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尧 以《登快阁》为例探析诗歌的教学

 新用户78684458 2023-09-15
快阁登临抒心意,白鸥为盟寄情思
——  以《登快阁》为例探析诗歌的教学
龚尧,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
图片
无论是从教学的层面,还是从应试的角度,诗歌的学习与备考始终都是耗时多而收效少的劳动。之所以造成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悖反,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诗歌教学追求速成性。从真正意义上讲,诗歌教学遵循诗歌文体的特质,进行有序教学的阶段只有高中阶段。小学、初中的诗歌教学多止于熟读成诵、不写错字的层面,至于诗歌韵致的品味、情感的把握和技法的了解往往是夹生饭,不少学生面对不同的诗歌时不知道该采取哪种方式读,这样是很难真正走进诗歌的。二是诗歌教学体现功利性。从高考的角度看,诗歌考查中常见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因为是必考的,所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真对待。至于怎么实施,不少教师奉行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原则。很显然,这种忽视诗歌文本的做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三是诗歌教学随意肢解文本。诗歌本是一个有机体,富有独特的意蕴和情感,教学时应该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进行品味解读。可是,一线教学中,习惯性的做法是逐字逐句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标签化地贴上思想情感的标签,至于诗歌蕴涵的丰富情韵,由于采取碎片化的解读,已经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这样,诗歌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点的讲解,原本美妙的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诗歌教学的低效率就不难理解了。
诗歌教学由于深受应试功利思想的裹挟,已经偏离了正轨。随之,诗歌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应发挥的作用也被严重弱化。就诗歌本身而言,诗歌具有独特的体式和解构文本的方式,是文学园地中一种别具韵味的文体。诗歌本身短小精悍、言近旨远、意蕴丰赡、韵律和谐的特点,为我们准确、深刻理解诗歌增加了难度。其实,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自身的特征。解读时只有遵循其特征,方能识其要义、解得真味。就诗歌教学而言,因为不是专业性研究,所以只需抓住关键点,从教学实情出发,教授常用的读诗、解诗的基本方法。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情韵的基本方法,能够从诗歌中获得审美体验即可。
现以黄庭坚的《登快阁》为例,通过鉴赏品味探寻常用的、有效的读诗解诗的方法。
一、言简义丰的语言观照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1] 这种评价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诗歌在文学家族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作为结构短小、言简义丰、表达自由、情韵丰富的文学样式,诗歌蕴涵着审美意蕴的体验,思想情感的品味以及承载着的文化理解等都带有鲜明的诗歌特质。
诗歌鉴赏,虽然有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方法,但是要精准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蕴,必须遵循“依诗解诗”的原则,即根据诗歌文体自身的特点选取读诗的方法,这样才能读准诗中之意、诗中之情。
很显然,这个目标的达成,要以语言为进入诗歌堂奥的引线。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为使用的场域不同,各自的特质也就不一样。即使是书面语,成为书写文章的媒介时,由于文章体式不同,也表现出不一样的语言特色,文学类作品具有形象性、实用类作品具有实证性、论述类作品具有思辨性。特质不同、意蕴不同,品味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就不同。诗歌结构跳跃、言简义丰的特质决定了其遣词造语的独特性。这样,品味“诗家语”时,只能按照诗歌的语言思维进行。汉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语言的灵活多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就汉语的语义而言,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种类,像科学的直指义和文本的寄托义,语言的所指义与能指义等。不论属于哪一种,当共性的语言进入私人的话语时空时,就成了言语。就诗家语而言,它是诗人表情达意、抒写情性的言说工具,极富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样,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把语言放置到特定的话语情境中。语言独立存在时,它的意思是不确定的,一旦进入诗人表情达意的语言场域,就被固化下来,而且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寄托。另外,由于诗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以诗所传之情就不同,比如愁,单独理解时,《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愁,忧也”,当与诗人的生活与生命链接起来, “愁”的意韵就变得丰富起来:鲍照的“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人生遭际不同,引发愁的原因不同,愁的意蕴也就不一样。故此,离开诗人、离开诗歌、离开语境很难精准理解诗歌的语言。语言理解不准,思想情感的把握就会偏移。
《登快阁》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忙完手头公事,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2]的快阁览胜,兴之所至、情之所钟,把登临赏景之情思付诸笔端,成就了一首七言律诗的经典。
吴晟曾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3] 用吴晟的观点品味诗歌,从语言的角度看,四联中,每一联都有值得涵泳和咀嚼的地方:首联中的“了却”,即了结,办理好,与前面的“痴儿”—— — 作者自谦,呆子—— — 相连,该词含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 并非勤于“公家事”,而是以敷衍之态应付政事。“了却”二字,渲染出诗人从繁琐的公务中脱身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相呼应;下句的“东西”,表方位,但从语境看,暗含的是动作,即作者在快阁上走来走去,不是闲庭信步,而是内心百感交集。入仕后的诗人首次担任地方官,亲眼目睹了人民因王安石变法被扭曲所造成的种种疾苦。面对人民的苦难,诗人深感忧虑却又无能为力。至于“倚”字,诗人超脱了前人的窠臼,虚实相融,摹写出独自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之下的情状。
颔联是描写景物的千古名句, “远大”和“分明”两个词描写出远望无数秋山,山上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空明澄澈。两个词不但描写出澄江之薄暮雾霭笼罩下的澄澈宁静,而且也暗含着景物的层次变化—— — 远与近、动和静。一幅月色秋江图,不仅是作者所见,更是诗人胸襟抱负的写照。颈联是用典的经典佳句, “绝”和“横”直写的是伯牙和阮籍,实则是借古人之事来言自己之情。
“绝”,是断绝,尽的意思;“横”,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两个词言在古人,意在自己,把诗人因知音不在,弄断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好借清樽美酒,聊以解忧的情状刻画出来。尾联用联想和想象之法写出诗人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远离是非之地,回到遥远的故乡。“弄”,是吹弄,无拘无束的闲适;“盟”,即结盟,成为朋友。两个词写出来诗人希望自己乘上归舟,吹着“长笛”,回到遥远的故乡,过上白鸥一样逍遥自得生活的心情。
二、鲜明独特的意象缀连
诗歌是主情的,情感的抒写除了精选极富主观情感色彩的词语外,选取典型的意象是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构成诗歌要素的显性元素,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的范畴,意,心意;象,物象。意象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诗人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4] 由此可见,意象是客观之物与主观情思的结合体。自然万物虽然只是客观存在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示生命程式,走过荣枯代谢的生命历程,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只是自然征候的变化,但是当它们进入诗人的眼中,入诗入文,成为书写的对象时,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意蕴。正因如此,才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5] 的论语。
自然物语,每一种风物都有自身特质,都可以成为文学书写的对象。不过,对诗人而言,选取什么样的风物入诗,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当然,情感的特质与所选之物在某一个方面要有契合点。从诗歌的抒情方式看,直接抒情是把情感直接呈现出来,喜忧爱憎一目了然;间接抒情则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要么借景抒情,要么融情于景,要么寓情于景,中国诗歌的抒情多以间接抒情为主。这样,在品味赏析诗歌时,抓住诗歌选择的意象,从物态、物质、物性以及物的文化意蕴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就能理解诗歌寄寓之情。景为情生,一般而言,诗歌的意象除了极少数与情感特质发生悖反,大多数都是同质的,即作者情感、景物色彩、意象质感是同向的,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基本上都是冷色调的,这与小令抒发的羁旅愁思是一致的;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的意象与孟郊中第后的喜悦心情是吻合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诗歌的意象,品出意象之味、之意,也就与诗歌所言之情找到了共鸣点。
《登快阁》是身为县令的黄庭坚处理完公事的闲暇,在一个秋日的傍晚独自登上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再联系自己亲眼目睹的人民生活的惨状,把内心的千般感慨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种复杂情感的抒写,除了语言的直接呈现,典型意象的运用也是重要媒介。就入诗的意象而言,它分为人象、物象、事象和景象。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诗歌中呈现的方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该诗中,黄庭坚把多种意象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抒写情志服务:“痴儿”,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晋书傅咸传》:“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用痴儿自喻,其中蕴含复杂情感。“佳人”,即知己;“公家事”,即公事,与前文“了却”相连,与后文“倚晚晴”相呼应,其间隐含诗人对政事的态度。“青眼”,意指遇到顺意之人时的神态;“朱弦、美酒”、 “归船、白鸥”两组物象,前者是说因为知音不在,诗人弄断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好借清樽美酒,聊以解忧;后者隐含的文化意蕴是归隐,诗人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清楚实现抱负的希望渺茫,加上无人理解的痛苦,所以决意归隐江湖,而不存世俗机心;“落木、千山”和“澄江、明月”,前者以远山为描写对象,因为秋叶落尽,更显出天空的高旷;后者写水,因为水波澄澈,更见月色分明:两组自然景物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相谐,缀连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山水相映的秋景图。远处无数秋山,山上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因表情达意的需要,四联选取不同特质的意象:首联点出抒情主人公,为下面的写景抒怀明志张本;颔联以068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3/ 02 |课堂教学|丹青妙手描绘出秋天的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颈联借典抒情,写出自己的孤独苦闷。正是“无人会,登临意”,所以才有尾联归隐之意的表达。
三、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表现力使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
写作是写作者表达对生活和人生思考的精神劳动。因为关注的点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就不一样。把不同的感受用文字书写出来,由于缀连方式不同,也就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质。作家用文章观照世情社会,有的是直笔再现,有的是曲笔表现。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言说方式,除了要把思想情感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还需要借助一些遣词造语的方法技巧,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主情性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诗人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把情感抒发出来,把心性追求呈现出来,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表达技巧,在表明意旨的同时,以丰盈诗歌的意蕴。
就诗歌的构成而言,它有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其中,内容回答的是什么,解决的是思想情感的问题;形式回答的是用什么和怎么书写的问题,表达技巧属于形式的要素。一首诗歌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取决于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表达技巧的使用,不能为了形式的多样,语言的生动而忽视思想内容。品味鉴赏诗歌,明确诗歌表达了什么,即读懂了诗歌的核心。如果对诗歌的内容不知所云,那么围绕诗歌开展再多的活动都是无益的。只有抓住了核心,然后进一步探寻为了把核心内容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使用的技巧方法,这样的解读品味才有意义。同样,对诗歌的鉴赏品味,如果仅止于知道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和有什么样的因寄所托,而不清楚用什么方式表现,对诗歌审美意蕴的体验也就大大弱化。
表达技巧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含括很多内容。鉴赏和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定要在具体的诗歌情境中进行。鉴赏时,首先要能够准确地分清使用表达技巧的类别,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是如何使用的,最后还要明白使用技巧收到的表达效果。只有把这三个问题具化到诗歌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表达技巧对增强诗歌审美意蕴所起到的作用。《登快阁》是一首登临之作。
古今中外登高之作,要么望远思亲,要么远眺怀古,要么登高抒怀。不同的情感抒写,独抒性灵的方式就不一样。黄庭坚在抒写情性时,除了精选意象,营造“诗中有画”的审美意境,巧用典故是一大特色。典故有人典、事典、物典、景典等。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使用典故时既可以正面用典,也可以反面用典。诗中分别用“痴儿” “落木”“朱弦” “青眼”和“白鸥”等典故,不仅写出自己对“官家事”的态度,也描写了自己孤独苦闷的心境,更表达了心向江湖的情志。多种典故集于一诗,既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化意蕴。
诗歌,具有体式的独特性、情蕴的丰富性特点,这些特点给诗歌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文化的精粹,诗歌又极富审美情韵,掌握阅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无疑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论是读诗,还是教诗,应立足诗歌体式,遵从规律,以语言为抓手,以意象为品析鉴赏点,关注解构诗歌使用的技巧,这样就能基本上读出诗中之情、诗中之意,进而抵达诗歌的内部,与诗人找到共情点。
参考文献:
[1]赵春红. 《致橡树》的美感[J].时代文学,2009(2):100.
[2]刘晓鑫.澄江一道月分明—— — 读黄庭坚《登快阁》有感[J].文史知识,2002(3):64.
[3]吴晟.曾国藩诗宗黄庭坚考量[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9(2):165.
[4]谭维河.补白艺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8):57.
[5]周文忠.让笔下“景语”成“情语”[J].中学语文教学,2022(7):42.069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3/ 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