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禧年前后的安化散黑茶

 野境 2023-09-16 发布于广东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茶产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那就是本世纪初的千禧年,即2000年。这一年,全球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市正式启航;这一年,班章为王的普洱茶时代惊艳登场;这一年,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不再满足于“喝”的“品”茶诉求。

正是基于这个堪称为中国茶事转折点的时间概念,本文在论及安化黑茶中的散黑茶历史变迁时,自然心有灵犀地选择千禧年这个时间点了。

更何况,跨越时空消磨本就是安化黑茶最让茶人们执着的品鉴属性了。

一、千禧年之前的安化散黑茶:

安化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的《安化黑茶》一书中提到:安化散黑茶,按照原料等级划分,有七尖之说。只是在民国战乱后,谷雨前的早春茶就很少用于黑茶生产了,这一点《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3月版)记载得很清楚:解放后,早春原料都是用来加工价格行位高的名优红茶绿茶,没有用来加工在当时价格行位非常低的黑茶的。当时的黑茶基本上是采用茶青原料非常便宜的夏茶及暑夏茶加工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市场上被幸运保存下来的陈年散茶,均为夏茶原料加工而成的【天尖】【贡尖】【生尖】了,其中最具品饮价值的是自然为【天尖】,天尖乃采用春末夏初的筛分茶青拼配后蒸压踹制而成的产品。其它的则因为原料过于粗老,并不在商业流通之列。

  1. 芽尖】:谷雨节前采制之最细嫩茶叶,专供制“一斤套”之用,以一百零六皮篾之小雨筛,精筛极细茶叶,制成一斤一篓之黑茶。西帮客商多于回籍时,作为高贵之赠品。
  2. 【白毛尖】:即芽尖之一种,亦作为“一斤套”之用,谷雨节前采用之,因叶尖有白色,叶片未展开,宛若雀舌,曰白毛尖,各茶号门首,往往有“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之句,可谓写实。
  3. 【天尖】:谷雨后采摘之茶叶,用八十二,八十四,八十六皮篾之中雨筛筛出踹制而成之陕引大包。
  4. 【贡尖】:分头黄二黄两种,头黄用六十四皮篾之粗筛,二黄用五十二皮篾之四筛,筛出踹制而成之陕引大包。
  5. 【乡尖】:又名门市贡,由四十四皮篾筛所制成之引茶,销场需要极少,现今多不踹制。
  6. 【生尖】:不用筛,仅以簸盘拣去大黄叶为“捆尖”之“良子”所制之陕引大包,多供山西地方消费。
  7. 【捆尖】:叶片宽,加以蒸及捆焙之人工,使成条形,拣出黄叶,呈乌油色,为生尖之“进供”,可为生尖并堆之用。

二、千禧年后的安化散黑茶:
  • 自千禧年初茶叶市场开始苏醒后,当初仅存的安化黑茶生产厂家白沙溪茶厂生产的散茶主要为【天尖】【贡尖】【生尖】三个等级。主要包装形式为篾篓。
  • 到了2006年白沙溪茶厂改制完成后,安化黑茶的篾篓装散茶也就只剩下【天尖】这一个品种了,低等级的【贡尖】和【生尖】均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同样属于拼配茶的,等级在【天尖】之上的【5301芽尖】。5301的含义是:53代表53年的工艺标准,0和1代表特级1等原料,该茶的成品包装放弃了传统的篾篓蒸压包装形式。
  • 再后来(2007年以后),随着第一批安化黑茶民营茶企的兴起,安化黑茶散茶开始认真回应消费市场的实际诉求。尤其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化黑茶勇夺中国十大名茶之誉后,彭先泽先生笔下的采用谷雨前安化群体种早春茶茶青加工而成的【芽尖】【白毛尖】才真正意义上由民营茶企出品上市。
       

三、相关安化散黑茶产品描述:

【千禧年初之前的老茶】:

一方面:正品老茶存世不多,价格昂贵,而且基本都是白沙溪茶厂留下来的;另一方面:假货老茶多,加上这些原本价格低廉的陈茶,其实际仓储大都不佳,品饮起来鉴别难度不小。常见的假货多为安化老红茶仿冒而成,其品鉴特征为:茶叶等级高(毕竟原本是红茶),条索品相好,滋味淡薄,有萎凋痕迹,缺乏茶气。

【2006年到2016年期间产品】:

这是安化黑茶自白沙溪茶厂改制后,从边销茶华丽转身为内销茶的起步十年。产品多以春末夏初的一芽3、4叶茶青加工而成的黑毛茶,通过机器筛分后的不同等级原料蒸压而成。成品形态有250克纸盒天尖、500克篾篓天尖、1000克篾篓天尖、5公斤篾篓天尖、25公斤篾篓天尖等。这些茶品大都属于拼配茶,没有清晰的山头概念。

当然这其中也出现了少数品质非常高的,严格按照彭先泽先生所定义的采摘谷雨前鲜叶加工而成的【芽尖】系列产品:如早期出现于安化高家山茶厂“野境芽尖”以及“悟境”颗粒茶,就属于严格采用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早春嫩芽叶加工而成的高等级芽尖类茶品。

【2017年后的山头概念茶品】:

自2017年开始,安化散黑茶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面向低价流通货市场的国营控股大厂家依旧坚守传统的拼配技术,采用机器筛分等工艺手段,生产着传统的篾篓天尖或小盒天尖散黑茶;另一方面,以私人定制为市场方向的民营小厂开始染指有着山头概念的,原料要求更高的高等级散黑茶。

当然,这样一来,在安化散黑茶产品的整体品相大大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终端消费者们的鉴别难度。毕竟,由于各品牌的经济实力、文化认知、工艺理念的不尽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难免存在品质参差不齐,信息模拟两可,山头真假难辨的乱象了。这种乱象所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一定散黑茶品饮与鉴别经验的客户很难明辨产品所标称的参数真伪。

本文的初衷是笔者试图回应一个马来西亚茶人对安化散黑茶的关切,然书至于此,笔者发现:文章好像慎重其事地陈述了不少事实,待一字一句仔细读过时,却又感觉似乎什么也不曾说透彻。仿佛言语中有种欲言又止的矜持在,不够痛快。显然,这应该是受限于笔者的经验见识和认知水平的结果了。

还请跟笔者一样有不痛快之感的资深茶人们留言指正为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