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心墨前行丨端木蕻良:虎坊路 30 年的生活与写作

 新用户8926AVU2 2023-09-15
「专栏」心墨前行丨端木蕻良:虎坊路 30 年的生活与写作

端木蕻良出生于辽宁昌图县农村,但他大半生学习、工作、生活在北京。他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时,就来过北京,那时燕京大学刚刚划定地基,从圆明园运来的华表,在地下躺着,修建尚未开工呢。

1932年春,端木蕻良参加了北平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左翼作家机关杂志《科学新闻》。也是在这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他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后,离开北平。1949年建国前夕,从香港回北京参加南郊土改,筹备北京文联。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北京,一直供职于北京市文联。1960年春,他与钟耀群结婚后,一直居住在组织上分配的虎坊路的一个单元楼里,直到1986年春。在这里,他创作有京剧剧本、散文和小说。还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

1986年,已经74岁的端木蕻良移居香河园小区西坝河东里。10年后,端木蕻良离世。

1912年9月,端木蕻良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村,这个村名很美,鴜鹭是个生僻词,即鹭鸶。他本姓曹,满族,本名曹汉文,是他的父亲起的。到天津读书时,自作主张给自己取名京平。端木蕻良是他的笔名。他曾经用过几个笔名。

最早的笔名是辛人。这是他1930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用的笔名。他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随哥哥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

16岁进入南开中学。当时他和几个同学组织了“新人社”,出版文艺刊物《人间》《新人》。他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就用的“辛人”笔名。“辛人”即“新人”,他把“辛人”作笔名,有意把它同“新人社”名和《新人》刊名联在一起,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1932年,端木蕻良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加入北平作家联盟,他在刊物上发表的小说处女作《母亲》及其他文章,使用的还是“辛人”笔名。1933年秋天,北平左联遭到破坏,离开北平到天津,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这个时期,他曾经使用“黄叶”笔名。他的母亲姓黄。他从小热爱母亲,他把母亲的姓用到笔名里,就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这年,他经常给鲁迅先生邮寄北方的进步刊物。起初,鲁迅按照北平左翼联盟的《科学新闻》地址和辛人、黄叶的笔名与他书信往来。因北平的进步团体已遭破坏,他在天津住在二哥家里,与鲁迅联系时,便化名“叶之琳”。“叶”是采用笔名“黄叶”中的字,“琳”是使人误以为女性,从而迷惑敌人。后来,他考虑信件寄到二哥家里,名不同姓,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他有时写作“曹之林”。1935年,端木蕻良回到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去了上海。这年,《科尔沁旗草原》完成,成为30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6年夏天,他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在写完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萌生一个念头,想起个新笔名。他选择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的红高粱的别称“红梁”二字作为名字,成了四字笔名“端木红梁”。当时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笔名中有“红”字是有危险的。于是,他把“红”字改为“雪里蕻”的“蕻”。“雪里蕻”是广东的写法,在北方写为“雪里红”。作家王统照认为“端木蕻梁”不像个笔名,便将“梁”改为“良”。这样,小说发表时,署名便成为“端木蕻良”了。从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用这个笔名。

抗日战争开始,端木蕻良去陕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38年至1940年,任重庆复旦大学教授,编辑《文摘》副刊;后到香港主编《时代文学》杂志,并写长篇小说《大时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端木蕻良从香港回到内陆,在桂林、遵义、重庆、武汉等地主编《力报》《大刚报》副刊及文艺杂志。写京剧《红拂传》,改编《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为话剧,写《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等。

1947年,在长沙水陆洲音专任学科系主任兼教授。1948年秋,回上海主编《求是》与《银色批判》,不久再次去香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香港回到北京。

文/方继孝

(本文节选自《北京纪事》1月刊《端木蕻良:虎坊路 30 年的生活与写作》,欲览全文,欢迎购买杂志)

「专栏」心墨前行丨端木蕻良:虎坊路 30 年的生活与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