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也不以为"三色"———《红色》《白色》《蓝色》(在此"三色"中,我以为《白色》更胜一筹)乃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经典,充其量,至多可称其为优秀作品。 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铁幕时代专为波兰电视台而作的电影作品《十诫》,则堪称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甚至难有人予以超越,这其中亦包括伯格曼的电影——此俩人均拍的是哲学电影。伯格曼的电影哲学是混沌而暧味,且含糊不清的,这也曲折地说明了他个人的思想感悟彼时仍处在一种矛盾的不清晰状态。 基耶斯洛夫斯基则与之大不同,他的思考至为清晰,且无比精确,叙境之过程犹如逻辑严密的哲学推理,但却是以至为感性的艺术形式予以呈现的,一点也不概念和混浊;最终,则指向了世界与人生的悖谬或荒谬性(尤见"十诫"中的《情诫》与《杀诫》)。此一仿若无解的悖谬恰恰是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所推论出的认识(也即语言的)的边界:对于不可言说之物,你必须保持沉默,"以及:"至高生活无法被言说,它只能被践行。" 由此一来,我们竟会惊异地发现,在基氏所编导的《十诫》中,其所持有的,竟然是一种仿若是上帝一般的视角,而他所诘问与质疑的,乃是这个世间及我们正在体验与亲历中的人生所无法解答或回答的问题。 于是,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揭示出的那一系列哲学式的形上之命题,乃是他藉由《圣经》中由摩西代表上帝向其以色列的子民所展示的"十诫"为其电影之主题,在其中,他讲述了十个与"十诫"之道德训示对应的涉关当代人的不无困惑和迷茫的故事,深刻无比。 这些命题均无结论,无论是其所反映的正题或是反题,此谓哲学上的两律背反,亦可说是一种悖论。 2023年9月15日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