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全书》分类条文——阳明病无方证条文

 庆萌堂 2023-09-15 发布于安徽
​若非首次阅读该《仲景全书》分类条文系列篇,可直接跃至文中插图处阅读。

为便于理解,兹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按“六病”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类别进行整理并附以敝人理解,分为无方证条文和方证条文。

凡例:

1、凡条文前编号为今人对宋版赵开美本所编的序号,序号后标“*”者,为敝人建议熟背条文。

2、凡条文首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者,均源为仲景未“论广”之前的《伊尹汤液经》条文。

3、凡条文首冠以“伤寒”二字者,系張仲景《<伊尹汤液经>论广》条文。

4、凡条文首无题者,既非伊尹、亦非仲景所作,而是仲景遗论,载于《胎胪药录》,被王叔和录入。

5、凡以“问答”、“师曰”形式岀现者,皆王叔和文,其内容根据仲景遗论精神编入,其间不乏有王叔和私货。

6、凡条文中括号内内容,为敝人理解所附简注。

​阳明病无方证条文

凡疾病莫不由轻到重。轻者,“君之疾在腠理”,正邪分争在肌表关节及与自然界直接接触部位。重者,可致死,正邪分争在人体之极里,犹如皇城中宫之腹腔、胸腔、颅腔内。无论邪性如何皆具此演变规律。

张仲景作为杰岀经方传人,他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凡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固然正确但仅有上述之人体疾病表里演变规律不能尽释囊括实践中的诸多临床表现。他认为,在表和里之间,还有个缓冲地带,这就是第148条中之“半在里半外也”,即后之谓“半表半里证”。于是,他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扩展至九纲,在表、里部位之间增半表半里部位,而病性仍然是“非阴即阳”。三个部位,两个病性,合之,是为“六病”,此即《伤寒论》“六病”篇名“脉证并治”来历。同时,疾病在演变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并未改变,仍是由表而半表半里然后及里或直接由表及里。当然,不排除表而及里、表及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及里乃至表而半表半里及里等等诸多合并病证型,但辨“六病”为识百证之基础。百证者“百病”之同义,周身所有部位无论“外感”“内伤”皆可赅尽。

今依仲景辨证法,用排除表、里,而后半表半里的顺序,分类整理出《仲景全书》中有关里阳证之“阳明病”无方证条文。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自太阳病演变而来),脾约(无液助运)是也;正阳阳明者(为其人平素内热或嗜食辛辣热物),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自少阳病演变而来),(少阳病误)发汗(误)利小便已,胃{肠)中(干)燥烦(热)实(大便干),大便(困)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泛指胃肠道及整个消化和兼及中枢系统)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太过)、若(误)下、若(误)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缺少水份),因转阳明,(表现为)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里热)也。

182*、问曰:阳明病(是里热证,在胃肠道内的表现是“胃家实”)外证(相对于胃肠内而言,外在表现)云何?答曰:身热,(蒸)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胃家实之阳明)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人体同自然界所有物理一样),无所复传(到达顶点),始虽恶寒,二日自止(物极必反),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发汗不通透),因转属阳明(表证未除而演变为里热)也。伤寒发热无汗(表证),呕不能食(半表半里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乃蒸蒸汗岀之迹象),是转属阳明(由表证之无汗到半表半里之渐及消化系统再到蒸汗,刻下即是里热)也。

186*、伤寒三日(疾病正常演变规律是由表而半表半里及里,三级次序),阳明(里热)脉大(必有余之象)。

187、伤寒脉浮而缓(形似太阳中风证,而实则为津亏而无力抗争的表现),手足自温者(未至末梢循环障碍类征象),是为系在(归属于)太阴(里虚)。太阴者(里虚),(无力排泄生理垃圾)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致黄之物自尿道排出)。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人体生理排泄物有两大类,一类是液态物,如汗尿等含黄色素及毒素;另一类是固态物,如粪便亦含黄色素及毒素;此之大便硬为粪便及内毒素积聚),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里热)者,其人戢然(手足心、腋、腘等阴部及夜间睡中)微汗出(乃蒸汗)也。

189、阳明中风(形似阳明病从太阳中风证演变而来),(刻下诊见)口苦咽干(半表半里证),腹满(里证)微喘(表证),发热恶寒(表证),脉浮而紧(表证),(种种迹象表明,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兼有,而主要是表证明显、里证虽明显但不实,兼现半表半里证,宜与大青龙汤外发内清),若(误)下之,则腹满(非实而攻则虚满),小便难(非实而攻则致胃虚水谷不别)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系第189条“太阳中风”之释,即“阳明中风者”为形似“胃家实”但食纳正常);不能食,名中寒(胃虚有寒)。

191、阳明病(形似里热之“胃家实”),(但)若中寒者(胃虚停水),(则)不能食,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手足戢然汗出(同时又有里热存在),此(里位之阳明太阴合并病,系寒热错杂之证)欲作固瘕,必大便先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自太阳病转属阳明,里有热),欲食,(当)小便(利而)反不利,大便自调(无“胃家实”征象),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仍有表证),奄然发狂(瘀血征象),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停水之邪气)不胜谷气(汗生于谷之正气),与汗共并(分争),脉紧(分争激烈,正邪皆有余之象)则愈。

该条阐明,邪之侵入,由表及里,发热是正邪酣战的积极表现。多数情况下,热邪伤津耗液多致阳明病,少数情况下,人体正气不虚,蓄积体内血气(奄然发狂)、谷气(能食、欲食),与邪(客热于里)也可象表汗一样,“战汗”而解。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虽有里热证),(但)不能食(胃虚寒),攻其热必哕(时欲吐水泛酸)。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该条也是个阳明太阴合并病证型论述,即里位既有热又有寒的复杂证候,当祛热通便、温中化饮并施。

195、阳明病(有“胃家实”征象),脉迟(为不及之阴脉),食难用饱,饱(谷气催动正气)则微烦头眩(微热激动水饮上冲脑户),必小便难(津液链有障碍),此欲作谷疸(发黄之一种,人体黄色素不能正常排除)。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该条仍是个阳明太阴合并病证型论述,虽没有明显的寒热错杂表现,但有着明显正气不足的发黄倾向、津液链失常表现。

196、阳明病(有“胃家实”征象),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虽有热自内向外而逼但津虚不足),此以久虚故也(这个只能按“脾约”治疗,用麻仁丸润下之剂)。

197、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有热之象且热未随“利”去),二三日呕(少阳病)而咳(太阳病),手足厥者(热闭而厥),必苦头痛(热气上冲脑户);若不咳,不呕,手是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热性向上、热气上冲),不恶寒(正气不虚、热象明显),故能食(里有热且胃并不虚冷)而咳(仍兼微表证),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无表证),(热势不强)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乃温法,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之戒),额上微汗出(强汗而未致大汗伤津)而小便不利者(津液循环障碍),(热邪内郁)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太阳伤寒脉,邪有从汗而解趋势),必潮热(乃为战汗作准备),发作有时,但浮(而不紧)者(为正气不足之象),必盗汗出(虽汗而邪不去)。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自救)不欲咽(并非真正缺水)者,此必衄(乃热在血分)。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掌握津液运化情况),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将)出;今为小便(次)数(逐渐减)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肠道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邪有上逆之势),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下)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痞硬之人参证,乃虚证),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正气破防)死,利止者(实者去而虚者自守)愈。

该条又是个阳明太阴合并病证型的论述,里实而胃虚应慎攻,应寓守于攻,虽有“胃家实”宜温滋而润。

206、阳明病,面合赤色(怫郁在表,有汗解趋势),不可攻之,(若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目无津血濡养)谵语(热扰神明),喘满者(呼吸衰竭前驱期)死。不利者(不大便则里实上壅,不小便则津液枯竭)亦死。

211、发汗多(峻汗),重发汗(反复发汗)者,亡其阳(津液枯竭),谵语(里实),脉短者(无液行舟)死,脉自和者(津复舟可行)不死。

216、阳明病,下血(热伤血分)谵语(热扰神明)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而愈。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27、脉浮发热(表热),口干鼻燥(半表半里热),能食(里热)者衄(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皆热,未有不伤血的)。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黄,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宜大承气汤)。

245、脉阳(浮)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浮)脉实(紧),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脉浮(太过之象,主表主热)而芤(不及之象,主津血不足),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58、若脉数(热而有余之象)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湿、热类阳邪当随汗而去,不发黄),(刻下仍)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不也,于寒湿中求之。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会严重津亏),(脉当虚,今)脉反实者(脉证不符,为邪实而脏气无制;补之则助邪,泻之更伤正,无法治疗)死。

通读阳明病无方证条文,一知阳明病为里热证无疑;一知阳明病由何而来;一知在演变过程中邪性与体质的结合可有阳明太阴合并病证型;一知阳明病治疗要点是存津液、救津液,在局部则攻而不伤正,在全身则清而不留根;一知阳明病热邪当从何而解,其不解即是死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