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片共赏|七部女性主义影视推荐

 如鹿渴慕溪水88 2023-09-16
图片

导语

认识和了解女性主义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上半年我们推荐了十本女性主义书籍,受到大家的喜爱,下半年我们带来了女性主义影视专题,推荐七部精彩的电影、电视剧,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极具代表性的女权主义运动作品,也有对非典型女性主义题材的重新挖掘;既有当下流行,也有经典重温,让我们在光影间感受女性的欲望与情感、困境与挣扎、不屈与斗争……一起来看看吧~

NO.1

Bad Sisters

图片

本剧以一场葬礼开始,死的是Garvey家五姐妹中二姐的丈夫。他死状惨烈,是意外身亡,而种种迹象表明,其余四姐妹似乎有强烈的作案动机。

剧集沿着二姐夫究竟是怎么死的、是意外还是谋杀、可能的凶手是谁、巨额保险金会不会被给付等问题展开,但并非典型悬疑推理叙事风格,反而非常生活化,并充满喜剧与荒诞色彩。随着二姐夫作死之旅被揭开,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控制欲的男人是如何在家庭、职场和日常的私人生活中贬低、分裂、孤立和妖魔化女性,而这些女性又是如何团结在一起的。她们有欲望、有私心、有错误、有分歧,但她们依然彼此守护、相互支持,鲜活而生动。

本剧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让人拍手称快,从最终集在IMDb上获得9.1/10的高分就可见一斑。海报上的“Family. It’s a killer.”富有多重意涵,余韵悠长。全剧奉行一种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和朴素的姐妹互助情谊,反而透露出力量和温度。当二姐又能在明媚的冬日暖阳中和姐妹们游泳戏水时,相信所有观众都感受到勃发的生命力量。

推荐人:温舒雅

北京大学

NO.2

喜福会

图片

电影由同名书籍改编,讲述了作为第一、二代美籍华裔的四对母女的故事,体现了不同时代、文化和个人特质交织下的女性境遇。其中最令我触动的是关于母女关系的刻画。

中国式母女关系,总是永远无法彼此理解甚至得到尊重,但却是最紧密的连结,一些大同小异的争吵、流泪、失望、面子虚荣和最深的爱。即使削肉剔骨也没有办法两清,在[你会比我幸运]的祝福里诅咒般地延续着身为女性的宿命。 

虽然一些人批评这部电影是展现的是移民眼中的“他者”的中国,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重点并不是何为客观,本身就仅仅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想象和感受的故事。

推荐人:吴沁沁

中央民族大学

NO.3

丹麦女孩

图片

影片以上世纪20年代的真实的人物事迹为基础,改编自大卫·艾伯肖夫(David Ebershoff)的同名小说,展现了画家艾纳发现自己真实的心理认同性别并逐渐接受这一事实的过程。

了解该影片是得益于在西方艺术史课程中的讨论与交流,片中大到建筑、布景,小到服装、道具,精良的制作使之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细腻质感。同时在整体叙事中,表现出的性别与权力、身份认同、情感转变等关键因素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更为广泛的联系。

虽然有评论指出男主角在性别认知观念的转变中铺垫情节刻画较弱,但男女主演诠释出的纠缠于角色内心中的脆弱与坚强、懦弱与勇敢、痛苦与挣扎的情感仍然值得令人观看。

推荐人:朱小瑞

中华女子学院

NO.4

怪奇物语

图片

《怪奇物语》是美国NETFLIX公司制作一部的主打科幻惊悚的美剧。本剧故事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印第安纳州霍金斯小镇上的一个男孩神秘失踪,他的朋友、家人开始寻找答案,随着拥有超能力的女孩Eleven的出现,一个关于秘密实验和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事件被逐渐揭开。《怪奇物语》塑造了多个饱满、真实的女性角色,她们可以拥有超能力、战斗力满分;可以聪明果断、坚韧勇敢;可以表达自我、陷入热恋……在《怪奇物语》中,我能看到一位女性角色的无限可能性。

同时,《怪奇物语》有着超强的剧情逻辑性、连贯性,优秀的画面制作以及契合度超高的配乐,能让每位观众都能沉浸在新奇紧凑的剧情中,并且感受到角色们蓬勃的生命力以及不惧困难追求爱与自由的决心。

推荐人:兰舒闳

上海理工大学

NO.5

美国夫人

图片

该剧以70年代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为背景,讲述了美国《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修订前后的复杂社会情境和不同立场的女性对《平等权利修正法案》的矛盾态度和冲突对立。该剧主演是观众心目中的“千面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

有趣的是:布兰切特并未出演女权主义运动的领袖,而是扮演了一位代表白人中上阶层主妇群体的反平权法案运动领袖,该群体倡导通过维护主妇群体的社会价值和尊严来维护美国社会和家庭的稳定。这种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反差,剧集中涉及到的包括格洛丽亚·斯坦因、雪莉·奇斯霍尔姆以及贝蒂·弗里丹(《女性奥秘》的作者)等第二波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的故事和经历,以及这部剧集涉及到的女权主义者本人对该剧的批评,都让我们看到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之下,掩藏着种种的矛盾、脆弱、冲突和无力。这并不是在否认男女平权运动本身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用更加复杂和具有历史穿透力的视角来看待性别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平权运动的艰巨性。

推荐人:李洁

中华女子学院

NO.6

妇女参政论者

图片

本片将目光投向百年前的英国,讲述了彼时英国女性为争取投票权而不懈斗争乃至牺牲的故事。传统的“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叙事往往聚焦于美国本土语境,本片则展现了美国第一次浪潮末期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回声,片末更是直接展现了妇女争取投票权运动的全球回声,为初学者更直观地了解第一次浪潮提供了虽可能流于浅显但瑕不掩瑜的影视材料。全片斗志昂扬、激荡人心,尤以金句“战争是男人听得进去的唯一语言”为代表。

在罗伊诉韦德被推翻的当下,本片再一次提醒了我们今日所拥有的权利的凝聚着无数先辈的血汗,“女权主义”中“权”的重要性不亚于“女”。

推荐人:杨翥豪

复旦大学

NO.7

钢琴课

图片

1993年上映的电影《钢琴课》(the Piano)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少妇艾达丧失了说话能力,但能弹得一手动听的钢琴。随着教会她弹琴的爱人早逝,父亲做主,让她带着女儿弗洛拉一起远赴新西兰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艾达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精明而讲求效率的斯图尔特嫌搬运钢琴麻烦,将其扔在海滩。艾达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日益想念钢琴这一唯一能够寄托幽思的物件,只好求助于另一位白人、邻居乔治·贝因,请他带自己去海边看看。在那里,夕阳下她激情四溢的演奏和女儿活泼可爱的舞蹈令贝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触动。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条件是艾达要给他上钢琴课。艾达对这个夺走自己钢琴的粗鲁之辈非常抵触,但无法拒绝丈夫的要求,加之这是唯一能与钢琴亲近的机会,便勉强当起了老师。第一次上课,情难自已的贝因猝不及防地亲了艾达的颈脖子,并在艾达惊愕之际提出了一项不道德的交易:以一个钢琴键为代价,换取每次钢琴课上的亲近。艾达同意了。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上了哑女艾达,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课未上完,两人已水乳交融。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艾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艾达义无反顾地走向贝因。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并将枪指向了贝因。但最终,他决定放手,贝因带着艾达、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在船上,艾达做出与钢琴同时沉入海底的尝试,被救起后,她决定彻底忘掉过去,与贝因展开新生活,并奇迹般地再次开口说话。

《钢琴课》由澳大利亚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主演。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电影,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被女导演和女主演刻画得合情合理,深刻细腻,呈现出作为欲望主体的女性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性爱的秘密。

推荐人:马冬玲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

内容:社会性别研究公众号运营小组

编辑:温舒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