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检监察十步讯问法(转载)

 言纪随 2023-09-15

内容来源:2020年3月25日,由阳光诚信联盟推出的《阳光公益云学堂》直播——《十步讯问法》 经授权转载阳光诚信联盟

原文题目:直播笔记丨10个步骤学会企业调查面谈

分享嘉宾:吴克利,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业务教育培训首任教官

一、讯问心理对抗模型

图片

二、十大心理对抗支点

图片

三、开场与应对

图片

四、实战应用
1、介入定位

开场介入是讯问开始的序幕,讯问开始后首先呈现出的是被讯问人的对抗行为表现,通常由两种表现:侥幸对抗和信念对抗。讯问人员应当尽快掌握被讯问人员的行为特征 ,为下一步选择 讯问的行为和方法做准备。

▶关心式介入:向被讯问人发出惋惜、同情的信息,让被讯问人员自己感悟。

▶讽刺式的介入:用比喻、夸张的语言对其言情进行揭露和批评。

▶行为分析式的介入:通过已知的涉案关系和行为进行逻辑关系分析,把不利于被讯问人的一面向其展示出来。

▶正话反说式的介入:利用与意思相反的话语来表达含义,以此缓解正面冲突的压力。

▶关注问题式的介入:直接从涉案关系的核心问题介入,尽快介入案件的核心和主题。

▶思想教育式的介入: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使其形成讯问所需要的观念,增加合作性。

▶证据暗示式的介入:在持有部分证据的情况下,讯问人员不要急于抛证据引证词。

证据只能得到该证据范围内的供述,而范围之外的则一无所获。讯问中需要能发挥现有证据的更大威力和作用,所以出示证据要带有迷惑性,采用带有暗示性的方法,让被讯问人知道讯问人员手中掌握证据,但其又不清楚证据的内容。

●开场定位:给被讯问人设定一个心理认知层面,帮助被讯问人确定认知范围,定位的目的是让被讯问知道犯罪事实已经暴露的认知,创建冲突与隐瞒的心理冲突压力场,建立转换对抗的心理起始点。

▶行为定位:这件事就是你做的?

▶认知定位:这件事对你非常不利?

▶结果定位:你已经没有退路?

▶关系定位:你今天为什么到这里来,想必你应该很清楚?

▶逻辑关系定位:我们为什么没有找其他人?

▶客观规律定位: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情节分析定位:此前你们互不相识,为什么这么帮忙?

▶客观存在定位:银行的存款是不会说谎的?

2、涉案关系

图片

3、否定堵退

●否定:否定被讯问人对自己违法犯罪的辩解,否认被讯问选择的抗审方法

▶直接阻止辩解

▶直接告知新的转换层面

▶通过确定行为实现

●堵退:堵住其退路,被讯问人的对抗是因其有退路为条件的,没有退路则会放弃对抗,退路宽窄和对抗激烈程度成正比。

▶反问式堵退

▶反驳式堵退

▶误区式堵退

▶趋利避害式堵退

不要与被讯问人发生正面冲突,只要发生冲突,讯问就会以失败而告终,无论被讯问人的否定多么不合常理,都不要表现出惊讶、愤怒或者直接否定,而是要表现出对被讯问的否定早有预料,一些都在询问人的掌控之中。

4、确认存在

经过否定堵退后,被讯问人选择谎言的谎言和退路被弱化,但是违法犯罪的必然联系还没有确认,对抗的心理支点仍然存在,就要进一步强化涉案关系的存在。

●错觉是讯问活动中最重要、关键的方法,离开错觉被调查人就不会说实话

产生错觉的内容:

▶讯问目标的错觉

▶对讯问人掌握证据的错觉

▶被讯问人对利害关系的错觉

▶对客观事实产生的错觉

5、涉案原因

●涉案原因:涉案行为的起因,是带来隐瞒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防卫意识的强弱不同造成改变对抗心理隐瞒的难易程度不同

与隐瞒涉案结果相比,涉案原因更易被被讯问人接受,原因不直接涉及直接的隐瞒行为,不太被讯问人重视,认为其危险性较小,因此比较容易参与进涉案原因的交流。将对隐瞒目标的结果转换到以原因为目标的对抗,满足隐瞒支点的位置后移,减低隐瞒心理强度,原因的恶性小于结果的恶性,引发的危险意识不同,心理行为的认识强度也不同。

图片

6、降低恶性

●恶性是被讯问人隐瞒违法犯罪事实的心理根源,恶性意识是主观心理意识和客观社会意识的综合反映。主观心理意识源于自我的人格属性,恶性的存在会给个人带来恶果,才有隐瞒抗审的存在。降低恶性的原理主要是降低心理认知的困扰,降低道德的属性,对颜面、荣誉的维护。

降低恶性的方法:

▶直接对行为恶果的弱化

▶假想恶性的创建

▶通过直接评价降低恶性

▶替对方设想辩解理由

7、更换支点

●更换支点是更换案件的核心涉案关系的支点转移,是对涉案核心问题的总体确认

更换“后卫”核心涉案关系的心理支点方法与技巧

▶揭谎:通过揭露谎言转移支点

▶换谎:另设降恶后的谎言直接转换支点

▶顺谎:顺应发展谎言挤出因果关系更换支点

▶假设:假设一个情景的存在更换谎言支点

被讯问人一切的隐瞒对抗行为都基于危害的结果,为了减轻罪过,被讯问人总是把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出去,或者是嫁祸到其他人身上,讯问人员只要帮助被讯问人维护结果的转嫁,被讯问人就会主动放弃固守的心理支点,顺应对抗心理支点的转换。

8、利益方向

●利益即好处,是某种愿望需要的满足,利益冲突是隐瞒对抗行为的根源,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实际上也是解决对抗问题。

对应利益间的冲突与讯问方向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被讯问人隐瞒对抗是来源于对长远里的认知,因为害怕收到刑法处罚而产生的对抗行为,讯问过程中被讯问人面对的是眼前的利益,是当前讯问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被讯问人为了摆脱心理压力和焦虑,就会顺应行为,放弃对抗来顺应眼前的利益,如果被讯问人始终选择维护长远利益,那么他就会选择积极对抗。此时讯问方向是,帮助被讯问人选择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隐瞒对抗是最重要的任务所在。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隐瞒行为对自己、自己的家庭所带来的损害被称为整体利益;对某件事、某个成员所带来的损害称为局部利益关系。讯问方法让被讯问人员选择局部利益放弃整体对抗。

▶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被讯问人对抗行为是为了维护非法的利益关系,掩盖、隐瞒自己非法的行为,当被讯问人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转而积极主动供述犯罪事实,就是对自己合法利益的维护。非法利益向合法利益心理转化就是讯问人员讯问方向之所在,两害相权取其轻。

▶自力利益与外来利益: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利益就会选择对抗,依靠外来给予的利益会选择顺应供述,这是利益方向转移的心理条件。转移方向的方法建立情感依赖的关系,如被讯问人员讨要利益关系,此时讯问就成功了。

图片

9、满足需要

●需要是由集体感觉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倾向,心理需要是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满足需要就会完成心理平衡。被讯问人自我调整的平衡心理就是反审讯的行为特征。平衡不产生需要,就不会向讯问人员讨要利益,就不存在利益的交换,就没有违法犯罪的供述。

▶特定心理条件是供述的心理需要

▶供述动机产生的条件

被讯问人内在真正醒悟之际,人格道德层面的满足条件

被讯问人交代事实对自己有好处时,即趋利避害

被讯问人感觉没有退路,无法继续隐瞒

被讯问人为了解脱自己心里压力

为了解脱形成的意识经验

▶临界心理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临界心理是被讯问人准备供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准备,在该阶段,被讯问人除了对自己供述后果的权衡利弊之外还产生新的心理需要,即临界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供述行为的实现,阻碍了临界心理向供述行为的转化。

10、涉案情景

●涉案情景:涉案行为违法犯罪的构成反应,是被讯问人的行为与案件的结果产生的真实客观反应和必然的法律关系。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是案件的行为法律关系反应,从被讯问人的角度来看,是涉案行为的心理记忆反应,也是对自我心理行为的评估反应。

涉案情景就是涉案的核心问题,目的是还原客观事实,被讯问人实现了新的支点目标行为的供述之后,掺杂在行为关系中的虚假的行为供述必须立即将其分离开。

虚假供述行为还原客观事实的方法:

▶从犯罪的构成要件方面还原

▶从存在的谎言中恢复客观事实

▶从涉案的整体轮廓和关系目标还原

▶从换谎后新的涉案关系追还客观事实

来源:内审小兵;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通知我们,本公众号将及时删文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