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教案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课题: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代《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解题

①《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有何特点?

Ⅰ春、Ⅱ江、Ⅲ花、Ⅳ月、Ⅴ夜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五个主题,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将纸片撕碎后放入三棱镜中)

三、整体感知  

yàn)           芳diàn)     

皆似xiàn)        上白沙(tīng)        

捣衣zhēn)        石潇湘(jié)

尘(xiān)  

  (一)在诗题的五个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朗读)

①重点强调:月

②以“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

(二)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景物美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36句)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情感美

2.文本理解与赏析

(一)第一部分:景物美

思考:

Q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Q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Q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Q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①意象:春江、潮水、海、明月、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②图画: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诗歌翻译,意境构造,写在纸上)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特点: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Ⅰ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Ⅱ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②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③情感——赞颂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

(二)第二部分:哲理美

思考:

Q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Q2: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①意象:江天、孤月、江畔、江月、长江、流水

②画面: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2)赏析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①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②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③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三)第三部分:情感美

情感: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讴歌了人世间纯真的爱情

1)思妇怀远,怎么表现的?

①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 

②“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写的既是月色,也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4)“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①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遗我双鲤鱼”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②情感: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

5游子思归的情感是怎么表现的?

①梦、不还家:做梦也念念归家,这是心理描写。──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的青春年华。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思归之情。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无限”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表达了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也更是加深了他的乡思。

6)“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小结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贯穿全文的是一个“月”字,在诗中,月已经不再是月,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3.艺术手法探究

1)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

“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三、结语

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超越了时代,写出对哲理的思考,又超出了小我,抒发天下游子思妇的情感,将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完美融合!

【板书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