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莫做亏心事,身之主宰便是心

 彭允好 2023-09-14 发布于河南

古书云:人为万物之灵,心为一身之主。天地生万物,或为土石,或为草木,或为鱼虫,或为鸟兽,只有人得到天地赋予的灵性、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于天人相合相应中,敬天法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建立起人类社会所独有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等人文体系,使人类懂得分善恶、知廉耻、明是非、辨美丑,从而约束和端正人类自身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

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接受外界信息,产生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的指挥中枢。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灵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内经诠释》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焉,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神明出焉,心藏神,而主神明之用。”

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释道教及古圣先贤训诲,都将修心治心正心,视为修行悟道、出世入世、修齐治平的根本和基础。

《关圣帝君正心宝诰》云:“我奉(天)帝命巡行。深悯人心陷溺。或怀叵测。或任尖深。或似豺狼。或同蛇蝎。不知人灵万物。实惟心宰一身。下手功夫。当头要务。虞廷传精一。孔氏重操存。佛法曰明。道家曰贞。虽有殊途。原归一致。”

虞廷传精一即“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据《古文尚书·大禹谟》记载,虞氏舜帝在王廷上传位给大禹时,告诫大禹:人心危险难测,道心幽微难明,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偏不倚、诚恳勤勉地秉执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十六个字经过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儒家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经典圣训。因为整个传承过程是古圣人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称为“十六字心传”。

儒释道家对修心治心正心功夫极为看重。儒家讲“诚意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道养心”。儒释道三家虽然表述不同,各有千秋,却是殊途同归,归于一心。

关帝云:“福自心申。孽由心造。”人心正,一切皆正;人心直,一切皆直;人心善,一切皆善;人心安,一切皆安。人生本是无常,心安即是归处;人心本来无染,心正自然清宁。

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是忠实的关帝信仰者,为人“性秉钢坚,心贞冰洁”,廉洁正直,刚正不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的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弹劾权奸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依然忠贞不屈,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临刑前曾作绝命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夫人张氏性情忠烈不久后也殉夫而亡。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后人敬悯其忠义,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幅千古名联,便是出自杨继盛之手,成为后人宣扬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不朽教材,可谓“求仁得仁”的英雄榜样和道德典范。

杨继盛临终前曾留有一篇谕儿书,字字深情,句句血泪,读之令人怆然动容。信中说:“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

为人莫做亏心事,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修身、修行、修善、修德的唯一本源,只在修心。人之一生,欲知吉凶祸福,但问自心便知。心正则行正,心直则行直,心善则行善,心安则行安。今日种种因,明日种种果。一切因缘果报,善恶忠奸,都是从那一心一念发动起,便已预知了结果。

关帝云:“勉种心田。何羡南阡北陌。广培心地。不须虎踞龙蟠。急早回心。务期心得庶。我心实获。而帝心简在矣。”

清正身心,积善行德,坚守正的初心,直的本心,善的发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允执厥中,持之以恒,必然受福于天,所作必成。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