨水城区活力;工业遗址——如何充分理解与延续场地的历史记忆。

QUESTION 2
请问针对该项目你们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背景知识搜集,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该区域的历史故事呢?

在拿到项目基地的时候,我们便决定从滨江南段工业文脉出发进行树状的背景知识搜集整理。我们了解到锈带上的工业遗产是杨浦滨江的集体记忆,而城市复兴的理想又提出了转型的需求。杨浦区规划制订了共享品质生活,共筑文化之魂,共建公园城市的总目标。落实到滨江南段的控规上,杨浦区政府的规划也已经给出了解决此地区的规划方法:

(1) 梳理城市交通格局,提高交通效率

(2) 推动工业遗产再生,形成可阅读的城市文脉

(3) 建设垂江绿轴和节点,提高滨江绿带渗透性

(4) 引入“新工业”代表企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通过振兴经济,交融文化,涵养生态三位一体,构筑杨浦滨江城市复兴之梦

▲ 基地背景分析:杨浦滨江南端的历史发展及城市规划(作者自绘)

 杨浦滨江南端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作者自绘)

QUESTION 3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背景资料搜集,你们决定从哪一方面作为你们的项目切入点呢?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我们从杨浦区的区域规划总目标入手,得出这个地区的城市发展策略是“以旧焕新”:旧的工厂被置换为新世代的工厂——各类新兴互联网企业;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新时代工厂”这一入题点:从造物的旧工厂,到造梦的新工厂

 杨浦滨江南段城市更新策略(作者改绘)


概念提出


QUESTION 4
请问“造梦工厂”,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城市之梦呢?

我们认为新时代数字工厂哔哩哔哩产业园应当引领杨浦滨江“以旧焕新”的城市复兴之梦。于是我们把b站产业园主题定义为造梦工厂——而b站所造的梦是一种有关娱乐的梦境,UP主将各种文化加工生产出的娱乐内容上传发表,迅速流传,并再次成为潮流。这个生产循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  

于是我们关心在线上经济时代背景下,这种娱乐内容的线下生产空间怎样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们分别就产业生态和up主生态两方面进行研究。  

1)首先我们研究了造梦工厂的产业生态,并确定了造梦工厂的生产端→销售端→服务端的各个车间。  

2)其次研究up主生态。通过对生产内容与生产关系分类,绘制了up主的用户画像。通过b站UP主视频筛查,研究不同类别的up主的生产空间类型。第二种用户画像思路是研究生产者与b站关系,以及需要的服务和生产空间。

 概念生成图解+up主用户画像研究



方案深化—城市设计

QUESTION 5
针对造梦工厂的城市规划设计,提出的设计策略是什么呢?这些策略分别出于哪些角度的思考?

经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三个城市设计策

1) 分层的开放。即依次从公共服务到B站管理车间,开放程度递减。

2) 交织的功能。我们将部分生产车间与其他功能交织,提高交流和服务效率。

3) 联通的交通网络。通过游览路径以及办公路径串联功能组团。

最后落实三个城市设计策略,就形成了功能拓扑图解。之后,制定了具体的城市设计导则。包括交通节点、道路设计导则,公共空间开放系统、共享空间导则,功能分布、建筑形态导则等等。

我们的总体策略分别从产业园区功能城市及园区内部交通、以及城市公共空间这三个主要的角度切入,规划整个产业园的四个地块。

 城市设计导则的总体策略及图解

QUESTION 6
面对这些抽象的城市设计导则,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项目具体的设计手段是什么?这些设计手段分别改善了城市环境中现存的哪些问题?

我们主要的参考对象是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及各类规划文件,通过学习全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设计案例,我们规定了具体的公共空间、安全街道、智慧街道等方面的设计导引

例如,在街道设计导则中,我们就规定了对于慢行道路和快行道路有着不同的建筑退界;我们鼓励慢行街道流出更多的外摆摊位,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街道空间。针对场地内的交通轨道站点出入口,我们设计了独立的交通站点出入口与跟建筑相连接的交通站点出入口,目的是为了分散人流,解决场地内的公共交通问题,并且将公共交通站点出入口与建筑的地下空间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交通站点导则、地下空间设计导则(作者自绘)

 公共空间导则、内部交通导则、安全街道导则(作者自绘)

QUESTION 7
基于基地中现存的历史建筑,你们是如何解决城市新旧关系的?

我们评估了场地内现有历史保护建筑的历史价值,主要参考了一些设计院的专门研究。并且认为场地东侧的历史建筑立面保护价值远远大于西侧的历史保护建筑,因此我们规定了加建建筑的位置和范围,并且鼓励场地内设计地景建筑,用更低调的手法处理

从我们的设计效果图中也可以看到新建建筑中间的裂缝延伸到地下空间,地上的加建办公区与历史建筑材料拉开极大的对比

 历史建筑新老加建之间的关系(作者自绘)

QUESTION 8
相较于传统产业园规划设计,你认为你们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有哪些方面的改善提升?

最大的区别根本上在于我们提出的三个城市设计策略。

首先,传统产业园的功能区划分布较为清晰,而我们的哔哩哔哩新时代产业园提倡将功能混合交织,目的是为了加强签约up主和野生up主与B站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我们的整个产业园区同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全城市的全体市民开放;那么这个产业园区就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办公型园区,同时也成为了线上经济转化为线下经济,引领流量、塑造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并且整个产业园区是分层级向外开放的,包括B站办公的不开放区域,半开放的up主生产孵化园以及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最后,为了更好的将整个产业园融入到城市生活以及整个杨浦滨江空间的升级中,我们还设计了整个联通的交通网络,通过内部跟外部不同层级的交通,串联起了整个园区内外不同的功能。

 分层级、分时段开放的园区和交织的功能

 产业园内功能分布总体导则


方案深化—建筑设计
QUESTION 9
当项目尺度缩小到建筑尺度之后,针对建筑形态,你们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首先肯定是根据各种指标的要求,按照建筑面积生成了一些体量;随后我们根据城市设计导则中规定出来的一些规范,比如说建筑退界,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体量的控制,鼓励建造地景建筑,鼓励在特定地块建造双塔……由前期我们已经规定好的各种导则,我们就生成了一个引导性的城市设计形态。作为一个引导性的城市设计,我们不规定设计好的建筑一定长成这个样子;但它可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筑体量、空间氛围的引导性导则。随后,在这个引导性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各自划分地块,完成了个人的建筑设计

▲ 建筑体量及高度控制

▲ 引导性城市设计形态

QUESTION 10
在整个产业园区建筑设计中,除历史建筑外,你们又将整个园区划分成3组不同的建筑组团—创意山谷、地壳运动、孵化积木,请问这3组建筑有何区别与联系?

这三组建筑共同构成了整个产业园,然而每个地块每一组建筑组团在产业园中承担的角色和定位各不相,但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空间也设置了一些连接和渗透的空间节点

比如在这个产业园中有一座双塔,其中的小塔楼的塔楼和它的裙楼是分开设计的——裙楼由孵化积木建筑组团设计,而小塔楼则归创意山谷组团——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很有趣的空间,两个不同的组团交接处,我们设置了一个下沉广场,用这样一个下沉广场连接起了不同的功能,它也成为了场地内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 由左到右依次是创意山谷、地壳运动、孵化积木

QUESTION 11
能否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组建筑的设计亮点,以及其在整个园区设计中所分别扮演的角色定位?

「 创意山谷 」

第一部分是产业园的“创意山谷”,是一个创意办公的综合体。横跨了N5、N6两个地块,包括一个办公综合体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副塔楼;他们的高度、体量、城市关系已在前期城市设计导则中确定。根据 “功能交织”导则,这里混合了50%管理办公功能,40%左右的创意生产工作室,以及部分商业和商住两用房。

▲ 创意山谷图纸

不同的角色对这栋建筑有着不同需求:它在产业园中的定位是一个管理办公、创意生产和公共服务综合的“生产发动机”;而游客和消费者则期待这里是可漫游、可打卡的有趣的公共空间;员工则需要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办公楼。

由此,产生了“创意山谷”概念,不同的功能和人群在此交汇

▲ 功能需求图解

第一步,就是对由指标需求和城市设计生成的标准体量进行操作,切割出垂江方向的视线通廊;将建筑由空中连廊连接。

然后将功能交织,再根据钢结构柱距确定体量单元,形成跌落的山谷。然后是屋顶绿化!引入楼板!调整体量!最后引入与城市的关系:室外大台阶、入口、天桥;置入一套漫游体验路径,再置入一些打卡点“引流”。↑

▲ “创意山谷”生成图解

平面上不仅是功能的并置;而是置入具体的公共服务、灵活办公等过渡空间,充分融合。在剖面上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功能组团打散,由底层到顶层分别是商业、b站原创生产、管理办公部门,中间交织着公共服务。依照如上的逻辑,组织起了混合的功能。交通上,建筑内部的核心筒串联起了垂直交通,公共服务空间组织起了内部水平交通;而外部形成了完整的游客漫游路径,为了最大限度的解放内部空间,采用了全钢结构框架。从屋顶平台及环形的步道,可以俯瞰江景和整个产业园。根据之前的平面策略,排布平面图;每层的平面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和特点灵活多变;功能交织。

中间层是整个b站的原创生产核心,包括动画、影视剧、综艺、纪录片制作中心;顶层是各部门的办公管理,以及食堂、健身房、会议中心等。

▲ “创意山谷”功能拓扑关系图

整个建筑与城市空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保留了城市设计中的通廊;南侧的开放空间,形成了小广场和舒适的步行街。建筑既互相连接又留出了城市的视线透气口;剖面由通高中庭和垂直交通上下串联,其中的大空间均为公共服务;进入建筑内部,黄色廊桥内的共享空间;

▲ “创意山谷”效果图

最后是共享开放的室外露台不仅 为游客提供漫游的路径,更为员工和up主提供舒适绿色的休憩空间。

▲ “创意山谷”开放露台

「 地壳运动 」

第二部分是n3、n4地块地壳运动:商业文化展示区。概念来源于“造梦工厂”希望提高产业园区展示性和公共性。地壳分裂扩大造梦工厂的展示面,创造更多流线。地壳推挤行成地表和建筑的起伏,呼应城市关系

▲ “地壳运动”图纸

在剖面上,首先分裂体量,形成多核心的塔楼和数个活力节点,再通过推挤形成起伏的屋顶流线和地下公共通道,过渡到滨江绿带。根据城市设计导则设计了街区式商业的路网和广场,形成公共空间的认知地图。

▲ “地壳运动”生成图解

下一步深化下沉商业空间设计。绿色廊道是南侧滨江地块绿地的延伸。增加公共空间层次,让建筑灰空间尺度亲人。

▲ 宁武南路街景图

▲ 半地下商业街建筑灰空间效果图

下沉商业街区向城市开放,鼓励市民漫游进入

▲ 向城市开放的下沉商业街区

两个地块内策划了电竞,漫画,舞台剧等功能。历史建筑植入了漫展和漫画学院功能,并加建了策展办公区。

▲ “地壳运动”功能分布图解

▲ 塔楼下方的下沉广场的效果图

▲ 裙楼体量与历史建筑通过地下通道产生连贯的垂江公共空间

▲ 历史建筑内部改造为室内漫展区,提高了大跨结构的存在感

「 孵化积木 」

第三部分是南部滨江N6地块的Up主孵化园以及商业综合体设计。这一部分的销售车间与生产车间通过内部的高效连接,实现了线上文化消费的高程度商业变现。在城市设计中,下沉广场以及公共空间的导则将地块分为不同的区域

▲ “孵化积木”图纸

通过对场景式商业和MCN网红打造公司的研究,确定了地块内的具体功能。最后,引入两个关键的设计策略:模块化以及共享层,形成建筑形态

▲ 孵化园在产业园中的定位

▲ 功能分区与指标

首先,通过归纳B站的视频分区,形成了五个模块主题。

▲ 商业模块主题

将模块置入场地,考虑商业空间与下沉广场、慢行街道的关系

 
▲ 模块设计重点

结合主题与场地,形成B站特色的商业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体验,为Up主提供内容展示窗口。

▲ B站特色商业

▲ 慢性道路中段小广场的活动效果图 / 下沉广场的半鸟瞰

由于Up主孵化园对外租赁,我们设计了不同尺寸的空间,以形成更新快、分区明确的租赁办公园区。通过公共通道与柱网的切割,形成四个组团,并围合形成公共空间。

▲ Up主孵化园模块分析

作为出租给野生up主的工作室,使用者共同需求的拍摄场景与会客休憩空间可以共享给所有工作室。因此将所有的共享功能置入共享层,并通过垂直交通串联各层工作室。

▲ Up主孵化园功能分区

▲ 共享层重点设计区的室内效果图

▲ 共享层方便人流穿越地块

为促进滨江景观渗透,被更多人享受,3层的连通平台为市民提供24小时开放的景观与漫游道路。

▲ 3层连通平台

最后,回到整个产业园区的层面,建筑设计完成后大致遵循了最初城市设计导则中的各个指标,创造出了不同的街道氛围。

 “孵化积木”鸟瞰效果图

规定为慢行道路的杨浦路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力街景;规定为快速通行的宁武南路则高效便捷;而滨江安浦路上,调整绿化指标后,空间格局更加疏朗

 杨浦路街景效果图

 宁武南路街景效果图

 滨江安浦路街景效果图

总结
QUESTION 12
通过此次设计你学习到了什么,如果学弟学妹们同样遇到了相同类型复杂城市+建筑设计问题,请问你能否给他们一些解题思路方面的建议呢?

对于一个复杂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来说,具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或许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是一个城市设计的总目标和总体愿景。由这些总目标可以得出城市设计的根本策略。并且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前期制定的城市设计策略和导则,贯彻最初的城市设计愿景和构想

随后进入到建筑设计阶段,则能够更加清晰的明白具体的建筑在地块中、在区域内承担的角色和地位,于是也就方便根据具体的功能定位和城市空间的环境条件来制定建筑设计的概念。

只要抓住最根本的逻辑,从最初指定的目标愿景入手,就能一步一步从城市层级推演到具体的建筑空间上;防止设计变得过于细碎,失去重点

图文来源 / Jiayue Yuan,Qingyi Zhang,Yuting Zhu

编 / 金小小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介绍|

在图纸和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背后,是什么支撑了设计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哪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你在做这个项目时候有哪些地方借鉴了别的建筑师 / 建筑项目,谁更值得学习?个人风格是如何养成的?…… 基于大家对于那些项目的好奇心,LAC STUDIO特地推出【优秀项目集合地】栏目!选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的作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大神在线回答我们的提

▲ 戳上方图片链接查看【优秀项目集合地】其他优秀项目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