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睹为快 |《历史教学问题》2023年第2期内容摘要之中国史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16
图片

2023年第2期

内容摘要之中国史

《皇明大政纪》的武宗历史书写

与世宗隐衷关系初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邓凯、谢贵安

图片

摘要:《皇明大政纪》作为一部私修的当代史,敢于大肆揭露明武宗的劣迹及其治下弊政,一如对武宗历史直言无隐的《武宗实录》。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雷礼凭借和明世宗亲密的君臣关系,得以窥探、揣摩到后者嫉妒与报复前帝的隐衷,并在修史时积极迎合。被世宗隐衷影响渗透的《皇明大政纪》沿袭了《武宗实录》书写武宗历史的定式,通过贬低武宗以巩固世宗统治的历史合法性。最终和实录一样,成为统治者构建史学权力话语的文本载体。

关键词:《皇明大政纪》;武宗历史;明世宗;隐衷

1930年日本外务省对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实地调查”新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陈力

图片

摘要:1930年“长沙事件”后,日本外务省曾在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进行过一次针对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绝密调查。经过两个余月的实地调查,调查人员提交了包括一份长达437页的《调查报告》在内的一系列材料,内容之详实为当时所仅见。这些材料也被认为是透视中共早期革命实践的珍贵史料。然而,记录着此行来龙去脉的日藏档案却指出,基于决策者的特殊安排,调查人员并未亲身踏足苏区,同时他们对中共形象的描述亦大多依赖日本和苏联的情报。种种证据表明,这次行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地调查。

关键词:外务省;币原喜重郎;中共;革命根据地;实地调查

辛格《在华十三个月》的相关问题辨正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章可

图片

摘要:《在华十三个月》是义和团战争时期英军中的印度士兵戈达达·辛格在1902年出版的书籍,也是近代最早记述中国概况及历史的印地语书籍之一。该书并非日记,它记述辛格在华参战的经历,并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辛格关心中国命运、同情在战争中受害的中国民众,但也认同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中国的批评,希望印度读者能吸取教训。《在华十三个月》是近现代印度人记述中国的宝贵资料,它并非出于“反帝国主义侵略”观念,而体现了辛格基于欧洲近代文明的社会改良思想。

关键词:《在华十三个月》;戈达达·辛格;义和团战争;印度中国学

高等学校招收调干生的历史考察

(1949-1965)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刘亚娟

图片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一般在职干部、专业干部、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复员和转业军人、中小学教师等为主体的调干生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生源。从1952年开始,调干不再局限于个别人和特定学校,而是走向制度化。但相关政策不时调整,在执行层面亦呈现一定的波动,调干生随之经历了从补充生源到优选生源的位置变化。灵活的调干政策与差异化的阶级优待政策比较好地适应了变动的政治环境,既保证了高校招生任务的顺利完成,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高校向工农开门”的政治需要,从而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共工农知识分子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调干生;优先录取;高等教育;工农干部

从考据走向马克思主义:

陈守实的学术思想及其转变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王玉婷

图片

摘要:陈守实早年接受了严格的考据训练,其以精深的考证功底探微索隐,在明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九一八”事变前后,目睹国事衰微,陈守实逐渐突破传统考据的藩篱成长为一名同情农民、支持革命、宣扬历史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后,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提倡具有唯物史观内核的“新考证学”、批判“中国社会停滞论”。陈守实由考据家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演变轨迹并非是个人行为,而是激变时代下的群体性特征,其学术转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陈守实;考据家;马克思主义者;学术转向

史学素养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作用

——以何惠鉴及其所受陈寅恪影响为例

上海书画出版社  苏醒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郑涛

图片

摘要:何惠鉴是20世纪最重要的旅美华人艺术史学家之一。他本科就读于岭南大学,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时师从陈寅恪。之后,又赴哈佛大学求学,毕业后任职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何惠鉴的艺术史研究受陈寅恪影响,总体上综合了风格史、鉴藏史、社会史、文化史各个维度;而具体研究方法更偏重历史方面,重视挖掘、甄别、分析各种史料,并与作品综合考量,互相参证,寻找出隐含而散碎的线索来解决问题,体现出深厚的史学素养。这与侧重风格的主要研究方式有所不同,是一种强调史学本位的艺术史研究方式。

关键词:何惠鉴;陈寅恪;艺术史:史学素养

20世纪30年代村治思潮的转向

——以《村治月刊》为中心的考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朱鑫佳

图片

摘要:《村治月刊》由“村治派”于1920年代末创办,旨在推动以农村为基本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从“村治”逐级达到“国治”,在全国引发村治运动思潮。《村治月刊》最初吕振羽负责编辑,随后梁漱溟担任主编,并将刊物改名为《村治》半月刊。《村治月刊》的更名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变动,这背后昭示着一个社会思潮与组织演变的序列。村治思潮经历了由激进到保守的转向,其间所蕴藏的各种命题亦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面临传统与西方抉择时的写照。作为该刊物的组织筹办机构,村治月刊社不但是一个弘扬村治建设、挽救社会困局的组织,各种人物以一致目标交织活动于其间;而且它还是一个由多元话语形构起来的群落,“民主”“科学”“传统”等思想在其中碰撞与交锋,附丽于“村治”这一具象化又颇有深意的符号之内。

关键词:吕振羽;梁漱溟;《村治月刊》;《村治》;村治思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