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朝医学徐氏家族考辨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9-15

中医学在六朝以前最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师徒传授;二是家世相传。前者以三国时期的华佗为代表,其著名弟子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后者则以六朝徐氏家族最为著名,徐氏世代业医,家学相承,代代闻名,但由于历史久远,传世文献对其世系谱牒、职官履历以及徐之才生卒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少讹混和失误,至今尚未澄清,所幸的是一九一二年和一九七六年分别出土了《徐之才墓志》、《徐之范墓志》,再加上隋唐时期徐氏家族的另二通墓志,对于清理徐氏谱牒,消除分歧,纠正讹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据墓志,结合各种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考辨,以期为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的深入研究,为相关文献的准确理解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一、徐氏家族考

徐氏家族在六朝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家族,而其族系却错综复杂,至今没有人进行负面清理,历代传世文献记载又多有分歧、讹误,影响了历史、科技史的深入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考辨。   

(一):徐融、徐仲融、徐熙应为同一人。

徐氏谱系,据《元和姓纂》徐姓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又载:“偃王之后各支系有:“东阳,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七代至融。融五代孙之才、之范。”《南史·徐文伯传》云:“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又说:“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能清言,多为贵游所善。"“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又说:"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能清言,多为贵游所善。""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

《医说》卷1"徐仲融"条:"徐仲融,不知何郡人,为濮阳太守。性好黄老,隐秦望山。有道士过之,求饮,因留一葫芦,遗之曰:'君习之,子孙当以道术救世,位至二千石。'仲融开视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

按:以上文献记载出现了三个人名,即"徐融"、"徐熙"和"徐仲融",三者之间是何关系,彼此都没有交待,考《南史徐文伯传》与《医说》所记,虽然人名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致。可以推知"徐熙"和"徐仲融"当是同一人。

又据《南史·徐文伯传》载,徐之才、徐之范乃徐秋夫之四代孙,徐熙的五代孙。由此可知,《元和姓纂》所载"融五代孙之才、之范"中的"徐融"与《南史》之"徐熙"实为同一人,综合以上分析,"徐融"、"徐熙"和"徐仲融"必为同一人之异名。

从词义上考察,"熙"与"融"都有光明、和乐之义。《玉篇火部》"熙,光也。"《广韵之韵》"熙和也。"又《东韵》:"融,朗也。"《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杜预注:"融融。和乐也。"根据我国名字相覆的人物命名传统,当是名熙,字仲融,简称融,典籍记载或称名,或称字,或为字的简称,亦符合古人行文辞例。

再证以《徐之才墓志》:"王讳之才,字士茂,东莞姑幕人,……高阳斯降,奄宅徐方,昨土开家,秉珪承国,……十二世祖饶,汉郁林太守,属陈圣陵迟,当涂驳杂,黄车受命,紫盖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映三春之华,挺九秋之实。多能多艺,举世知名。考雄,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其传代脉络是徐熙(融、仲融):子秋夫,孙道度,曾孙文伯,玄孙雄,来孙之才,不算自身,刚好五代,与《元和姓纂》"融五代孙之才、之范"的记载也完全吻合。

(二)徐之才之祖父、徐雄之父是徐文伯而非徐成伯。

《魏书·术艺·徐謇传》"徐謇,字成伯,丹阳人,家本东莞,与兄文伯等皆善医药。……成伯孙之才,孝昌初为萧衍豫章王萧综北府主簿,从综镇彭城。"

《太平广记》"徐之才"条引《谈薮》称"齐西阳王高平徐之才,博识有口辨,父雄,祖成伯,并善术,世传其业"。

《医说》"徐雄"条:"徐雄,謇之子也。为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至雄子之才,贵盛。

按:以上三书均以徐謇,字成伯者为徐雄之父,徐之才之祖父,但《徐之才墓志》却明载"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考雄,不幸早卒"。《徐之范墓志》亦载,"祖文伯,……父雄,梁员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到底孰是孰非?我们认为,墓志撰书者一般为同时代之人,情况熟悉,父、祖时代甚近,定不会弄错;又因墓志被埋于地下,未经后人改动,其真实可靠性更强。徐之才兄弟二人墓志前后相距12年,内容却完全吻合,皆以文伯为其祖,以徐雄为其父,所载应该可从。再考其它材料。

《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附"从孙之才",称"徐謇、謇兄孙之才、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又载其兄"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事并见《南史》雄子之才,幼而俊发";徐之才入北魏后,"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所有记载均以徐文伯为徐之才之祖,徐雄为徐之才之父,徐謇为徐之才之从祖。《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子雄,亦传家业。”所载与《北史》亦合。将二史与二墓志对勘,内容完全相合,可证《魏书》、《太平广记》、《医说》的记载必误无疑。

(三)徐熙非徐秋夫:徐道度非徐熙之长子,徐叔向非徐熙之次子。

《医说》卷1“徐熙"条:“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时为射阳令,善医,名闻海内,""道度"条:"道度,熙之长子也,器宇宏深,节行清敏,少精医术,长有父风,位至兰陵太守,"又“叔向”条:"叔向,熙之次子也,志性温恭,敏而好学,善于政理,尤工医术,官至太山太守,”并《宋书》。

查《宋书》并无以上记载,《医说》所注资料来源不可信,《医说》记载:徐熙,字秋夫,有两子,长曰道度,次曰叔向,似乎其亲属世系甚为清楚,但结合各种材料综合考察,便会发现其错误甚多。

《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

前文已证,徐融或徐仲融与徐熙实为同一人,据《南史》及上文所引之才、之范二人墓志,可清理出其世系,徐熙与徐秋夫为父子关系,《医说》:"徐熙,字秋夫",误其子为其字,徐道度是徐秋夫长子,徐叔向是徐秋夫次子,二人乃徐熙之孙,《医说》谓“道度,熙之长子也,"“叔向,熙之次子也,”均误其孙为其子。

  (四)徐氏谱系  

除了前文论及的徐氏子嗣,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该族人的记载,罗列于下:

《魏书·徐文伯传》“徐謇子践,字景升,小名灵宝,袭爵,……践弟知远,给事中。"

《北史·艺术下·徐謇传》附“徐之才”云:(之才>长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弟之范亦医术见知,位太常卿,特听袭之才爵西阳王。"但《徐謩墓志》载:徐謩“父林卿,"据其弟名“同卿"例之,当以“林卿"为是。

《元和姓纂》卷2“徐"姓载:之才官至尚书令,孙师顺,唐胜州总管,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

《徐之范墓志》载:大子敏信,济阴太守,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第三子敏璞,安定县公,第四子敏直,给事中,第五子敏智,太尉府墨曹参军,第六子敏贞,给事中,第七子敏鉴,早亡,第八子敏廉,通直散骑侍郎,第九子敏恭,著作佐郎,第十子敏宽,第十一子敏惠,第十二子敏通。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

《徐敏行墓志》载:"徐敏行)大子长嘉,第二子季温。"

《徐謩墓志》裁:"君讳謩,字师謩,……祖之才,尚书令,西阳郡王,……父林卿,太尉府司马,西兖州刺史。”又载:“子守一。”

据以上文献记载,徐氏家族谱系基本上可以清理出来,其谱系图附后,请参考。

              二、徐氏家族职官考

徐氏数代侍医仕于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官位亦显,但典籍对其职官的记载,存在一些讹误之处,下面分别辨之。

(一)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而非徐雄。

《北齐书·徐之才传》载:"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

《北史·术艺下·徐謇传》载:"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

按《北齐书》与《北史》在“兰陵太守”一职的归属上存在分歧,一则属徐雄,一则属雄之父徐文伯,对此职官,之才、之范兄弟二人的墓志都有明确记载,《徐之才墓志》说:“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考雄,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徐之范墓志》记载更为详细,:“祖文伯,宋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东莞兰陵太山三郡太守,……父雄,梁员外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追赠通直散骑常侍、太常卿、仪同三司、兖州刺史。”墓志一般在写好之后,都要经过认真查核,确信无误,才能刊于贞石,又因其藏于地下,属于同时文献,故其记载应是可信的,据墓志可以证明“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与《北史》相合,《北齐书》以其职属徐雄,误矣。

(二)徐之才官职之一为左常侍,而非右常侍。

《北齐书·徐之才传》云:“豫章王综出镇江都,(之才)复豫章王国右常侍。"按《北齐书》本传以徐之才被封“右常侍"。但《北史·徐謇传》附之才谓"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以徐之才为"左常侍",二者孰是?如果没有别的证据很难断定是非,可喜的是,《徐之才墓志》有载:称之才"释谒豫章王国左常侍",与《北史》所记同,应当肯定,《北齐书》作“右常侍",误。

(三)徐之才除昌安县开国侯当在永熙即位时,而非武定中。

《魏书·术艺下·徐謇传》谓徐之才“武定中,大将军,金些光禄大夫,昌安具开国侯。”按《魏书》所载徐之才被封“昌安县开国侯”,时在东魏武定中,即武定元年(公元543年)至武定七年(549年)之间。而巜北史·徐謇传》附徐之才谓"武帝时,封昌安县侯",武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他于公元532年4月即位,改元太昌,12月改元永兴,旋改永熙元年,公元534年去世,由此推之,《北史》以徐之才被封"昌安县开国侯"当在公元532年至534年之间,二者在封爵时间上相差十余年,今以《徐之才墓志》考之,志文明载:“永熙即位,封昌安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从班例也。"与《北史》所记相合,可从,《魏书》误作"武定中”,当据志文正之。

(四)徐之才两受“赵州刺史",其中一任一不任,而非一受不任。

《北齐书·徐之才传》:“(徐之才)见文宣政令转严,求出,除赵州刺史,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北史》卷90,《通志》卷183所载亦同。

按据以上三书记载:“赵州刺史”一职,徐之才只被授予一次,且未赴任,今核之以墓志,却有出入,《徐之才墓志》:(天保)五年,除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将军、开国并如故,势均羽翼,用切股肱,思媚一人,未遑之述。"又。“(天保)十年,换仪同三师,又除赵州刺史,阴邓豪强,匹南阳之不问,京华衿带,犹北门之掌管。水火胥济,琴瑟爰张,六条有序,九里云润。"由志可知,徐之才于天保五年除赵州刺史,因"思媚一人,未遑之述。"这应该就是史传所载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天保十年再除此职,则是上任了的,且有政绩,只是任职时间不长,第二年,即“乾明元年,征金紫光禄大夫,俄转左光禄大夫,”这段历史,史传失载,墓志记载甚详,可补其阙漏。

             三、徐之才生卒时间考  

徐之才的生卒时间及其享龄,历史上多有迷误,大致有两种观点:

其一,徐之才春秋八十,如《北齐书》、《北史》都载:“(徐之才)年八十,卒。"《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称:徐之才生于492年,卒于572年,其享龄亦是八十。”其二:徐之才享年七十九,长青认为:“徐之才约生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卒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享年79岁。"

以上所载可见,不仅徐之才的享龄不同,其生卒具体时间亦有分歧,孰正孰误?如果仅据传世文献,实难做出准确判断,所幸的是《徐之才墓志》对此有详细叙述,云:"武平三年,岁次壬辰,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遘疾,薨于清风里第,春秋六十八。"清楚记载徐之才享龄为六十八,与以上传世文献都不同,考其卒年为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干支亦合,由此推知,其生年当是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志文所载生卒时间与《徐之才》全异,与《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所记卒年相同,但出生时间却相差十余年。根据出土文献的特征,其记载是可信的。而且据志文内容,亦可以钩稽出很多证据。

志文载:“但虞渊不驻,归塘未已,悬车将老,岱游遽迫。"古人以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后因此借指七十岁。志文所谓"悬车将老”,可证徐之才享年未及七十。又说:“中卫将军、尚书令陈郡袁卬,民之望也,时以本任领丹扬尹,藉甚声价,饥渴徽猷。下车辟为主簿。”考《梁书·袁昂传》载:"普通三年,(袁卬)为中书监,丹阳尹。"卬"即"昂"。查普通三年,即公元522年,去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其间共计五十年。志文叙袁卬"下车辟(之才)为主簿",是安排在“十三召为太学生”、“十五丁员外君忧”之后,“释谒豫章王国左常侍"之前,据墓志行文序列,可推知袁卬辟为主簿,之才时年当在十八岁。加上担任主簿之后的五十年,与其享年六十八又恰好相符。

我们推测,传世史文献之所以全误,可能是在记录或传抄过程中将"六十八"先漏脱“六"字,仅剩"十八",造成与事理不合,于是又将“十八"误倒为“八十"。后世因袭而不辨,故疑误依旧,今当据墓志记载改之。

              四、几个问题

(一)徐之才从兄徐康不知所出。

《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雄子之才,……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北齐书》所载亦同。徐之才从兄徐康所出,他书没有记载,不知是徐践之子,还是徐知远之子,甚或是另有一徐氏家族之子,未能确定。

(二)徐嗣伯和徐成伯的关系不明。

《南史·徐文伯传》:“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又“嗣伯,字叔绍,"书中详载嗣伯治疗怪病数事,《医说》卷1“徐嗣伯"条:“徐嗣伯,东阳人也,文伯之弟。"“文伯之弟"不确,据《南史》,应是“文伯从弟"。

各书均未载嗣伯之子嗣,也未载同成伯的关系,考二人履历行事,《北史》详于徐謇(成伯),而不及嗣伯,《南史》详于嗣伯,而不及成伯。《徐之才墓志》言及成伯而不涉嗣伯。究竟嗣伯与成伯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我们根据各种材料,初步判定嗣伯与成伯非一人。

(三)徐雄之兄无考。

《南史·徐文伯传》:“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俄而兄亡,扶杖临丧,抚膺一恸,遂以哀卒。"遍查群籍,徐雄之兄的名字及其行事均不载,无从考索。

(四)徐之才另有一弟未知其名。

《徐之才墓志》:"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说明徐之才共兄弟四人。今于各种文献典籍所载,可知者有之才、之范、之权,尚差一人,应是第三弟,惜未见记载。

(五)徐珍惠家世不明。

徐之才还有一侄儿徐珍惠,《外台秘要方》:“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但诸黄皆主之方,……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说密用,出第一卷中。"徐珍惠究竟是徐之才哪一个弟弟的儿子,无材料可证。

(六)徐仲宗父子未明所出。

《元和姓纂》卷2“徐"姓下:"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据《徐之范墓志》之范有子十二人,都有题名,但未载字号,新出土材料只有《徐敏行墓志》,所载子嗣也与庆、祚无涉,仲宗属于之范的哪一个儿子,并不清楚,故我们无法将仲宗父子排进族谱。

(七)徐敏齐与徐敏行的关系不定。

《医说》卷1引《隋书》:“徐敏齐,太常卿之范之子也,工医,博览多艺,开皇中赠朝散大夫。”又《历代名医蒙求》:"徐敏齐,太常卿之范子,代传攻医,博览多艺,隋开皇中为驾部郎中。"徐敏齐不见于今本《隋书》和《北齐书》,亦不载于《徐之范墓志》,但其职官"驾部郎中"与《徐之范墓志》所载“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相合,二者是否同一人,亦未可定。

以上存疑,在文献无征的情况下,未能作出推测。因此除徐嗣伯、徐成伯外,我们都暂未排入谱系,只有期待新材料的发现,才有可能得到解决,祈望专家随时赐教。

徐氏谱系图:

徐衡—?—徐饶—中经七代—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徐雄—徐之才—徐林卿—徐师顺、徐謩(师謩)—徐守一。徐之才—徐同卿。

徐雄—徐之范—徐敏信、徐敏行—徐长嘉、徐季温。

徐之范—徐敏璞、徐敏直、徐敏智、徐敏贞、徐敏鉴、徐敏廉、徐敏恭、徐敏宽、徐敏惠、徐敏通。

徐雄—徐之才、徐之范、徐之?、徐之权。

徐道度—徐謇(成伯)—徐践、徐知远。

徐秋夫—徐叔向—徐嗣伯(叔绍)。


七五世:封,子二:宠、惠。七六世:宠,子一:衡。七七世:衡,子二:洎、泊。七八世:洎,子一:饶。七九世:饶,子二:源、本。八十世:源,子二:让、承。八一世:让,子二:珙、琪。八二世:珙,子二:亮、彤。八三世:亮,子二:熙、融。八四世:熙,子一:秋夫。八五世:秋夫,子二:道度、叔向。八六世:道度,子二:文伯、謇。叔向,子一:嗣伯,字叔绍。八七世:文伯,子一:雄。謇,字成伯,子二:践、知远。嗣伯,字叔绍,子二:唐、庚。八八世:雄,子四:之才、之范、之爵、之权。庚,子一:康。八九世:之才,子二:林卿、同卿。之范,子十二:敏信、敏行、敏璞、敏直、敏智、敏贞、敏鉴、敏廉、敏恭、敏宽、敏惠、敏通。之权,子一:敏斋(齐)。康,子一:珍惠。九十世:林卿,子二:师顺、謩。敏斋(齐),子一:仲宗。敏行,子二:长嘉、季温。九一世:謩,字师謩,子一:守一。仲宗,子二:庆、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