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唱千遍“腔”自圆——读《程砚秋年谱》有感

 芷斋随笔 2023-09-15 发布于山东

      今年(2023年)0309日,是京剧大师、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先生逝世65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收到挚友赵炜先生寄来的《程砚千秋——程砚秋舞台艺术年谱》校对稿。赵炜诚恳地请我提提意见,并嘱我为此稿作序。虽然我研究并学唱京剧程派30多年,但对于程先生的艺事经历却没有深入研究过,捧着这厚厚的一部书稿,不禁让我感到有些“诚惶诚恐”。

张继安和王吟秋老师合影

       作为一名开宗立派的著名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一生演过100余出戏。这里面既包括传统骨子老戏,也包括他自编的新戏。程先生的艺术修养是全方面的,他既善于继承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束缚;既善于鉴别精粗美恶,又能够巧妙地学习和吸收他人的长处,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身上。在艺术上程先生反对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他认为这样做会使艺术发展停滞不前。因此,程先生在京剧表演的音韵、唱腔、身段、表情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来琢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得“程派”艺术成为京剧青衣主要流派之一。

       仔细翻阅赵炜编辑的《年谱》,好像重温了一遍程砚秋先生的从艺经历,尤其是程砚秋先生学习、实践、改编、创作的代表剧目,《年谱》按时间先后一一梳理,读来一目了然,后人可以从程先生的这些经历中获得启示、汲取营养。

       赵炜是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先生的孙女婿,他对京剧情有独钟,尤其酷爱梅派、程派,他的这种执着追求,只是想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尽点微薄之力,也确实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程先生不仅具备演戏的才能,更可贵的是刻苦的钻研精神。这不禁使我想起我的恩师王吟秋先生,他在世时时常告诫我:曲唱千遍腔自圆。读这部《年谱》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赵炜先生这些年来在研究程派上下的这些功夫。

       细细数来,《程砚秋年谱》收录的演出信息条目不下10000余条,囊括了程砚秋先生从1917年至1957年长达四十年间,几乎所有的演出记录。收集这些资料,赵炜不知道读了多少书,翻阅了多少报纸,核对过多少出版的资料……

       从附录的节目单我们可以发现,《年谱》的编辑以程砚秋先生演出的原始文献,如演剧表、戏单和演出广告作为依据贯穿始终,有的早期记录则依据罗瘿公先生亲书《玉霜簃各剧说明书》(1922年一1923年)、罗瘿公文书张顺先生所书《演剧表》(1922年一1928年)、各历史时期的戏单和剧评剪辑、程砚秋先生的合作伙伴关于演出剧目的回忆文字,以及前辈戏曲研究家对程先生演出剧目的评价等。也正是遵循着“曲唱千遍腔自圆”的钻研精神,赵炜才能有毅力从浩瀚的文史资料中汲取营养,完成这一巨著的编写。所以读完这部书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书稿能尽早出版,给广大程派爱好者带来福音。

      《年谱》包含的诸栏目凡涉及程先生生平大事、从师学艺等均已在《程砚秋史事长编》中详细述及,在《年谱》中不再重复。最多只是从艺术分析角度做一般性概述,以说明程砚秋先生从事艺术创新所立足的传统基因和历史条件。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程学”研究丛书,《年谱》与之前出版的相关著作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并有机地融成一体。为配合每一历史时期的传统剧目的演出和新创剧目的首演,尽量选摘同一时期的权威性报刊剧评补充于后,这样相映成趣,读来亦不感枯燥,犹如亲临现场,情景历历在目。

       通过《年谱》所示程砚秋先生演出剧目的变化发展,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认识他的素质修养、人生抱负、艺术观和美学观点的形成及发展的具体演进过程。所谓艺如其人者也,从而在理论上有所升华和提高。

       我捧读这部《程砚千秋——程砚秋舞台艺术年谱》,这么浩瀚而又繁琐的工程,不知耗费了赵炜多少辛勤的汗水。《年谱》记载的演出信息,几乎涉及了同时代所有的京剧名伶,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研究价值。程先生幼年学艺,在同时代的名伶中算是成名较早的一位。他活跃在舞台上前后差不多有三、四十年的光景,辍演的几年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因为有一些文字是从演出节目单上摘录的,所以能如实反映当时的演出风貌,以及观众对于新剧目的认可等等。

       不仅如此,在编纂过程中赵炜力求资料翔实、全面。有时为核实一项条目的真实性,多方求证。如确定程砚秋先生最后一次登台的演出时间和剧目就颇费周折。一次我们聊天,我谈起王吟秋先生教我《六月雪》,其中一句“不招认实难受无情拶棒”的拖腔,我说:“师父我和说,程先生最后一次在怀仁堂演出《六月雪》,'不招认实难受无情拶棒’的拖腔唱的是高腔,师父为了纪念程先生,以后每次这里都唱高腔,所以师父教我这里也唱高腔”。赵炜听后兴奋地说:“您的谈话很重要,为我核定程先生最后一次演出的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

       总之,《程砚千秋——程砚秋舞台艺术年谱》的编纂填补了《程砚秋演出剧目志》、《程砚秋史事长编》等著作的一些空白,更丰富了程砚秋先生舞台艺术的研究资源,这无疑是在京剧史料研究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合上书稿的时候,我也在沉思,现在有的人翻阅一些文献资料,多为走马观花,想当然的东西太多,很少有深层次的发现。前人的许多著述造成了很多历史讹传,随着很多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公开了,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资源,去整理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呢?赵炜用他们十年多的心血,完成了程砚秋先生年谱的整理,也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他能有更多更好的这样的书籍呈现给读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京剧艺术的历史。

20230309日 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王吟秋先生弟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