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市区的千年古塔在哪儿呢?

 京城漫游 2023-09-16 发布于北京

白露之日京城下了整夜大雨,雨后初霁碧空如洗,柔柔的天光与凉爽的气温默默传递着天气晚来秋的气息。

在浓夏热烈与深秋枯寒之间,这段清秋的日子颇为怡人,最适合去户外漫游,于是,我们来到多次计划尚未成行的天宁寺。

“寻灵意而忘红尘,会物理而通玄妙”,青翠的古槐树影掩映着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西侧的“敕造天宁寺”大门。

这座被风雨时光冲洗了千年的古刹,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明初时,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

今日的天宁寺,各殿堂基本全部为本世纪以来重修新建。新建的天宁寺布局简洁,山门与天王殿合一,主要分为两进院落,前院为接引殿院,后院为塔院。

天宁寺内真正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物,是矗立于后院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辽代砖塔,它亦是北京市区最高的密檐式砖塔。

湛湛的秋日下,抬头仰望,通高57.8米的实心舍利塔巍峨挺立。它以从容淡定的姿态,耸立于蓝天之下,禅坐于莲花之境,悠闲度日,无意春秋。

脚底是方形砖砌的平台,平台之上是上下两层八角须弥形基座,下层须弥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内雕有一尊自内向外伸出的狮头,这些狮头雕刻精细,且形神兼备。

须弥座转角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力士像赤裸着上身,全身肌肉紧绷,双手承托着须弥座的上枋。上层须弥座之上为砖雕仿木斗拱承托塔台和雕有一周护栏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姿态各异、细腻精美、典雅娟秀。

平座之上是三层巨大的仰莲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莲瓣初建时为铁质,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制。

历史上曾经记载,每月初八寺僧点燃三百六十盏灯以供佛祖。每当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与天上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聚众观灯,飞火流萤,共同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曾有古诗赞颂:

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三层莲瓣托着八角形的塔身,第一层塔身较高,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八角为八个突出的半圆形立柱,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龙首相对、张牙舞爪、吞云吐雾盘旋的蛟龙。

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手法细腻,人物栩栩如生。甚为可惜的是,历经时光与风雨的侵蚀,只有正面朝南的浮雕尚依稀可辨,其它浮雕大都残损严重。

无论是清晰与模糊,无论是真实与虚妄,如今只剩下光与影的痕迹,只剩下婉转千回的韵脚,但它仍不失为中国佛塔雕塑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北京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久、最精美的古塔之一。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拂过面颊,环顾四周,赫然发现有信众绕着古塔一圈圈地行走,这样的行走,不问起点也不问终点,亦不会在意一路上丢失了的是些什么,而拾捡到的又是些什么。

细细想来,枋间传说天宁寺是京城百姓诉求事业之所。在这人艰不拆,谋生艰难的红尘世间,一圈又一圈地绕行千年古塔,或许也是一种寻找自我,释放压力,让灵魂轻轻舒展的方法吧

实用信息

游览地:北京天宁寺

门票:

交通:公交19、40、390、823、937路均可到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