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花月夜》赏析

 ouyang4501 2023-09-15
                                           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赏析

                                                 欧阳柏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成为我们今天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在繁花锦簇的唐代诗苑中,便是一朵清丽炫人的奇葩,闻一多先生称赞它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结构上九韵九节,开篇就题生发,开头四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东升、光耀万里的开阔图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诗的意境。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灵性,“何处春江无明月”则涌动起全诗的“无处不相思”的旷古情绪。

接着四句,描写“江流”“芳甸”“花林”“月光”“白沙”,描绘了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朦胧融合的月色江景图。把月光比作流霜,突出月光色如银霜、且不易察觉的动态美,“不觉飞”其实是肯定月光在飞流,只是我们觉察不到。汀上白沙在月色下迷茫一片,所以也觉察不到。精微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创造出朦胧美妙、清幽恬静的境界,出江天一色、朦胧融合的特点。

诗作第三节描写江天一色,皎洁无尘的背景上,一轮孤月,引人遐思。一个“孤”字可谓石破天惊,道出“孤独”是全诗凄美思情的生活缘由。仰望天空,明月已圆,感喟人间,离散容易团圆难。诗人不禁神思飞越,浮想联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无法回答的“玄问”引出了对宇宙、时间、生命的思考。“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是谁?第一次月照大江是什么时候?”玄问中隐含着无奈和遗憾——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无知,时间无限,人生却暂短,明月去了又来,缺了又圆,人生却难以轮回。

人类代代相传,绵延久长,江与月年年在相同地互相守望。这一句一个“望”字用拟人手法描写江月,移情于物,赋予江月深厚绵长的情感,使得诗作顿然情满江河,情充长空。“代代无穷已”的人也在江边和明月“年年相望”呀,人世间该有多少“相似”的相离相思?该有多少“相似”的相聚相依?“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看似无答,却是问中有答:明月不只为哪一个人,而是为每一个人而“待”,为每个人而送,就好像江岸始终守望流水到来,又依依为流水送行!“待”“送”二字拟人而写,富有灵趣,情透纸背。

诗歌接下来转向描绘相离相思的四个具体画面表现思妇、游子相思凄苦。第一幅画“江浦愁送别”,连用“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四个典故,“乘扁舟而去、如白云飘忽的游子”和“青枫浦上”愁别、“明月楼”上相思的思妇,构成一组凄美的“相离相思”图,具体形象地抒写游子和思妇伤别离,长相思之情。“谁家”“何处”两问表面理解是不知道是谁,不知在何处,其实是将“送别”场面扩大,阐明一个事实:千万年来,月明之夜,人人伤别离,处处苦相思。

第二幅画“明月惹相思”。明月升起惹起思妇相思,“可怜”是作者的心思也是明月的心思,饱含对思妇的怜惜之情;“徘徊”的是思妇也是明月,思妇思夫而焦虑不安,明月怜惜思妇而不忍心离去。这种画面到处都有,明月处处见证,处处在陪伴,或在妆镜台前、或在玉户帘中、或在捣衣砧上。“照镜台”“卷不去”“拂还来”用铺排拟人手法,写思妇触景生情,望月思亲,愁怨如同月光一样“卷不去”“拂还来”。整幅画形象传神,意境丰富,情感丰沛。

“卷”“拂”一语双关,明写“月光”卷不去,它怜惜思妇,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暗写思妇思念之情无法消解,月光触发的情思像月光一样赶不走,深深地搅扰着思妇。“卷”和“拂”两个动作巧妙地将月光和情感结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怅和迷惘。

第三幅画“鱼龙传心声”。这四句画面陡转,作者发挥想象,穿越时空,由眼前写到远方:此时此刻,远方的君肯定也在望月思亲。“逐”字意味深长,以思妇的口吻“催促”月光不要总在我身边,当一回使者,去远方照见“君”吧,把牵挂、愿望都带去。这里的鸿雁、鱼龙一语双关,既指典故又有词面意义,月光下鸿雁不便飞翔传书,可是鱼龙在水面跳跃传达情意。鱼龙潜跃,在水面上串起一圈圈漪沦,那就是一个个我最想说的字——回!

第四幅画“思情满江树”。这幅画先叙事江潭月落,从春半到春去,盼相聚盼到花谢了,春尽了……春去如水,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相离相别相思的人的青春、幸福和憧憬。然后,诗人视觉回到眼前。面对人们青春逝去、相聚难期的无奈、悲伤,连明月也不忍看而藏入海雾。碣石、潇湘,天各一方的悲剧仍在继续,不知道今夜能有多少人归来相聚,不知道归来的人当中有没有你思念的君,也不知道今夜晚又有多人江边离别。只知道今夜晚,又有伤别的情感挂满江边的每一片颤抖的树叶。

诗作末尾一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深邃。作者将月光之情、思人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托付给江边繁多的树叶,相思情感更显的深沉广阔悠永。

综观全诗,作者从江月永恒角度思考人生,借江月、宇宙的永恒无穷之理来映衬人生离别思念,人生变迁,自然变化,延伸扩展到无限时空,诗意更见深沉,别离之苦涩,相思之凄美,叩人心扉。旷远的宇宙意识,深沉的思念之情,人类的悲悯情怀……使诗的境界和格调深邃如海洋,广阔如高原,耸峙如高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