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世道糖友名人录系列9,我们讲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并不是糖友,他治疗糖尿病的药方却流传了千年。 关于张仲景和糖尿病,留到最后再讲。先从张仲景对中医最伟大两大创新说起。 第一大创新在于张仲景留下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被后世称为“中华医圣”。 第二大创新在于他完成“坐堂行医”千年中医传统看病模式,为患者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断疾病,开方子抓药,这种“前厅看病,后堂抓药”的方式,也是很高尚的亲民爱民商业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张仲景这两大创新,在风云诡异东汉末年,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 道家士族的反抗 ![]() 东汉长达30年的两次党锢之祸,其实是中派的外戚被儒生士族异化导致的,使得左派代表皇权的宦官集团和右派代表官僚的儒生士族集团矛盾进一步激化。 中国的二十四史毕竟是右派儒生写成的,于是被袁绍等杀光的宦官集团成了党锢之祸的背锅侠,而右派儒生士族把自己说成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 真相恰恰是相反的,儒生士族才是剥削广大民众和兼并土地的利益集团,宦官本身来自寒门,作为皇权的衍生,恰恰才是了解甚至代表民间苦难的。 东汉末年,除了宦官集团外,还有一股代表民间苦难的力量,那就是道家士族!! 黄巾军起义,能在那么地短时间内,波及全国,声势浩大,全国有30多万人响应,这在当时组织技术严重不足的年代,是不可思议的。说明张角和他的太平道的确是深得人心。 张角并不出生于寒族,他是知书识字的道家士族,而且富甲一方,他不顾瘟疫的传染来到南方传道救人,这股精神至今都是令人感动。 非主流的道家士族才是真正代表广大民众利益的士族,完全不同于异化了的主流儒家士族。 当东汉内廷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走向覆灭,改朝换代成为必然之际,士族又将何去何从呢? 儒家士族和道家士族,最终在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儒家士族让军阀和望族用禅让方式获得了皇权,比如曹丕和司马炎,张角这位道家士族代表却发动底层群众,想用革命方式推翻皇权。 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华夏基本上信仰自由的,各地士族有的信儒家,有的信道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士族更容易做官,逐渐成为主流,这样道家士族日益边缘化。 东汉刘秀搞了“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导致官吏和儒家合并了,道家士族在东汉开始被禁止做官了。 当东汉宦官集团和儒家士族进行二次党锢之祸时,道家士族的巨大机会出现了! 他们以 神 (天命)的意志组织起广大民众,发动革命推翻政权,干掉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儒家士族集团,想上演华夏帝国第一次组织底层民众夺权政权的历史经典。 早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初,儒家士族与道家士族斗争就开始了。 南岳潜山(后来才是衡山)一带的南岳大师李广聚众起事,攻陷皖城,击败官军,李广败亡后,其师弟单臣又在原武起事,与官军相持良久才被平定。 接着,道家士族起事一浪高于一浪。 安帝时期,张伯路从海路起事,攻打滨海九郡;汉武帝时期马勉 、华孟分别在九江、历阳起事;汉桓帝时期李坚起于陈留, 陈景起于长平, 管伯起于南顿, 裴优起于扶风, 盖登起于渤海, 许生起于会稽。 这些起事的士族都自称黄帝之子,道家又被称为黄老学问。道家士族起事在东汉,其实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此时,只差几个席卷各郡的全国性道家组织了。 也是东汉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华夏文明从来不愿意屈服外来文化入侵,必定改造人家文化,或者利用复古建立类似的宗教。 二. 张角和张鲁 ![]() 全国性道教就这样出现了,比如张角的太平道和同一时期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这就是中国道教在华夏文明演进中最伟大历史贡献,居然没有学习外来佛教“不依国主而法事难立”传教理念,恰恰是出现了张角、张道陵这样天才式的道家士族。 他们不玩教义,不和统治者媾和,在行政集权的华夏帝国政府眼皮底下组织出倾国实力而不受干扰的,对广大民众建立起完全不同于行政体系的新组织能力。 这才是中国文明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最大的改造和包容,变夷为华!! 理解了这点,就理解了中国宗教式农民起义究竟代表了什么。 当然第一次尝试不成熟,张角的黄巾起义失败了,如果他成功了,会如何? 也是东汉末年,一个道教士族成功了,就是汉中张鲁。 所以张角如果成功,就是大号的张鲁。 张鲁祖孙三代天师道他们是起家于四川道教士族,没有走完全的革命路线。 从194年张鲁割据汉中,到215年被曹操降服,道家士族在汉中建立长达20年的政教合一政权,这是华夏历史上所罕见的。 面对北方的统一战争,主动放弃政权,借机传播到全国,无疑比一时争雄的太平道张角,天师道的张鲁无疑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功。 张鲁投降曹操后离开汉中,携带8万天师道信众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三地,利用曹操对他的优待,或明或暗地向社会的上层和下层传播天师道。 经过曹魏和西晋的发展,天师道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北方、中原地区,到了东晋,南方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天师道的信众。 张鲁这次招安转身,早就政教合一的龙虎山天师道,历经千载,于是北孔南张,传承不绝。 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印发《三国志·张鲁传》让中央委员认真学习,在中央全会上把古代的个人传记作为会议材料下发的,只有《张鲁传》。 因为,当时的教员认为,中国最早类似于社会主义的政权,应该是东汉末年由天师道张鲁在汉中建设出来的。 东汉末年,张陵、张鲁、张角、张宝、张胜等道家士族,先后利用道教,组织起底层民众,或建立政权,或发动起义,张家人可谓是“人才辈出”,惹人耳目。 东汉百年出现了几十次瘟疫,他们通过为百姓治病,完成了这个创举,当然也引起了朝廷和割据军阀的注意。 他们对治病的姓张的道家士族变得异常的敏感。 就在这个风云诡异的东汉末年内,第三个治病的张家士族出现了,他远比太平道张角、天师道张鲁对中华文明影响更要伟大。 他就是张仲景,他的2个中医创新贡献,一直影响至今。 三. 张仲景的“避嫌”选择 ![]() 张仲景,150年3月4日,出生在东汉南阳,也是道家士族。 他的《伤寒论》是中国最早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中医理论基础。 至今《伤寒论》中著名300多种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是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拥有较高的疗效,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中药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中,伤寒方占60%以上。 南朝医药家陶弘景在《辅行诀》说:“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陶弘景说的这个”依此诸方”,其实就是《汤液经》。《汤液经》是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商朝的伊尹,它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出自黄老道家之手。 陶弘景说出《汤液经》与《伤寒论》之间的继承关系。 《汤液经》的“六合正精”方剂,如同排兵布阵的战法,号称与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相呼应,具有“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的功效,被尊封为“神明之剂”。 就这样一个“古贤”的方剂,张仲景在《伤寒论》却故意“避道家之称”,改名换药。 张仲景以前的医生,遵守“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思想。 但东汉末年,一个姓张的士族拿着道家的一本书,行医治病,就让官方非常紧张。 如果他在家里看病,会有很多南来北往的患者,进进出出,颇似传道的活动;如果他被人请去外出行医,也会聚集很多民众,与传教召集信徒很难分辨清楚。 太平道和天师道的领袖,就是外出或在家以治病救人为手段搞政治的。于是张仲景选择了坐堂行医,这样就来再多的患者也可避免“借行医之名,行传道之实”的嫌疑。 《伤寒论》著作“避道家之称”和“坐堂行医”背后隐藏着张仲景无可奈何的一种“避嫌”选择。 四. 张仲景的履历可能造假 ![]() 张仲景在史学界一直被质疑,第一个质疑是不是真实存在,因为他没有被信史立传。 他的存在,其实有很多史料证明。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他生活年代恰恰是从三国到西晋,年代离张仲景不远,他一直在研究张仲景,还专门写了《张仲景方论》,同一时期的医家皇甫谧,也在《针灸甲乙经》提到了张仲景。 所以,张仲景没被信史立传,但他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受质疑的,就是他的履历,主要是长沙太守和举孝廉。 《伤寒论》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序末尾的落款为“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共历时25年,从196年到220年,在建安年间,有据可查最大面积暴发瘟疫,就是217年,离曹丕称帝三国开始还有3年。 东汉末年,长沙被不同军阀统治过,分别是187年-190年的孙坚,190年-208年的刘表,208年-215年的刘备,215年后的孙权。 如果《伤寒论》所说的这场大面积暴发瘟疫是指217年那一次,这一年刘备开始进攻汉中,曹操派遣了曹洪、曹休等人前去抵挡,自己年初在濡须口和孙权交战,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名句。 也就是说,217年的长沙属于孙权统治。 如果《伤寒论》所说的暴发瘟疫是217年,张仲景的长沙太守任上应该是这个时间点,离他去世还有2年。 如果《伤寒论》所说的暴发瘟疫不是指217年那一次。 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史书中明确记载长沙太守的历史人物有三人,分别是: 孙坚在187—190年任太守,张羡于190年—198年中的某个时间起,到200年任太守,然后他的儿子张怿在他死后由下属推戴为太守一直到201年,接着就是韩玄,他是201年后的某个时间起,到208年任太守。 张仲景如果在那时候任长沙太守,只能三种情况,孙坚之前,孙坚与张羡之间,张羡与韩玄之间。 张羡为南阳人,和南阳张仲景应该有一定关系,东汉宗族是聚族而居,同宗同族观念深入人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政治中包含宗族成分。 张羡任长沙太守时,他叛乱了,荆州统治者刘表连年围困长沙,张羡200年死在任上,其子张怿当上长沙太守没多久,201年就投降了,成了刘表的俘虏。 当代史学家,要么把张羡考证成张仲景,要么把张怿考证成张仲景。 当然还有一个考证,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先生搞出来的,说打败张怿之后,由建安七子的王粲推荐,刘表任命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 这个考证也备受质疑,刘表平叛后,再任与张羡同郡同姓的出任长沙太守,在宗族政治逻辑上是不成立,特别是当时的长沙还面临孙权政权的觊觎中。 文献最早谈到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的是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但此书已经丢失,后北宋整理出版《伤寒论》,引用了《名医录》的原文。 1981年,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院内陆下发掘出一块墓碑,这块碑的正面刻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文字,碑座时间是“咸和五年”,也就是330年,这块碑离张仲景去世111年。 张仲景作为“医圣”的称呼直到清代才出现,在晋代张仲景没有被称为“医圣”,此碑年代不可能是晋代,属于伪造,相当于用庙号和谥号称在位皇帝。 所以,张仲景长沙太守的履历,史学界持否定的比较多。 关于他的举孝廉,举孝廉在汉代是一件大事,必须符合一些条件,要年满40岁,还有熟悉各种当官的流程、规范、指导手册(文章,法律,奏疏)等。 如果这样的话,张仲景太神奇了,举孝廉要有应酬,奏疏等很多日常事务,他居然还有时间能学医,并搞出传世的《伤寒论》,以及把衙门搞成坐堂行医,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行医,这场景实在太烧脑洞了。 汉代规定,平均20万人举一个孝廉,孝廉基本是当时风云人物,所有孝廉都记载在史料,比如曹操是举孝廉当官的,偏偏没有张仲景(张机)。 医圣张仲景死于219年,这一年是东汉末年最最非常重要的一年。 正月夏侯渊终于不耐烦,轻兵冒进,被黄忠斩杀于阵,然后刘备攻占汉中,自立汉中王,接着关羽北伐曹魏,围曹魏大将曹仁于樊城,后于禁率七军来援助,被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威震华夏。 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十月,吕蒙率东吴军攻占关羽的南郡。 第二年关羽、曹操、黄总、吕蒙、夏侯惇、法正这些东汉末年的英雄纷纷去世,然后曹丕称帝,建立曹魏,东汉灭亡了。 作为东汉末年如此重要的名医张仲景,《后汉书》、《三国志》没有立传,履历上的长沙太守和举孝廉也不见于史书。 不管怎么说,作为道家士族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表现出对仕官的鄙视和淡漠,描述得非常直白明显。 所以举孝廉和任长沙太守,可能真的是后人对他的履历进行造假。 五. 张仲景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中医里,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强调的是,现代糖尿病虽与消渴病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二者是从属关系,糖尿病是消渴病的一种。 所谓消渴,是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的统称,多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消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但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对消渴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了消渴症的症状和病因。 他认为消渴症是“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简单概括,就是虚劳(主要表现为五脏虚证)和营卫(人体中的津液,在血管内称营,血管外称卫)不足。 张仲景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如下: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是下消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肾阳虚弱,水液难以蒸化、津不上承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需用滋阴益肾和补肾助阳之药。 张仲景提到的肾气丸,就是以附子、桂枝温阳助气,以干地黄滋阴补肾,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再配伍其他药材,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从而恢复肾的正常气化功能。 肾气丸方子:干地黄240g,山药、山茱萸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g,桂枝、附子(炮)各30g。除了制作成丸之外,亦可作汤剂,煎煮服用。 (2)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这是中消的症状,胃热气盛,使津液偏渗膀胱,导致尿液增加,而大肠没有得到津液浸润,必然燥结,表现为消谷善饥,小便多,大便硬,是中消的症状。 所以张仲景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药的麻子仁丸,以麻子仁、杏仁润肠通便,以白芍养血敛阴,从而起到缓解胃肠燥热的功效。 麻子仁丸方剂: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药 250克,枳实250克,大黄500克,厚朴250克,杏仁250克。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3)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是上消症状,口渴多饮,口干舌燥,由肺热而盛、津气两伤引起的。 所以,张仲景给了清热生津之的白虎汤,以石膏透热出表,以知母助石膏清肺胃热,滋阴润燥,又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再加入人参益气健脾,助其生津。 白虎汤方剂: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以水一斗,煮熟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张仲景这三大面对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的方剂,至今仍在用且有一定疗效的。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而患者最好在专业人士比如世道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降低血糖,调理身体。 o 结论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184年张角黄巾起义到曹丕代汉称帝,风云诡谲的东汉末年一共36年,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 当这些英雄逝去后,一切都被后世笑谈中,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周瑜、司马懿等。 这其中,出现了三个张姓道家士族英雄人物!! 拱卫内廷的外戚和宦官两股力量崩塌的东汉末年,来到了士族改朝换代的历史机遇期,而三位道家士族,居然把目光放在广大底层民众中,用治病救人的方式把民众组织起来,产生了新的组织能力和新的商业逻辑,于是新的文明出现了。 文明是一群人为解决集体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强大意志和智慧结晶。 在历史长河中,任何英雄都将逝去,唯一能留下的是他们的强大意志和智慧结晶,是否流传乃至影响后世。 而东汉末年的这三个张姓道家士族恰恰做到了!! 张角是用外来宗教组织能力实现新组织方式的第一人。 张鲁是政教合一龙虎山天师道实际创始人,历经千载,传承不绝。 而医圣张仲景对中医最伟大两大创新,直接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医现代化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文化载体。 这十多年以来,高举现代中医旗帜的世道中医,完成了糖尿病数智中医标准治疗,采用中药、运动、理疗、应激和食疗五位一体方式,积极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效果明显。 这也是对医圣张仲景的一种现代传承。 ![]() 关注“世道糖友”小程序 远离糖尿病无烦恼~ ![]() ![]() 世道与您一起守护您的健康 糖友一起话养生 ![]() ![]() 世道糖尿病专科门诊 欢迎您~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世道健康 完 ![]() 上海世道中医门诊部 (医保定点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1060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