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侃说匾额文化

 黄之中 2023-09-15

图片

图片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古人在金榜题名,升迁发达以及祝寿祈福时多以悬挂匾额昭示天下。它集文字、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语言通常寓意深长、文采斐然,极具传统文化之精髓。

匾额文化,几乎涵盖了国学中的所有传统道德,从匾额中能解读厚重的传统文化,探寻浓郁的民俗风情,领略华丽的词赋诗文,鉴赏精湛的书法篆刻,体验古老的交往礼仪,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图片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都是单门独院。一进门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匾额的前世今生

图片

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民族利益,为民伸张正义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

图片

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也有相当多的匾额是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的。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挂“三味书屋”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

图片

自匾额诞生以后,很快便成为朝廷和官府嘉奖官员和百姓的奖励物,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与今天的奖状和锦旗有些类似。“国手御医”陈莲舫,因在治疗皇帝和太后病诊过程中,疗效出诸医之上,因而被赐恩“荣五召”匾。蔡承烈乐善好施、造福乡梓,为家乡做了不少善事。1915年,“大总统”黎元洪亲题“育才成德”金匾嘉奖。

图片

我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的匾额,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唐宋时期,中国书法发展至一个新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这种鼎盛局面也推动了匾额的发展,一些寺庙、楼阁的匾额,往往都由当时的书法大家执笔。

图片

民间根据礼节和风俗,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匾额交流,如祝寿时的“寿比南山”,建屋落成时的“华堂永昼”,添子的“文曲星耀”等。中国商家的“商匾”,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宋代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都极为发达,匾额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开始进入民间,大量应用于商铺,成为商家的招牌。商匾大多悬于商铺大门,一般是黑底金字,即人们常说的“金字招牌”。如课植园门厅内的“蓬荜生辉”“抚琴听风”。

图片

到了明清时期,匾额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制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建筑物或商铺名称外,更多的则是对建筑物的评价之词,或者是表达主人追求、喜好和祝福的词语。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藏有一块晚清状元洪钧题写的“冰心鹤算”匾,其中,“冰心”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意为心地清白、善良,而“鹤算”在民间则是用于祝贺70寿诞,很明显这是一块寿匾。

民国以来特别是今天,随着建筑物的西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匾额在民间已逐渐消失,只有部分老字号、风景园林和一些传统的亭台楼阁还保留着这个文化痕迹,比如朱家角古镇上的“童天和”“涵大隆”“课植园”和青浦名园“曲水园”“大观园”等。

匾额的文化探微

图片

中国的古建筑,凡亭台楼阁,皆能见匾额。以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若是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匾额又称扁额、牌匾等,是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结合,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从内容到款式,从材质到风格,都达到了与建筑水乳交融的境地。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在古代就有以“匾”来识别万物,以“匾”来区分贵贱尊卑,以“匾”来褒扬良善的习俗。可以说,匾额是一个家族的门脸,彰显着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匾额亦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它不只是一座建筑的名称,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和精神存在,这份荣耀被立于墙上、门头等显眼的位置,为人所见,传承发扬,激励着后世。

图片

建筑的“眼睛”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公开的荣耀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

图片

文脉的传承在朱家角井亭港,有个名为“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的“阿婆茶楼”,有大量的匾额收录在册,包括民间珍宝匾额等大大小小一干多块匾额,演绎着上海、青浦的匾额文化,成为朱家角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匾研史,可以佐证;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的传承困境

图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青浦区域中有很多乡土建筑在“新市政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大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还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陪伴中华文化成长的匾额文化,在历史风雨中曾元气受伤:识匾、懂匾、喜匾者凋零,有匾、存匾、用匾群体锐减;除了活在古装影视作品中,匾额基本上已淡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令人扼腕。如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再入国家发展战略,面对博大精深历史财富之海,重提有“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称的中华匾额价值,发挥其提纲挈领功能,对民族文化复兴意义独特。

困境之一:匾额文化失宠了。

图片

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近年来,虽已提出了“匾额学”的概念,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匾额,在理论上仍是一个空白,几乎无人关注有关匾额的学问。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到对匾额的研究和保护中来。

困境之二:集藏展馆迁走了。

图片

在朱家角井亭港东井街122号,一个享誉全国的私人匾额博物馆——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2007年被列入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面陈列着中国历朝历代的1800多方木质匾额,从最早的宋代木刻匾额,到民国期间孙中山、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名人题匾,一方方匾额记录着中国悠远历史文化和各朝各代的荣耀和门第,述说着文化流传的精彩故事。可最近这个展馆却不知什么原因迁走了,很多学校、单位失去了一块开展传统教育的阵地。

困境之三:制匾艺人失业了。

图片

朱家角唯一留存的“明清制匾坊”,业主陈师傅说,制匾行业已越来越凋敝了,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已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现今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制匾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过去那种旧礼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

图片

可喜的是,赵巷镇崧泽村在2004年实现“家家挂家训”,由镇文体中心组织人力编写家训词,由村民自由认领家训词,区书法家协会书写家训词,裱好统一装匾后送到村民家中悬挂。

图片

20 18 年朱家角镇在创建文明家园活动中,政府出资编写家训警句,村民认领,委托区书法家协会负责书写,统一裱制装匾送到张马村、万隆村,为张马600多户、万隆近700户村民在堂前、门口挂上家训,将家训为座右铭,既有效地营造了文明家园创建氛围,又使古老的匾额文化发挥作用和得到传承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