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萦萦在怀是家乡再忆家乡慰乡愁(专文-3)——家乡的趣事和人情

 山东刘福新 2023-09-16

2023915  农历八月初一  星期五)

孙思信 

1.大水不淹中皋人。——远近人们都说,大中皋就在河边上,但还没有听说大中皋“淹着”(指,被水淹出大病或淹死)了什么人。淹着的人几乎微乎其微,说来这也是事实。中皋人无论没有桥坐渡船过河时,还是有了桥在桥上趟水过河时,都很少有人淹着。即使船翻了,人掉到水里;或在桥上趟水过河时被水冲下桥落到水里,都没有多少人被淹着。外地人就不同了。只要从船上或桥上落到水里,都会被淹个够呛。但很少人被淹死。主要是这个发大水的时候,正是农闲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在河边或河堤上洗衣、洗澡、乘凉。他们一见有人落水,便会立即下水营救,并且很快就救上来。被淹的人即使不死,也会被吓得或被呛水而弄得半死不活。严重者,都要大病一场。这就是所说的“淹着了”。中皋人为什么淹不着?这主要还是与中皋人常在河边住,了解水性、落水不慌、多少会凫点水(游泳)有关。例如,船翻了,心里也不慌,人们也不互相拉扯。决不迎着水或横着向岸边游。人们基本上是各自顺着水流斜着向岸边游去;顺着水游,省力,不呛水,持续时间长。即使自己不行(游泳能力差),岸上的人或同时落水但会水(游泳)的人也能及时搭救。因此,中皋人即使落在水里,也没有或很少淹得很厉害或淹死。外地人不了解这些。一看船要翻,就吓得不得了,乱动、乱喊叫。翻不了的船也可能翻了。一旦落到水里,更是惊恐。奋力上游(恐怕冲下去、冲走),胡抓乱挠,或互相牵拽,一块沉浮。这就容易呛水、劳累,失去方向,失去力量,不能自制,任水左右。也可能很快就会被水冲走。救援的人也要费力,耽误救助时间;或救援的人怕被救的人为了活命,死死拽住不放,不肯(不会)配合有可能同归于尽而放弃救援。在这些情况下,落水的人就可能“淹着”了。再如,自有水泥板桥后,夏季桥上过水时,中皋人也有趟桥水过河的,外地人也想学。如果桥上水很浅,也无所谓。如果桥上水深,过河就有讲究。水泥板桥上多深的水可以过、不可以过,中皋人自己清楚;外地人不清楚。看着中皋人过,他们也过,就可能出事——被冲到桥下去。这一是,中皋人平时的趟水锻炼;二是,趟水过河中皋人有经验。一定要沿着桥的东边、流水遇桥板激起的从南头到北头隆起的一条水线走;脚步要踏实,有力,一脚拔起向前迈时,另一只脚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桥板。一定要远望,防止眼晕,看准水线,坚定的沿水线走。由于水流的力量,人们的脚步会渐渐下移,中皋人会感觉出来,不断修正方向;外地人没经验,可能感觉不到,如果再眼晕,看不准水线,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到桥的西边,一脚踏空掉到水里去。掉到桥下水里,中皋人和外地人的结果就和翻船落水差不离了。事实说明,不是汶河水不淹中皋人,而是中皋人“常在河边站”,常到水里去,熟悉水性,有一定的对付水的能力和经验罢了。

2.生长在汶河边不会游泳。——远近的人都知道,中皋村的人(主要指男人,但也有一些女人)都会游泳,而且水性很大。这一般来讲是对的。这是环境、生产、生活造就的。(就是夏季大洪水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河面宽阔,也有人横游汶河。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有时,一个“猛子”扎下去,可以顺流几十米,岸上看的人有时也捏着一把汗。60年代前几年,大办民兵时,女民兵都可以在夏季武装泅渡汶河。)。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就有那么一些人不会游泳或水性不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胆小,不敢到水里去;一部分人是因为听话,不到水里去。七、八岁未上小学前,大人千嘱咐、万叮咛,小孩不要到河里去,并且吓唬说,河里有水鬼、有蛟龙,下到水里就会被吃掉、被牵走。上小学了,老师一再教育,好孩子要听话,不要偷着到河里去。夏天,大人、老师经常带着孩子到水浅、安全的地方去洗澡,或在水浅的地方游一游,孩子们玩得也是兴高采烈,尽致尽兴,也不随便到河里去了。有时候,大人、老师怕孩子偷偷地到河里去出危险,就在孩子的胳臂上、大腿上用毛笔写上字或画上标志,回到家里或到了学校,大人、老师都要察看。十几岁后,到外地上了高小、初中,也渐渐懂事了,也就自觉地不到水急浪大的地方去游泳。所以,中皋村的人有一些水性并不好。按照当地的标准,水性不好的人就是不会游泳。本人就是其中之一。本人不会游泳(水性不好),主要原因是听话造成的。

3.对老师特别尊敬。——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全村人对老师特别尊敬。其主要表现是,不论大人孩子,见了老师都是恭恭敬敬的说话、问好。每到冬季,村里就给老师们准备好取暖的柴草。每年过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请老师到家里吃饭。吃饭的规格是招待所有客人中最高的。即使困难的家庭也要借钱买点鸡鱼,搞得丰盛一点。请老师吃饭之前,家长都要亲自提前到学校约请老师。一是表示敬意,二是怕排不上号请不到老师。到吃饭哪一天,家长再到学校请老师,一块回家。吃饭时,家长恭恭敬敬地给老师敬酒,请老师吃菜。中间,还要学生给老师敬酒。吃饭过程中,家长一再向老师表示感谢,一再请老师多多管教孩子。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如果孩子不听话,你就打,你就骂,打成什么样我们也不心疼。还有的家长因孩子不听话,或打架,或逃学,或不尊敬老师,就一再向老师道歉,请老师担待(原谅)。因为我一直是好学生,老师愿意到我家来,到我家时都很高兴,并且不断的夸奖。大人听了也很高兴,叫我好好听老师的话,长大了“有出息”。现在回想,那时人们为什么特别尊敬老师,老师为什么又特别受尊敬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解放了,广大劳动人民翻身了,大家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这是大环境。二是,孩子能上学了,这是祖祖辈辈的愿望,现在实现了。这又是一大高兴。三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如果“有出息”,就要老师多培养、多下功夫。家长、孩子就要尊敬老师,请老师多关照。四是,感谢老师。老师为自己的孩子操心,理应如此。五是,老师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感动了家长。那时,老师对学生真是“爱如子女”。小点的学生都是亲自送回家,大点的学生都是排“街队”走。天冷了,老师亲自点火盆;天热了,老师亲自带学生去洗澡。有时,怕学生出事,老师顾不得自己洗,专门照看学生或帮助学生洗。全村人有忠厚传家,真诚待人的传统,又有如此的社会环境如此的期望,如此的老师,普遍尊敬老师也就不奇怪了。

4.村里地主、富农“不咋样”。——所谓“不咋样”,就是村里的地主、富农并不像电影里、电视上和人们讲得那样:高楼大厦、花天酒地、妻妾成群、凶神恶煞等。如果和山东地面栖霞的牟氏庄园、滨州的魏氏庄园相比,那简直就不算人家。解放前后斗争地主、富农时,有两家地主房子最好。一家是有一座二层的石头小楼,其他房子一般,院落较大;一家是有一座砖砌的二层小楼,二层只占一层楼顶的一半,其他正(北)房、西房、南房较大、较结实,院落较大。其他几家地主、富农的房子除了高大、排场一点,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谈到穿,我家邻近的一家地主(本家),没有见到他们穿得有什么特别显贵的地方,群众斗争和分他们的东西时也没有发现多少金银珠宝和貂皮大衣。说到吃,这家的嫂子说,(这个嫂子待人很好),我们家就是老人吃点好的(白面、菜等),我们做媳妇的和闺女们及大点的孩子吃得也都是粗面(玉米面等),很少有菜。基本上和长工们差不离。至于妻妾,我知道的,除了那家有石头小楼的地主因为到了60岁还没有子女,娶了一个小老婆;一家地主死了老婆续娶外,还没有哪个地主、富农同时具有2个或以上的老婆。可能是当时地主、富农已被斗争打倒的缘故,我记事时,那些地主、富农都很平和、谦恭。老人们说,这些地主、富农从前也没有像黄世仁那样的。在政治上,除了一个年轻地主分子,(1617岁),1948年在宁阳城上学,快解放宁阳城时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的“三青团”,解放宁阳城后就回了家外,其他地主、富农分子都没有参加国民党的,或参加“还乡团”的。血债基本没有。相反,一位地主子弟孙有经(后改名孙甫)抗战初期就参加了抗日革命工作。后成为我党的副地级领导干部。其叔父(地主子弟)孙士业也在他的动员下于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革命,官至正县级。我村的地主、富农家业并不大,民愤并不大,反革命更少。我常想,这些地主、富农是怎样划成的?可能是当时“瘸子队里选将军”,各村都要有地主、富农便于进行阶级斗争吧?也可能是这里抗战初期就有革命者活动,地主、富农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吧?或者是看得地主大庄园多了,显不出他们来?抑或是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总觉得,村里地主、富农“不咋样”

【附照片】。宽阔的大汶河在村前流过。(洪水)漫水大桥。(2张)。

萦萦在怀是家乡再忆家乡慰乡愁(专文-3)——家乡的趣事和人情
 萦萦在怀是家乡再忆家乡慰乡愁(专文-3)——家乡的趣事和人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